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日錄》,楊一清著,是明代筆記小說。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征日錄
- 作者:楊一清
- 類別:筆記小說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語種:中文
- 命名者及年代:楊一清明代
《西征日錄》,楊一清著,是明代筆記小說。
《西征日錄》,楊一清著,是明代筆記小說。選文予在寧夏時,嘗默憶,被召以來,道里月日聞見之,概筆錄之,以備遺忘。事定,復將所處置興革,撮要舉凡,附錄其中。而交際答問之微,亦漫及之。事體所關,庶他日有足徵者耳。既而,敕召還京...
《西征續錄》是2002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方希孟。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萬里行程記》、《東歸日記》、《荷戈紀程》、《西征續錄》、《莎車行記》、《撫新紀程》《北草地旅行記》。以其中一本《西征續錄》為名;《西征續錄》是方希孟的重要作品,文中記述了鐵路建設、鹽政整頓、禁種鴉片、...
《西征奏議後語》是一篇古文,作者是明代李贄。作品原文 西征奏議後語 劉子明宦楚時,時過余。一日見邸報,東西二邊並來報警,余謂子明:“二俱報警,孰為稍急?”子明曰:“東事似急。”蓋習聞向者倭奴海上橫行之毒也。余謂:“東事尚緩,西正急耳。朝廷設以公任西事,當若何?”子明徐徐言曰:“招而...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系列:東征·西征》介紹了“延安,一段值得永遠珍藏的中國記憶;延安,一個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話題”“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是一套以口述實錄、訪談錄、回憶錄、老照片以及有關原始檔案為基本內容的黨史史料集成。我們試圖以親歷者、當事人、知情者的講述與回憶來補充黨史中的歷史要點和歷史細節,...
西征記 《西征記》是山東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製作的紀錄片。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第三季度推薦優秀國產紀錄片目錄》。
題族子霆伯西征錄 《題族子霆伯西征錄》是宋代詩人姚勉創作的一首詩詞。閒味西征錄,霜橙嚼膾虀。俊聲壓湖北,詩派接江西。鎮日心相憶,何時手重攜。相期一樽酒,重與叩雲溪。
《西征留別》是詩人彭孫貽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秋氣日凜冽,西風浩漫漫。豺虎塞路隅,脩途阻且難。南望郁孤台,萬古摧心肝。流離此身悴,白月義所安。荷擔出門去,長河渺無端。柴門語草蟲,遊子羨飛翰。盤紆陟高嶺,□江正微瀾。無言行役苦,慈母方辛酸。作者簡介 彭孫貽(1615—1673),字仲謀,一字羿仁...
王大樞(1731-1816),字白沙,號天山漁者,太湖縣百里墩東衝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舉人,舉江左孝廉,揀選知縣。少孤獨,勤讀書,築室於司空山下,購書萬卷,日夜寢讀其間。著有《西征錄》七卷、《古史綜合》十二卷、《春秋屬辭》十二卷、《詩集輯說》二卷,均刻於世。《古韻通例》、《陶詩析疑》、...
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間,隨從康熙三次西征蒙古噶爾丹叛亂。期間曾以母病求還,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升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以母老未赴。卒後,諡文恪,葬於平湖縣城南。高士奇學識淵博,工詩文,善書法,精考證,擅鑑賞,凡法書名繪彝鼎之屬,一經拂拭,聲價十倍,收藏書畫甚多。著作有《左傳紀事本...
《蒙古風雲錄》 唐在禮 民國抄本 《五族共和之真義》孫文 《蒙古政治概論》 霍寶樹《熱察蒙之移民問題》 孟廣照 載《蒙古論著》 民國鉛印本 《籌蒙芻言》 陸鐘岱 民國初年印本 《矇事紀略》(又名《昭烏達盟紀略》) 周正朝 民國二年石印本 第六冊 《西征記》 (宋)盧襄《明朝四十家小說》本 《西征道...
《西使記》是元代劉郁撰記述蒙古旭烈兀西征活動的見聞錄。亦稱《常德西使記》。1卷。蒙古憲宗蒙哥即位後,皇弟旭烈兀奉命西征,征服了西亞大片土地並消滅了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1259年常德奉命西覲伊兒汗旭烈兀,自和林出發,經天山北麓西進,到達今撒馬爾罕等地,往返共14個月。1263年,劉郁筆錄其途中見聞,整理編撰...
西征日錄 一卷 宸翰錄 四卷 密諭錄 七卷 閣諭錄 四卷 吏部獻納稿 一卷 劉中丞奏稿 八卷 晚聞齋待焚錄 一卷 重葺楊文襄公事略 一卷 趙忠愍公景忠錄 一卷 忠節錄 二卷 尹楚珍年譜 一卷 盤龍山紀要四卷附行先遺稿 一卷 續雲南備征志 三十二卷 子部 二艾遺書 二卷 養蒙圖說 一卷 鏡譚 一卷...
張舜民《郴行錄》鄭剛中《西征道里記》周必大《癸未歸廬陵日記》周必大《庚寅奏事錄》周必大《壬辰南歸錄》范成大《黲鸞錄》呂祖謙《入越錄》黃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記》王稚登《客越志》黃向堅《滇還日記》杜臻《粵閩巡視紀略》王士稹《南來志》王士稹《北歸志》張英《南巡扈從紀略》魏麟徵《閩行日記》郁永河《裨...
