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2021年工作要點

西安高新區2021年工作要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高新區2021年工作要點
  • 屬性:西安市高新區發布的檔案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西安高新區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再出發的關鍵一年,今年西安高新區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市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市委市政府“十項重點工作”和對高新區“當好龍頭、作好支柱”的要求,做好“三個再出發”,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奮力譜寫西安高新區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2021年西安高新區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5%以上;實際利用外資39億美元以上。
圍繞上述目標,著力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推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實現新開局
聚焦市級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以最佳化創新生態作為主要抓手,著力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平台、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等方面全面提升最佳化,形成系統化創新創業生態,全力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
1.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①建立硬科技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制定高新區硬科技創新2021發展專項,組織實施2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梳理硬科技關鍵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領域,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清單,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實行硬科技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梳理硬科技關鍵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領域,探索建立“硬科技基本科研經費制度”。②建立健全科技企業培育機制。制定科技企業梯度培育標準,搭建硬科技企業培育庫,實施硬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計畫,打造“種子企業-雙高企業-領軍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科技企業梯度成長培育體系。開展硬科技企業創新積分制評價,引導優質創新資源向硬科技中小企業集聚。③完善校地院地融合發展機制。加快與“兩校一所一集團”融合發展;推動專業技術人員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在本地創新創業;與西電共同推動第三代半導體國家工程中心、電子谷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第三代半導體基礎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繼續深入與西工大合作,力爭“三航小鎮”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持續推進硬科技社區一期二階段、中科院光子工程實驗室落地,推進硬科技產業集團、硬科技創新研究院相關工作。
2.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①實施高能級原始創新平台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學院、華秦國家高溫隱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進度,搭建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新時代能源與感測研究院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促進阿秒光源、碳捕捉裝置等大科學裝置落地。②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第三代半導體等“八大強鏈工程項目”為抓手,加快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推動中電科西北總部暨國家北斗產業創新中心、華為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龍頭企業、高校院所組建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檢驗檢測服務平台,建設一批技術轉移轉化示範機構、專業化孵化載體、產業化中試基地。③提升智慧財產權綜合能力。推動關鍵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創造和儲備,舉辦高價值專利創造大賽;強化智慧財產權全鏈條保護,培育、引進一批優秀硬科技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建設硬科技要素交易市場,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軍民融合平台,積極探索以促進硬科技成果交易配置為重點的現代技術市場建設與運營模式,規範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契約交易額實現470億元。④提升創新創業載體和平台。發揮科技部打造雙創特色載體政策導向作用,打造一批優勢特色雙創載體,提升載體的專業化、市場化服務功能;推動創新街區升級工作,鼓勵瞪羚谷等省市級孵化平台提檔升級;完善硬科技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前沿技術孵化器布局,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體系。
3.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①加快集聚金融資源。加快絲路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積極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推動設立硬科技支行,引進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以及金融要素平台、金融服務中介等各類金融機構。②健全科技金融融合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研究和套用,推動金融機構評價體系及服務水平升級,完善針對科技企業的風險緩釋機制,充分發揮天使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及併購基金作用,修訂完善支持硬科技創業企業專項政策,加快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企業集聚,鼓勵創投機構加大硬科技早期投資,推動形成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金供應鏈和創新服務鏈。③推動企業上市發展。搶抓科創板、創業板等試點註冊制改革機遇,完善硬科技企業上市梯度培育清單,積極對接科創板、創業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新增一批硬科技上市掛牌企業。
4.打造人才集聚高地。①拓寬人才引育渠道。聚焦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科技攻關領域,制定人才白皮書和主導產業緊缺人才目錄,聘任“全球招才大使”,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峰會,持續開展人才培養專項,加快聚集“高精尖缺”人才。支持企業與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聯合培養基地,採取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等多種模式培育技能型人才。加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引進培育一批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形成覆蓋廣泛的線上線下服務網路。②打造幹事創業平台。支持高校院所深化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加快健全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構建項目評審機制,持續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加快提升人才與產業匹配度;強化政產學研合作平台建設,以境外高端人才招引為重點,推動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建設,引育一批院士、博士後科研平台。③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人才“引育用留”閉環機制,建設運營西安人才服務港,落實子女教育、住房安居、醫療健康等服務保障,讓人才舒心生活、安心發展。探索推行“人才貸”等金融產品,不斷加大人才創業金融扶持。
