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西山驛鎮,地理坐標北緯31º49′,東經117º34′,位於縣城東偏南12公里,東鄰
王鐵鄉,西依
店埠鎮,南靠
橋頭集鎮,北臨
石塘鎮。
古鎮沿革
民國時期,設定西山驛區署和鄉公所,解放初期設西山驛區,1992年撤區並鄉,成立西山驛鎮。2005年轄2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9471戶,34035人,2006年劃歸
店埠鎮。地勢北高南低,屬於
江淮丘陵地帶,尖山高海拔203米,西南低海拔20米,全鎮面積68.7平方公里,鎮區面積1.99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920毫米,年平均溫度15.6℃,無霜期236天,易旱不易澇。
得名由來
西山驛位於土山之西,春秋時屬古郵驛,後成為馬站、驛站, 專供傳遞信件、公文的人歇息、換馬,也是護送晌糧晌錢專用線上的驛站。相傳
孔子周遊列國時,從
巢縣往西走,到土山頂上,天色漸黑, 人困馬乏,聽說山下有驛站,便取道下山,到驛站門口,
孔子累得直喘氣,說
“人到西山馬到驛,落日巧遇棧歇息。
”西山驛因此得名。
案:江淮之間眾多地名的由來都傳說與
孔子有關,其中尤以
肥東縣、
巢縣兩地為盛。像
肥東縣的
撮鎮、西山驛,
巢縣的曬書墩、聽書港、篆池村等等,都說是孔子遺蹤,然均不見於正史。但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的確曾至楚地,故至於這些當地所傳之事,我們不可輕易將其視作妄談,需加以考證。
悠久歷史
在春秋時期,相傳西山驛鎮北約2公里處有一名城,西起五崗村,東到桑元村,長約十華里,是當年
宋國君主
宋襄公居住地(約公元前650年),叫天街城,又叫十里長銜,居住數萬民眾,熱鬧非凡。由於街市地處崗壠,夜晚燈火輝煌,遠遠看去,就象一座天街,在天街南約兩華里,
宋襄公建一宮,宮名曰
“三寶殿
”,位於今西山驛鎮紅山村。大約在公元前430年間,由於
宋國被滅,天街城被戰火燒毀,從東到西,相傳火光沖天,煙火迷漫,人叫馬嘶,余火燒約一月有餘,民眾死亡無數,餘生民眾四散潰逃。
在天街東有一自然村曰
“燈籠廟
”,約有兩千多年歷史。由於當時做各種燈籠,供市民選購,逢年過節燈籠廟熱鬧非繁。當年的燈籠廟燈會場面積約百餘畝,在南側至今仍留下一井名曰
“響井
”,約兩千多年歷史。井深約180米,打一擔水約20分鐘,沒力氣的人難以打上來,井壇是青石圈的,四圍被長年打水,繩痕磨跡,約幾十條,深約5至10公分不等,一旦吊桶下井聲響聲不絕於耳,如銀鈴碰撞,桶水上來後,仍有餘音陣陣約半分鐘(因得名響井),井水清若燒酒,甘甜醇美,一旦燒開沏茶,香氣陣陣,茶客難以舍杯。此井於1975年
農業學大寨時,被平整土地所毀壞!現整個天街地下藏物較多,古磚瓦礫,到處可見。一米深以下,常見古瓶古罐,多為碎物。井水原是王室專用水,後
宋國被滅,此井水才被民眾所用。當時用水者,一是貴客來用於燒茶;二是逢年過節;三是力氣大的人用多;四是乾旱年民眾來用水,井從未乾過。普通百姓寧願到兩華里外挑水,也吃不了打水之苦。天街城毀壞後,一些極少數的餘生故土難離,搬到古郵驛居住。西山驛春秋時屬古郵驛,後來成為馬站、驛站,供郵信、皇家送緊急公文,地方有緊急要務需稟報皇上;晌糧晌錢護送的專用線;專供傳遞信息物件的人歇息、換馬。
西山驛兩千多年,飽經滄桑,幾多輝煌,幾多戰火淪喪。由於西山驛是古驛站,戰略地位高,相傳只要改朝換代,西山驛都要遭一次戰火劫難。多少年來,西山驛地腴物阜,人傑地靈,工賈無數,名人薈萃。宋朝出了個宋狀元,明朝出了個殷進士,康熙六年也出過昂氏父子雙進士。明末清初,有一大財主,名叫楊連鎖,他家有萬畝良田,西起
店埠,東到
柘皋,田塘相連60華里,無二家良田相隔。他家有一樣撥塘大約300畝,一桂花倉約200多間,房屋約幾百間,長短工、傭人約幾百號。佃戶萬人。當時西山驛地方一歌謠
