西部內陸海道

西部內陸海道

西部內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又名白堊紀海路(Cretaceous Seaway)、奈厄布拉勒海(Niobraran Sea)、與北美洲內海(North American Inland Sea),是一個大型內海,在白堊紀的早期到中期,將北美洲分開成兩個陸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部內陸海道
  • 外文名:Western Interior Seaway
  • 別名:白堊紀海路
  • 寬度:1000公里
  • 深度:800或900米
起源與地理,生物群,

起源與地理

西部內陸海道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北美洲西部的洛磯山脈而成。在白堊紀時期,全球各地的海平面變動很大,北方的北極海與南方的墨西哥灣不斷地往北美洲延伸、後退。
在中白堊紀,西部內陸海道開始出現,北極海從北側延伸入北美洲西部,形成莫瑞海(Mowry Sea),是以一個富含油頁岩的地層為名。在同一時期,南方的墨西哥灣則是特提斯海的一部分。墨西哥灣與莫瑞海在白堊紀晚期互相連線,形成完整的西部內陸海道。
西部內陸海道面積最大時,西至洛磯山脈,東至阿帕拉契山脈,寬約1,000公里,深度最深為800或900米。北美洲的東西兩部各有大型分水嶺,河流的注入使這片海域的水較淡,並將侵蝕作用帶來的泥沙,在沿岸形成三角洲地形。海道東岸有少許沉積層,西岸則有厚的碎屑楔狀體,是從塞維爾造山帶侵蝕堆積而成。西側海岸的地形受到海平面變動與沉積物的影響,有較多變化。
從分布廣泛的碳酸鹽顯示,這個海道是個溫暖且熱帶性的海域,曾有豐富的鈣藻。賓州州立大學的Rudy Slingerland曾以電腦模擬西部內陸海道的洋流系統,推算出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的東岸有較冷的氣候。
在白堊紀末期,拉拉米造山運動持續地將陸地抬高,形成砂岩層與頁岩層,這些厚的地層名為拉拉米組,而海道則逐漸縮小。西部內陸海道在達科他地區分開,並往南退卻至墨西哥灣。後退、縮小的西部內陸海道有時被稱為皮埃爾海道(Pierre Seaway)。
古新世早期,西部內陸海道持續縮小,形成密西西比灣,其最北緣到今日的田納西州孟菲斯
疊瓦蛤屬疊瓦蛤屬

生物群

西部內陸海道是個淺海,含有豐富的海洋生物。掠食性的海生爬行動物是這片白堊紀海域中的最大型動物,計有:身長可達12米的滄龍類魚龍類(一個出土於卑詩省的標本,是目前最大型的魚龍化石)、蛇頸龍類。其他的海洋動物則有:鯊魚(例如角鱗鯊屬)、進階型硬骨魚類(例如Pachyrhizodus矛齒魚)、以及身長達5米,大於任何現存硬骨魚類的劍射魚。海中的非脊椎動物則包含:菊石類與類似魷魚的箭石類等軟體動物,以及顆石藻有孔蟲類放射蟲類浮游生物
西部內陸海道也發現了許多早期鳥類化石,包含:腿部粗壯,前肢短小,無法飛行,但適合於水中游泳的黃昏鳥、以及外表類似燕鷗,喙中有牙齒的魚鳥
海底則有巨型蛤蜊-疊瓦蛤,它們在皮埃爾頁岩留下豐富的貝殼化石。這些雙殼類的厚貝殼,在海底留下方解石構造物,與海平面垂直。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巨大的貝殼,是生存於黑暗海底環境的適應演化,體型大,也相對較大,使貝殼在缺乏氧氣的海底仍能生存。
化石記錄中,至少發現過一隻滄龍類與蛇頸龍類相遇,一副過時的繪畫中重建了這個狀況。在該繪畫中,該只蛇頸龍類的頭部高舉過水平面,但目前認為蛇頸龍類的頸部無法做出這種動作。另外,蛇頸龍類早在森諾曼階就已在西部內陸海道滅絕,所以這片海域不會發生滄龍類與蛇頸龍類相遇的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