二、加快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推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實現新開局
聚焦市級先進制造業強市、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重點工作,堅持實業立區、先進制造業強區,重點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全面激活民營經濟活力、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加快專業園區建設等方面聚力提升,著力建設現代產業高地。
1.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①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規模。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汽車、生物醫藥4大產業集群,產業規模分別達到2620億元、710億元、900億元和 400億元。圍繞主導產業集群,篩選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建立“一企一鏈”培育機制,按照“一鏈一圖、一鏈一制”,持續加強龍頭企業所在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培育支持至少5家龍頭企業形成“一企一鏈”發展格局。②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建設,聚焦人工智慧、增材製造、大數據與雲計算、衛星套用等新興產業,實施產業鏈發展專項行動,支持優勢龍頭企業和供應鏈鏈主企業平台化發展,提供供應鏈優質服務和資源整合平台。③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體系,推動現代金融、軟體和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人力資源等 5 大生產性服務業的套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態。④壯大文旅融合產業。加快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聚焦“文化創意、商貿服務、科技旅遊”形成高位帶動;大力發展科技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旅遊、康養旅遊等業態,開發2條精品科技旅遊線路,加快形成高新特色文旅融合品牌;加快在城區建設高品質酒店、在周邊建設高品質民宿,打造高品質休閒度假承載地。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水平。推動“兩化融合”,加快5G基站和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工業強基計畫,推動企業加強基礎工業軟體研發,支持企業開展智慧型製造單元、數位化生產線和數位化工廠改造,實現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
2.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①加大支持緩解融資難題。推動金融機構加大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規模,合理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水平。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和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做大做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②支持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建立“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每年遴選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在發展資源和要素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建立“容錯”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採取靈活監管。鼓勵民間投資,進一步放開民營資本市場準入,區內民營企業新增投資同等享受招商引資政策。③進一步加強企業服務。建立民營企業家定期座談機制,常態化開展“親商助企”,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深入開展“親商助企”活動,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3.推動軍民融合創新發展。①加快推動“軍轉民”“民參軍”。加快軍工院所成熟的產品、成熟的技術與市場的銜接,搭建“軍工+”平台,完善軍民需求對接機制,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發展。拓展“民參軍”範圍,引導具備條件的民口單位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新增一批“民參軍”企業。聚焦軍民兩用技術研發,支持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聯合設立企業化的軍民融合方向研究機構。積極培育軍民融合諮詢服務、資信評估、評級等中介機構,推進軍民融合服務業發展。鼓勵區域內企業爭取軍工能力建設項目,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軍工能力建設。②推動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北斗星基增強系統BDSBAS運營服務中心、中航電測智慧型測控西安產業園、陝西空天動力創新中心等開工建設。
三、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實現新開局
堅持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市級重大項目建設、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對外開放等重點工作,以加強招商引資和擴大有效投資為抓手,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加強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外向型經濟建設,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推進改革開放。
1.加強招商引資和有效投資。①強化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聚力招大引強,圍繞產業關鍵細分領域,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民營500強等企業投資項目和人工智慧、電子信息、生命技術等領域硬科技項目。②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制定產業招商資源庫、產業鏈現狀圖、產業招商地圖、生產力空間布局圖、招商引資任務清單,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提升龍頭企業配套率。加強跨區域招商協同,協同策劃系列招商活動,拓展招商空間和資源。梳理以場景構建為核心的城市機會,每半年發布一批科技套用場景。③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力實施先進制造業、片區開發及基礎設施類、生態環保類、社會民生類、服務業、技改類等領域區級以上重點項目,加快三星二期二階段、比亞迪智慧型終端、法士特智慧型工廠、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奕斯偉產業基地一期二階段、安置房、人才公寓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中興智慧型終端、鉑力特智慧型工廠、富士達產業基地、安科智造、環普三期等項目建成投產。