“楊連鎖,楊連鎖,驢駝鑰匙馬駝鎖,鍋巴蓋牆頭,樣撥翻鮮肉,啥時窮掉楊連鎖,梅山崩掉大半個。
”最後很不幸,這位財主也遭受了戰火,家破人亡。
在
抗日戰爭前,西山驛曾築高牆以防強盜。高牆東西四里,南北兩里,東到土山腳下程墩,西到回馬橋,東西各一出入門樓,為防強盜入侵。兩門若關閉,四周圍牆高丈余,閒人難入;白天則兩門大開,集市繁榮,商賈雲集,煙館戲院,歌妓雜耍,雜坊四起。西山驛所產的剪花貼紙,鐵器名揚百里。當時一名秀才對客商來西山驛進貨曾寫了這樣一首詩
“西山驛站西,回馬橋過田。貨購驢難馱,客嫌貨力微。
”可見當時西山驛商業之發達。
1937年侵華戰爭暴發,日軍侵占西山驛地區後,在土山修築碉堡工事,由於
新四軍在西山驛地區活動頻繁,炸鐵路、剪電話線、拆電桿,日軍採取強烈報復。於1940年在土山頭,日軍用炮火、飛機對西山驛集鎮狂轟濫炸,然後糾集日偽隊對西山驛實行
“三光
”政策,繁華的西山驛半月內變成廢墟。舊時的鬧市一去不復返了。
新中國建立後,西山驛雖只剩下幾十戶人家,但名聲在外。當時成立過西山驛區,轄6個鄉鎮,1956年西山驛區改撮鎮區,1962年成立西山驛人民公社,1975年西山驛進行一次城鎮規劃。尤其改革開放後,西山驛鎮進行三次規劃、三次改建,把一個破爛不堪的街道建成初具繁榮的小城鎮。原來西山驛地區的很多聞名遐爾的特產,如今唯獨只剩西山驛大鍬和西山驛“五福”在方圓百里產生影響了。
當地古蹟
西山驛作為兩千年的古驛站早已經失去了它的作用,甚至連遺址也已尋訪不到。不過,這裡還有一座存在兩百多年的“父子進士祠”依舊訴說著這裡往日的顯赫。
“父子進士祠
”現又稱
“昂氏宗祠
”,昂氏宗祠位於
西山驛尖山腳下的
昂集村。據《昂氏宗譜》載:昂氏先人來自遼東少數民族。在元末明初,因避戰亂遷至
合肥東鄉尖山腳下(今
昂集村)安居。這裡山清水秀,田園平坦,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里竟然走出了一對父子進士。父進士
昂紹善是康熙六年進士,官居
內閣中書。《
廬州府志·文苑傳》載:
“昂紹善,字元長,合肥人,性穎異,
博通五經。
”子進士
昂天䎖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居
山東德州
平原縣知縣。據史載,
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帝連下二道誥封,贈昂氏父子皆為
文林郎;封
昂紹善妻梁淑慎、
昂天䎖妻閻終溫為
孺人。同時,準入祀
鄉賢祠,人稱
“父子進士祠
”。不僅如此,皇帝還贈御書匾額四塊:“父子進士”、“昂氏宗祠”、“承先啟後”等,分別高懸於祠堂大門及堂屋門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進士”匾額仍清晰可見外,其餘三塊均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後來,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皇帝再次準許昂氏父子家鄉建設父子進士祠。如今,這座進士祠的門外有兩個青石獅子,進士祠一共三進,雖然有些地方已經破敗,但是兩百多年過去了,這座宗祠仍然屹立不倒。
據史籍記載:
昂紹善,字元長,
廬州合肥東鄉(今
店埠鎮昂集村)人。遠祖姓聊,出身農家,幼小孤苦,其父昂繼謙,在他幼年時離世,其母鐘氏26歲守節撫孤。
昂紹善讀書聰穎,於明
崇禎四年(1631)12歲考上
巢縣膠庠(古謂學校)食稟,名列考生之冠,縣長熊憲賜姓昂。
順治八年 (1651)朝廷頒文選貢,廬州
府學選拔最好的貢生
昂紹善到朝廷。昂紹善博通五經,受到皇帝的賞識,破格提拔重用,欽點
“順治辛卯科全作五經文監臨
”大臣。清初皇上規定
“直省鄉試,俱以巡撫監臨