《余秋里回憶錄》1996年9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 余秋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井岡山到延安 少年時代 參加紅軍 在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在紅軍學校 西征路上 在弼時同志身邊 戰鬥在湘鄂川黔 艱苦轉戰湘黔滇 過雪山草地 在紅軍大學學習 第二章 戰鬥在大清河南北 挺進冀中 組建三支隊 首戰板家窩 收編游雜武裝...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91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93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95 杜 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97 丹青引/101 寄韓諫議注/105 古柏行/109 卷三 七言古詩 杜 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115 元 結 石魚湖上醉歌/119 韓 愈 山石...
西征錄 (清)李燧撰 13 西征錄(附東旋草)一 (清)王大樞撰 14 西征錄(附東旋草)二 (清)王大樞撰 行程日記 (清)佚名 游蜀日記 (清)吳燾 棧程隨筆 佚名撰 之黔日記 (清)章詒燕撰 由京至藏路程折 (清)佚名編 由烏魯木齊至北京城路程冊 佚名編 雲南省至北京城旱路...
、柳寅睦《北行歌》、鄭健朝《北楂談草》、姜瑋《北游日記》、金允植《天津談草》、魚允中《西征錄》、李承五《燕槎日錄》等。作品鑑賞 對戲曲演劇過度解讀 《燕行錄》中的戲曲史料,既補充了清代戲台資料,又闡釋了朝鮮王朝在敘述中國戲曲過程中所彰顯的文化心態:由於深受儒家文藝觀念的影響,“厭清思明...
選錄數目 叢書選錄書目如下:《萬里行程記》清·祁韻士著、《東歸日記》清·方士淦著、《荷戈紀程》清·林則徐著、《莎車行記》清·倭仁著、《西征續錄》清·方希孟著、《撫新紀程》清·袁大化著、《辛卯侍行記》清·陶保廉著、《河海崑崙錄》清·裴景福著、《湟中行記》清·闊普通武著、《西行日記》清·...
兢悚 兢悚(jīnɡ sǒnɡ),戒懼貌。潘岳《西征賦》:“心戰懼以兢悚,如臨深而履薄。”解釋 戒懼貌。出處 潘岳《西征賦》:“心戰懼以兢悚,如臨深而履薄。”
江少虞《倦遊錄》:陳恭公以待制知揚,性嚴重,少游宴。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①每裁處大事,多出獨見,同列無敢抗者。②喜進無學匪人,不協眾望。王明清《揮塵錄》:執中不學亡術。朱熹《朱熹文集》:陳執中俗吏,然執法,仁廟謂惟此人不瞞人。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執中在中書八年,人莫...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時奉詔前往。率弟子十八人,跋涉萬里,兩年後到達西域大雪山,獻治國之策和養生之道。深受禮遇,被稱為神仙。此書即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對話錄,此後道教教化大盛,故名《玄風慶會錄》。主要內容 玄風慶會錄 耶律楚材 欽奉皇帝聖議,宣請高道長春真人,歲在己卯,正元後一日。敕朝官...
寮位,漢語詞語,讀音liáo wèi,意思是官位。 出自潘岳 《西征賦》。解釋 官位。出處 晉 潘岳 《西征賦》:“寮位儡其隆替,名節漼以隳落。”在 周 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他們經常在王的左右,青銅器銘文中簡稱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
揚桴 揚桴,漢語詞語,拼音是yáng fú,意思是舉起鼓槌。出處 潘岳《西征賦》“砰揚桴以振塵,繣瓦解而冰泮。”解釋 見“揚枹”。舉起鼓槌。
西征戰役中的政治仗 第六章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黨對抗大的領導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艱苦奮鬥 英勇犧牲 抗大精神永放光輝 第七章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 反“掃蕩”鬥爭 群英大會 把敵人擠出去 勞武結合大生產 “雙擁”運動 第八章 打敗日本...
曰:天子西征,得羽琌之山,東歸,蠹書於羽陵。畿內有羽陵,何也?樂羽琌之游,歸而築羽陵也。天子西征,得樂池,東歸,葬盛姬于樂池。畿內有樂池,何也?樂樂池之游,歸而築樂池也。晉臣郭璞語非是,洪氏頤煊、孫氏星衍語皆非是。【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出處 此文出自《龔自珍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二、西征路上 三、“東方不亮西方亮”第六章 紅旗飄飄入川北 ……第七章 橫掃千軍如卷席 第八章 川陝邊區的一次大交戰 第九章 強渡嘉陵江 第十章 難忘的三次過草地 第十一章 五個月反投降 第十二章 反“掃蕩”第十三章 討伐趙保原 第十四章 抗戰勝利之後 第十五章 解放戰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十六章 西...
《制府雜錄》是明朝作家楊一清撰寫的一篇筆記小說。選文賞析 制府雜錄明·楊一清初予致政家居,強長史晟書云:“先生之在位也,不患於難進而患於難退。今既得謝不患於無復起之日,而患其有復起之機。”比起廢西征,過西安,見之曰:“某不幸復起奈何?”晟曰:“朝廷以戎事起公,安得不出。但功成之後,...
《西征記》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縣界。汳水又東,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謂之董生決,或言,董氏作亂,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無水。汳水又東,枝津出焉,俗名之為洛架口。《西征記》曰:洛架,水名也。《續述征記》曰:在董生決下二里。汳水又逕外黃縣南,又東逕莠倉城北。...
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釋義 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後遂用“讓畔”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用典示例 晉 潘岳 《西征賦》:“耕讓畔以閒田,沾姬化而生棘。”《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