2.持續擴大開放合作。①構建內外開放合作大通道。搶抓全球經濟數位化轉型機遇,推動建設“跨境數字新型關口”;搭建數位化跨境交易平台、全球數字供應鏈服務平台,實現全產業的供應鏈協同發展。②深化自貿區建設。推動綜保區保稅維修檢測業務,推進外貿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加大金融業開放力度,鼓勵本外幣一體化創新,爭取合格境外基金主體資金出入便利試點,鼓勵開展跨境保理業務,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推行“多評合一、照後減證、區域政務協同創新”等創新模式,加大制度創新,爭取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加快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完善文化出口貿易服務平台功能,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服務業等領域更大程度與國際接軌。③深化國內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與周邊市縣合作共建“飛地園區”,開展產業化協同布局。加快絲路(西安)前海園建設,不斷深化與國內創新高地跨區域交流合作,探索“夥伴園區”合作機制,推進在技術研發、供應鏈資源等方面的深層次交流。④深入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合作往來,鼓勵各類主體赴境外創新高地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台,打造“一帶一路”硬科技創新網路。加強“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建設境外投資服務中心,推進中吉產業園等“一帶一路”產業園區規劃實施。打造“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心,加快中意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人才聯絡站等項目建設。⑤促進外資外貿穩定發展。落實國家開放政策和穩外貿穩外資措施,制定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加大引進外資企業、跨境電商及配套服務企業。大力發展跨境貿易,搭建數位化跨境交易平台。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搭建國際行銷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服務網路和法律服務體系,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質便捷國際行銷通道。
3.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①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續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所有高頻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非涉密政務服務事項實現100%“一網通辦”。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動實現事項全覆蓋、地域全覆蓋;積極探索“一業一證”、“證照聯辦”等創新舉措。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政府、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分別壓減至60個、35個工作日。完善“12+5+N”基層政務體系,繪製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生命樹、政務服務地圖,最佳化15分鐘政務服務圈。深化跨區域辦理模式,實現300個以上政務服務事項跨區域協同辦理。②營造親商富商的政策環境。建立精細化、專業化產業政策體系和政策兌現評估體系,實現政策兌現一站式全流程閉環管理,縮短政策兌現周期。大力清理規範收費項目,實現清單之外無項目、清單之外無收費,著力打造“無費區”。③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用好“助企一把”平台,完善企業需求快速回響和涉企問題快速調處機制,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大力度清理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賬款。
4.持續深化各項改革。①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創新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方式,實施彈性年期供地制度,推行租讓結合供地方式,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健全畝均產出效益評價標準,新增工業用地實行“標準地”出讓。制定存量低效土地盤活政策措施,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低效閒置土地及閒置廠房,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提升、騰退利用。深化大數據資源的創新套用,有序開放城市公共數據資源,成立數據發展集團,引導社會力量建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推進社會聯合創新。②最佳化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最佳化內設機構和職能設定,理順部門、園區、街道職責,建立更加系統、科學的機構職能體系。爭取省市相關管理許可權下放,擬定授權事項清單,建立與省級國土、規劃等有關事項直通車制度。探索執法領域改革,理順綜合領域執法體制,推進“一支隊伍管執法”,提升行政執法效能和綜合管理水平。創新統計制度,健全與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根據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和發展階段,完善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實施精準考核。鼓勵國有企業盤活有效資產,加大低效無效資產清理力度,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加快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推動區屬國有企業上市;推動高科集團打造全國一流新型產城投資運營商;推動高新控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以科技園區基礎設施投資和國有資產運營管理為主業的綜合性城投集團;推動高新金控以“金融+加速器+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提供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服務。
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現代化水平實現新開局
搶抓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機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產業園區”向“科技新城”轉變,聚焦生產力空間布局、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鄉村振興等方面,推進產、城、人深度融合,全力建設現代化品質新城。
1.高水平編制發展規劃。高標準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重要節點規劃,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制造三大高新技術產業、人工智慧和5G等新興產業、科技金融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度高、關聯性強、帶動效應好的產業大平台,形成“一核兩翼”的生產力空間布局。“一核”即中部生產力核心區,包括中央創新區、綜合保稅區、長安通訊產業園、未來科技城、國際社區等板塊,重點發展科技金融、生產性服務業、電子信息、新興產業以及綜合城市服務、生態休閒功能。“兩翼”即北部科技矽坊片區、南部生態創新片區,兩個產業大平台。北部科技矽坊片區,包括南三環以北的一期區域和緯三十二路以北的二期區域,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金融、軟體信息服務、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以及都市休閒商業、創新創業孵化等現代服務業和創新服務功能。南部生態創新片區,主要由草堂基地、新能源汽車谷和集賢園構成,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終端、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做好產業升級和服務配套,加大研發創新和孵化培育。
2.高質量推進城市建設。①加快城市改造更新。加快推進“三改一通一落地”,完成24個老舊小區、85.38萬平米改造,25條道路18.45公里電力架空線纜和20條道路50公里通訊架空線纜落地。加快城中村改造,推進19個村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和21個村安置性商品房項目建設,確保民眾搬得進、住得好。②加快完善功能設施。高質量建設完成全運會場館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地下綜合管廊等改造建設,完成建成區雨污水管網缺失區域的管網建設,全面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核心區域5G網路全覆蓋,逐步轉向深度覆蓋。③加快最佳化交通體系。積極推進新西安南站規劃建設,全面加快城市客廳區域道路建設,加快捷運、主幹道路等建設和改造提升,進一步打通斷頭路、疏通交通堵點,完善慢行交通設施,打造高效路網體系。推進公共運輸、軌道交通兩網融合,最佳化調整公交線網,實現軌道交通站點周邊50米內配套公交基礎設施,提高公共運輸網路覆蓋率。