”,可見
“監臨
”之位之高,權力之重。另一原因,
順治八年,
順治帝清除
多爾袞同黨,自己掌權,朝廷出現人才荒,
昂紹善從廬州府學進宮,與上層舊派系無瓜葛,純潔可靠,所以恩準在皇帝身邊。不多久,
“上官鉉異其才,疏薦於朝,以恩領甲午(即
順治十一年),北闈鄉薦
”,皇上恩拔成舉人,這時他已35歲了,為朝廷命官,順治十八年,在宮內教皇家子弟,到康熙六年(1667)殿試成進士,
“欽點內閣中書
”;到了
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上贈
昂紹善為
文林郎。退休後回到家鄉西山驛
昂集村。他是清代資深的官員,入朝早且時間長。
昂天䎖幼年讀書早慧,悟性快,
康熙十七年(1678)考上舉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任
山東省平原縣知縣,
康熙三十六年任林郎官。這一年昂氏家族最榮耀,皇上一連下了四道聖旨——誥封,先封其父
昂紹善為
文林郎;次封其母梁氏淑慎為孺人;三封
昂天䎖自己為
文林郎;四封其妻閻氏為孺人。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廬州府。
昂天䎖晚年退休後定居山東,與子女在一起。
自
昂紹善被官府賜昂姓後,聊氏家族各房長老開會,一至同意改聊為昂姓,只有當時
巢縣即今
巢湖市居巢區廟崗聊村未改聊姓(原有四個聊村,南、北、西三個村聊相繼改昂姓)。
這座進士祠在建國後一直被當作學校來使用。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昂氏後人昂開業老人曾經在這所國小裡面當老師,據他介紹,國小直到1996年才開始搬到新教學樓。昂開業說:就這座進士祠里,也走出了數十名博士生,其中還有一些已經在國外當教授,可謂文脈不斷。直到現在,這裡的人為了勸小孩子讀書,還會跟他們講父子進士的故事。
據史載,
安徽省肥東縣共有三對父子進士。其餘兩對分別是:
包令儀與
包拯;
李文安與
李鴻章。如今那兩座父子進士祠早已蕩然無存,唯獨
昂紹善、
昂天䎖父子進士祠因在解放初改為昂集國小,故而至今保存完好。
“父子進士祠
”建於清
嘉慶初年。儘管距今已有200多年,但其屋樑上的雕花彩漆依然鮮艷奪目;柱礎上的石刻雕紋亦栩栩如生。前進大院之中,東西花台上兩株百年以上的文竹仍然枝繁葉茂。2001年,
肥東縣人民政府將“父子進士祠”列為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將
“父子進士祠
”列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西山驛
“五福
”歷史悠久。唐朝以後的
五代十國,
後蜀皇帝為改變過年桃木板上刻畫的繁鎖,親自用紅紙寫上一對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貼在桃木板上。這第一幅春聯貼出後,逐漸影響帶動民間習俗,改桃木畫為春聯。延續了1300多年歷史。據說
“五福
”受春聯影響,從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紅紙剪條貼在牆上、門頭上,圖一新鮮吉利,後來改用方紅紙寫大福字貼在門頭,意曰
:四方紅紙為一年四季,福字為合家有福。後來一些文人墨客認為單福不能代表家庭幸福,後又增添福、祿、壽。就是合家人有福,有官做,吃皇上奉祿,還要長命百歲。後來又幾經周折,認為做官畢竟少數人,不是百姓每個家庭的願望,也難以實現,在
西山驛地區一老秀才提出五福才是百姓的追求
: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這一祝願影響較深,傳播較遠,到明朝就影響全國,原來的五福是剪五張紅紙條貼在大門頭上。後來因紅紙條不美觀,就在紅紙條上剪洞,據說
