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湖十景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文化旅遊創意發展有限公司、浙江西畔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授權在唯一藝術平台發行的數字藏品。

基本介紹

藏品簡介
一、蘇堤春曉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北宋元祐五年(1090) ,時任杭州知府的大文豪蘇東坡疏浚西湖時,以偉大詩人的奇思妙想在西湖上留下了神來一筆——他用從湖中挖出的葑泥,構築了一條橫貫湖面的長堤,從此西子湖南北兩山之間始以溝通,有了一條風光旖旎的交通要道,後人為紀念其功績,取名“蘇堤”。蘇堤全長近三公里,堤上築橋六吊,形似彎弓,各有其趣,又遍植桃柳、芙蓉、薔薇。自宋以來,蘇堤就以風景佳麗著稱,是文人墨客最愛駐足徜徉的場所,留下詩篇無數,到了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列入“錢塘十景”。
蘇堤的春天在清晨醒來,晨曦微露,新柳如煙,雜花生樹,飛英蘸波,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美得令人屏氣息心,無怪乎康熙帝在品題“西湖十景”時,以“蘇堤春曉”列十景之首。
二、曲苑風荷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南宋時洪春橋旁有座朝廷開設的釀酒麯院,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又因其地多栽種荷花,麯院與荷塘相映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隨風飄散,令人不飲亦醉,時人稱之為“麯院荷風”,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到杭州游西湖時,興之所至,改“麯”為“曲”,又改“荷風”為“風荷”,題名“曲院風荷”。
春去春回,寒來暑往,昔日的曲院風荷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風煙里。如今的曲院風荷公園,為1980始建,從舊的曲院風荷起,沿岳湖、里西湖,一直延伸到郭莊。公園仍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水面上分布著數百個名種荷花,湖上架設造型各異的小橋,蓮葉田田,菡萏妖嬈,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為領略“接天蓮葉無窮碧”、“十里芸荷香到門”意境的最佳去處。
三、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背依孤山,據全湖之勝,在此縱目遠眺,整個外湖景色盡收眼底。唐時此處建有望湖亭,明初亭毀,明萬曆十四年(1586)建“龍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建為“平湖秋月亭”,在亭前建三面臨水的平台,台周圍以欄桿,康熙御筆“平湖秋月”御碑亭就建在東側路旁。
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說過“西湖最盛,為春為月”,平湖秋月便是歷來西湖賞月之最佳處。每到白苹秋老天心月圓之際,皓月當空,百頃銀波,南屏群山,湖中三島,蘇、白二堤,盡皆朦朧。此時置身其間,或泛舟湖上,湖天一碧,水月相溶,恍若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不知今夕何夕,正如南宋孫銳詩中所寫:“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苹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頃秋。”
四、斷橋殘雪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
都說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斷橋殘雪”便是聞名遐邇的西湖觀雪景點,以冬雪時遠觀橋面若隱若現於湖面而著稱。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背靠寶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點。橋勢較高,視野開闊,每當瑞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西湖銀裝素裹,白堤雪柳霜桃,如銀鏈橫陳。其時向陽的橋面在陽光下冰雪消融,而橋的兩端仍覆蓋在皚皚白雪之下,與灰褐色的橋面形成反差,遠望似斷非斷,是為“斷橋殘雪”。
明末畫家李流芳曾說:“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斷橋觀景,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哉!
五、柳浪聞鶯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南宋時,清波門外有孝宗皇帝瀕水而建的御苑“聚景園”,園內垂柳成行,柳蔭蔽日,清風搖曳,如翠浪翻空。春日此處鶯聲婉轉悅耳,猶如笙簧,有“鶯歌”之譽,遂得名“柳浪聞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此建亭立碑。1959年,又擴建成占地0.2平方公里的柳浪聞鶯公園。
經多年不斷地建設發展,現今公園仍保存著清代以來形成的基本面貌,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主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多種特色柳樹,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公園內有重建時填平水盪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令人心曠神怡。
六、花港觀魚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花港觀魚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南宋時,內侍盧允升曾在離這裡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萃集之地,時稱“盧園”,又因其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後宮廷畫師馬遠等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為“花港觀魚”。清康熙帝南巡至此,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勒石立碑,親筆御題“花港觀魚”四字。乾隆帝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祖孫兩代皇帝分別在同一碑上題字,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處。
今天,當我們倚欄俯看紅魚池,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水中悠遊戲水,微風過處,池岸花木落英繽紛,羨魚之情油然而生。
七、雙峰插雲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綿延十餘里。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合稱“雙峰”,南高峰位於湖西南的煙霞嶺旁,北高峰在湖西北的靈隱寺後。古時兩峰均佛法昌盛,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秀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氣勢非凡,恍若雲天佛國。南宋時,“兩峰插雲”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並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
南宋詩人王洧有《兩峰插雲》詩曰:”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據記載,清以後,雙峰之巔已無塔影,或許,我們只能從詩中窺得一二舊時風貌了。
八、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三潭印月是小瀛洲的主景,指島西南水域內的三座石塔。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東坡疏浚西湖用葑泥構築長堤後,又在堤外興建了三座石塔,是為湖中有三塔之始。南宋畫院以其“波光潭影,風景秀麗”而題名“三潭印月”。
現今的三塔,是明天啟元年(1621)重建,三座石塔呈等邊三角形立於湖中,塔基系扁圓石座,塔身中空玲瓏,球壁上有五個小圓孔,塔頂呈葫蘆形,造型優美獨特,也是西湖的標誌性建築物。
夏秋之夜,皓月升空,從三潭上倒映湖面,月光、水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連成一片,可謂“一湖金水欲溶秋”。特別是中秋月夜,放明燭於塔內,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宛如十五個月亮倒映湖中,構成一幅奇妙的“印月”景象,美不勝收。
九、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雷峰塔,夕照山,捧出了一番黃昏中的西湖。須知西湖不但有春夏秋冬,而且晨昏曉暮都有典型風采,黃昏的韻味,第一便要數“雷峰夕照”了。
雷峰塔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建造的起因,一說是為了尊藏佛之頭髮的舍利,又說乃因吳越國王錢弘俶為慶祝黃妃得子,還因為塔建在西關門外,又稱西關磚塔,後人改稱雷峰塔。五代吳越時期塔初建時,重檐樓閣,七級迴廊,極為壯觀。夕陽西照,寶塔金碧與山光輝映,別具風韻。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更為這道美麗的風景抹上了傳奇的色彩,使之成了西湖上最風光最風流的一座塔。
明嘉靖年間(1522-1566),雷峰塔遭倭寇縱火,僅存赭色塔心。1924年,雷峰塔完全倒塌,成了西湖文化的歷史性缺憾。2002年金秋,在原址進行重建,昔日“雷鋒夕照”終於又回到了“西湖十景”的行列。
十、南屏晚鐘
西湖十景(唯一藝術發行的數字藏品)
西湖十景
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空穴遍布,飄渺空靈。後周顯得元年(954),吳越國主錢弘俶在南屏山北麓建佛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淨慈禪寺”。寺初建時便設有鐘樓一座,每當暮色蒼茫,鐘聲乍起,山谷皆應,悠遠清揚,經久不息,是為“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也是十景中唯一的一處“意景”,北宋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也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足見至少自宋以來,南屏悠揚的鐘聲已為人們所稱道。
時間的鐘擺已走過了千年的歲月,寺外的天地早已成了遊人如織的繁華所在,而寺內依舊清幽寧靜,不知如今淨慈寺悠揚的鐘聲里,是否還留著千年前的餘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