3.高標準加強城市管理。①強化智慧化管理。以實現數據分析系統化、問題發現精準化、應急管理高校化、執法行為規範化為目標,對運行模式和數據更新不斷完善,並持續推動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轉型升級,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②強化精細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標準化體系,加大市容環境秩序、違法建設、廣告牌匾、建築垃圾整治力度,加強建築立面和建築風格的有效管控,營造整潔、乾淨、有序的城市環境。高標準提升改造道路綠化,新建改造一批城市公園,實現居民出門“500米見綠、500米見園”。最佳化停車管理服務,加快智慧型立體停車場、充電站、公共泊車位建設,不斷滿足市民民眾出行需求。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基本消除城區積水點。③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關於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蔓延勢頭重要批示精神,嚴格按照《關於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有關規定以及中央和省、市相關工作部署,全面摸清2013年1月1日以來高新區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涉及違法違規用地情況,房屋建設、使用和非法出售情況,處罰情況,建立高新區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工作檯賬,分步整治、分類處置存量問題,全面徹底釐清高新區農村占用耕地建房實際狀況。
4.高效率推進鄉村振興。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防止返貧跟蹤幫扶機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措施總體穩定,實現超常規舉措向常態化幫扶轉變,確保脫貧不返貧。②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高新區託管區域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工作,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合法權益。探索宅基地變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積極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資源。啟動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台,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推動科技賦能農村金融創新,不斷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搭建涉農融資對接平台,開展涉農融資對接活動,加大對“三農”信貸支持力度。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一鎮街一方案”,探索城中村和邊遠村莊結對合作,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年收入進一步提高。④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加快黑臭水體“一點一策”整治一、二期工程,積極推進農村無害化戶廁提升改造和污水治理,持續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制定民宿經濟發展規劃,引進專業開發團隊,打造民宿經濟樣板區,促進民宿品質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⑤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加快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五、加快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引領實現新開局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築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聚焦市級“生態西安”工作,推動可持續綠色發展、“四大保衛戰”,積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建成生態西安先行示範區。
1.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①探索綠色生態文明績效評價。開展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現綠色發展績效可量化評估。健全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執行全市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建立溝通協調平台,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生態運行機制。②推進產業綠色化。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大草堂、集賢等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萬元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和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降低,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持續提高。③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力量,建立符合實際的共建共治共享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推廣裝配式建築等綠色建築運用,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新建公建項目全部實施裝配式建造。倡導綠色消費,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綠色消費宣傳,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堅決打好“四場保衛戰”。①堅決打好“青山保衛戰”。依法管山、制度控山,貫徹落實省、市秦嶺保護有關規定,推進《西安高新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實施,鞏固秦嶺生態保護專項整治成果,強化“五亂”整治,建立秦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格線巡山、全民護山,建設高新區“智慧秦保”,實現秦嶺保護數位化、格線化全覆蓋,加強秦嶺保護宣傳,引導激發社會各界和公眾參與監督保護秦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實施秦嶺生態修復工程,完成3條峪口峪道治理。②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貫徹全市全域治水、碧水興城三年行動計畫,按照“理水、連水、活水、清水、賞水、玩水”思路,實施灃河綜合治理一期、二期,潏河三星段親水提升等全域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二污提標改造及二期擴建、草堂基地污水處理廠二期、國際社區東岸污水處理廠一期等項目,通過截污減排治污水、集約節約用好水、“一河一策”保清水、河湖連通引活水、河長湖長管住水,系統推進“八河、七渠、一靈沼”全域治水項目,持續鞏固“滅五減四增三”成效。鞏固黑臭水動態整治成效,加大排污口排查、監測、整治力度,確保無新增黑臭水體點位。③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結合高新區實際,貫徹省市下達的碳排放達峰工作任務,實施有效削減排放總量、最佳化能源結構、構建綠色交通體系、精準抑制揚塵污染、全面管控面源污染、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等措施,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實施“科技治霾行動計畫”,聚焦“工業源、生活源、移動源、揚塵源”,完善智慧環保平台建設及綜保區自動監測站,環境監管掌上執法達到100%。發展清潔生產,加快推進落後產能技術改造,強化源頭防治。開展“冬病夏治”攻關和“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全力推進全運藍與臭氧協同治理,空氣優良天數進一步增加。④堅決打好“淨土保衛戰”。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逐步建立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開展重點企業土壤污染情況調查,健全土壤管理信息溝通機制,實現土壤污染防治聯動監管。嚴格落實農用地分類管控,建立優先區域地塊名冊和土壤管理資料庫,提高土壤環境信息化能力。持續開展好高新區禁限塑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質量,實現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全覆蓋,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六、持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實現新開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著力促就業提收入、供給優質教育資源、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現代化幸福新城建設新開局。