西山驛有一姓盛的老人他把紅紙裁成一長方條,一次下來,能保幾個家庭用春節用福,省時、省工又好看,過年貼出後,左鄰右舍爭相觀看。翌年,好多家庭都要他做,使他年都未過安穩。第三年好多家庭提前把紙買好送他家,後來一些人乾脆給錢給他,從他家買。就這樣,盛老第四年教兒子學剔花
“五福
”,臘月20到集市上賣,誰知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從此,盛家就做此剔五福專業,很快富起來,辦家業買田地。因此,成了當地有名的財主,他家裡定了一條規矩:傳男不傳女,傳宗不傳親。因此,
西山驛的盛姓家家會剔剌五福,成了家庭產業。幾百年來,遠近幾百里都到
西山驛買五福。有一民間順口溜
“臘月一到盼西山,不到西山是一憾。五福剪花年年掛,唯獨西山福花燦
”。相傳明朝馬氏娘娘(謂
馬皇后)串親回南京,路過
西山驛。恰逢春節將近,從東到西,賣五福的地攤擺成一條街,到處紅花燦爛,人山人海。馬氏娘娘看得眼花繚亂,讚不絕口,叫從人買一車帶到南京,過年整個皇宮到處貼的是五福。
朱元璋有過年看春聯的嗜好,這次看到皇宮五福,感到新奇意深,要求南京城百姓過年,今後要家家貼五福。由於南京離
西山驛有二百多里,路遠貨少,不夠民用,百姓又怕不貼五福受皇上責怪降罪。翌年就派一些能人來以買五福為名,偷學剔五福是真。就這樣沒過多少年,全國貼五福就傳開了。所以
“五福
”的起源一說為
西山驛。
西山驛的“五福”,有幾次變化。50年代,一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買幾堂五福,一堂五張,每家大門、後門、房門、廚房。只要安門的都要貼五福,堂福掛在堂匾上或堂屋的第二根桁條上。由於堂福大,一般長2尺5寸至3尺,寬1.5尺至2尺。所以,上面能剔各種圖案“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福祿壽星”、“仙桃謝壽”等,另剔各種吉祥文字和古詩文。由於堂福大、精緻、花錢多,有的家庭買來後,用羊油或牛油熬化,把五福放油中,浸泡後涼乾張貼。這樣,五福貼上後,不掉色,風吹不被撕裂,能保幾年。
當年春節貼五福得根據每家的經濟狀況。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買上10堂至20堂,而且選購大五福,花色多的。不僅貼前後門,各個門窗都貼上五福,連門前大樹和豬圈、牛棚都貼。經濟條件差的戶買小一點,最多把大門後門貼上就行,其他門都不貼。五福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上面的文字也不斷更新。解放後,五福上字
“社會主義好
”、
“新中國好
”、
“江山多錦繡
”、
“公社萬年春
”。
文化大革命時,五福受掃四舊的影響,上面文字全部是政治口號
“文化大革命萬歲
”、
“文化革命風雷動
”、
“牛鬼蛇無處藏
”、
“毛主席萬歲
”、
“共產黨萬歲
”、
“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
”等等。改革開放後,給五福生產帶來生機和活力,不僅品種繁多,樣式不斷翻新,內容豐富多彩,花色五彩繽紛,樣式由原來的一堂五張,改為一堂一張,大小從原有二、三個型號改成幾十種型號。由於一堂一張便於花色的設計,上面有吉祥圖案,有花鳥龍獸,有五色彩圖,有貼金鑲彩,文字有歌頌改革開放,承包責任制,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祖國,歌頌富民政策,吉祥文字等等應有盡有。有幹部福、老年福、青年福、婚姻福,也有激勵學習福、賺錢福、生利福、祝願福、言志福、道德福、頌揚福......種類繁多。
地圖信息
地址:合肥市肥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