1.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①多渠道促進就業。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援企穩崗政策,整合最佳化“免、減、緩、返、補”惠企政策,著力降低企業用工負擔,穩定就業主渠道。用好省、市“網際網路+”就業服務平台,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會,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②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搭建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大力開展各類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比例進一步提高。③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建立根治欠薪長效機制,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確保新開工項目制度落實全覆蓋,不發生因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引發的較大群體性事件。推行勞動爭議糾紛“綜窗受理”,實現勞動監察、仲裁、調解、法律援助一體化服務。
2.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確保公辦園及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普惠園覆蓋率達到95%,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65%;實施“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促進新建學校快速發展;實施“五大特色課程”,推進特色高中創建;開展職業學校達標提質工作,完成中職招生任務;推進“15分鐘社區教育圈”建設工作,建立社區教學點30個。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布局。優先保障3所幼稚園、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教學校及2所融合性幼稚園建設;創建2所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示範校、4所智慧校園及20個創客教育實踐室;實施市級“新優質學校成長計畫”項目,重點提升16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質量;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推進區域教育一體化試點。③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最佳化“名校+”組建模式,掛牌成立13個“名校+”教育集團;深化實施“三名+”工程,落實“名校+”校長、教師交流支援制度,推進交流輪崗常態化;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現育人方式變革;健全教育督導管理體制,建立督學和校長的雙向轉換模式;推行校長職級制工作,實施績效獎勵制度改革。④打造高質量師資隊伍。足額核定教職工編制,完成2021年招聘計畫,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力度;開展教師“千人培養計畫”,培養各級各類優秀教師不少於300人;組建第二批“名師+”研修共同體35個;實施教師隊伍信息化技能提升工程,組織開展信息技術2.0培訓。⑤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發揮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套用示範區引領作用,培育和推廣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堅持“五育並舉”,打造體育、藝術教育特色,加強勞動教育工作,推進近視防控試點;推動學校思政課創優行動,實施中國小思政課教育傑出人才支持計畫。
3.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①最佳化醫療資源供給結構。健全全區鎮村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路,加快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推進市第一醫院、國際醫學中心等一批重點醫療項目建設,堅持重心下沉,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打造“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完善醫療急救保障體系,加強院前急救車輛與隨車醫療設備配備,提升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②築牢公共衛生安全螢幕障。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快高新區衛生健康服務中心建設,提高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③持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推動智慧醫療服務,加快數據信息平台建設,推進“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打造2個智慧醫院示範點。加強與醫學院校、院校附屬醫院合作,打造一批特色專科。加強醫務人員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實用型、緊缺型人才引進力度,健全醫務人員培訓機制。④全面提升健康服務能力。深化實施中醫治未病工程,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提升中醫服務能力。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開展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服務促進行動,鼓勵相關機構開通公益性心理援助熱線,加強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加大文明生活方式宣傳力度,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教育。
4.提升社會保障水平。①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會保障制度、醫保制度改革,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參保全覆蓋。推動社保、醫保經辦服務向基層延伸,實現鎮街、服務站和政務大廳同質化辦理。②切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加速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鼓勵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興辦、運營養老機構。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探索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緊急救援機制,建立老年人探訪制度。採取補貼方式,推進轄區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完善養老服務人員教育培訓機制,建立專業人才隊伍,組建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專員隊伍,培育志願者隊伍。③加強特殊群體幫扶救助。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擴大殘疾人就業創業和社保服務,做好退役軍人優待撫恤、就業安置和就業創業服務。
5.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活環境。①切實緩解住房難題。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畫,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加大各類保障性住房(人才保障住房)投入力度,加快曹里、新豐、東晁、魚化寨、細柳一期、秦灃社區等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安置房24457套、人才保障住房10000套,切實解決好居民基本住房需求。②積極滿足消費需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著力構建“2211”的商業消費空間格局(即:2個城市級商圈、2個區域級商圈及11個鎮街特色購物圈)。實施商圈建設提升計畫,引進高水平運營機構整體開發,以嘉會坊為核心發展“網紅經濟”“首店經濟”,以錦業路商圈為核心發展“一站式商務消費”城市功能綜合體,以鎮街為核心打造“15分鐘便民購物圈”。製作夜間消費熱力圖,強化夜間消費信息引導,充分激發夜間消費潛力。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大對不正當競爭、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行為打擊力度,不斷最佳化消費環境。
6.打造高新特色文化品牌。①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按照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標準,完成複合型文化產業園區的前期調研和建設方案。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大劇院、高新區國際會議中心(二期)等場館建設,促進文化與科技、旅遊、金融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創產業,設計開發特色的IP產品,實現文化產業營業收入220億元以上。②加強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規劃。依託靈沼“三靈”文化、秦渡渡口文化等歷史文化和集賢鼓樂、楮皮紙製作技藝、眉戶曲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歷史非遺文化集聚傳承展示區項目建設。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接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進社區、進鎮街活動,開展創建文明鎮街、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活動以及各類主題活動,不斷推動城市文明素養和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提升。④營造全民全運濃厚氛圍。全面做好“十四運”有關賽事籌備、舉辦和保障,加快陝西體育之窗建設。以“十四運”為契機,舉辦健步走、定向跑、全民健身技能大賽、迷你馬拉松賽等各類新型體育賽事活動,推進體育公園、體育館、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場地設施建設,讓全民健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七、以“一核四化”為統領,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堅持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基層治理體系數位化建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高新,實現現代化和諧新城建設新開局。
1.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①加強“一核四化”社會治理數位化建設。推進數位化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區、鎮街二級治理平台,整合各類社會治理資源“多網合一”,強化鎮街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②加強和完善基層自治功能。構建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架構,建立健全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立村(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聯席會議和協商議事制度,形成“小區—片區—樓棟單元”三級基層自治體系。開展明星自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所有村(社區)實現落實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體系。制定社會工作者分類分級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建設志願服務網路平台,建立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常態化參與社區服務的制度,引導教育機構將學生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註冊志願者人數達到3萬人。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組織,鼓勵社區出場地、公益出服務模式,引導專業化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建立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機制。④強化基層治理與服務。科學編制村規劃,加強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類銜接,科學引領村空間和公共資源的開發。加快村(社區)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制定服務設施配置標準,最佳化教育、衛生、養老、健身等公共產品布局,構築15分鐘優質生活服務圈。加快建設村(社區)智慧服務平台,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2.加強平安高新建設。①積極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強化重點行業風險監測,依法採取靈活多樣的執法司法政策措施,儘可能幫助企業化解風險,深入開展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欺、逃廢債等違法活動,維護地方金融穩定。②加強社會治安建設。持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各類專項嚴打整治,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人員治安防控網建設,穩步推進小區智慧安防設施建設。③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持續深化開展道路運輸、建築施工、危化、工貿、校園、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確保全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④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建立自然災害風險基礎資料庫,編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立綜合救災應急物資庫,推進消防站等城市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與城市安全發展相適應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積極創建高新區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⑤紮實做好信訪維穩。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主動預防和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提升信訪矛盾源頭綜合治理能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⑥打造信用高新樣板。制定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管理體制和信用監管推進機制,積極推動企業信用修復,爭取創建省級首批信用建設示範區。
八、強化黨建引領保障,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和組織力提升,把黨建融入各項工作,讓黨建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完善制度安排,確保黨的領導全面覆蓋、堅強有力。加強黨工委領導班子建設,提高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圍繞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西安高新區成立30 周年,謀劃一系列慶祝和主題宣傳活動。紮實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統戰、工商聯、工會、共青團、婦聯等聯繫服務企業和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開創黨群工作新局面。
2.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下力氣選好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積極穩妥推行“一肩挑”,嚴格落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區級備案制度,分類開展履職培訓。持續強化基層基礎保障,建立村幹部基本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健全社區工作者考核管理體系,“黨群服務中心”實現鎮街、園區全覆蓋。進一步規範黨組織設定,切實抓好黨員教育管理,從嚴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制度。繼續推進“五星達標、雙強爭優”活動,積極創建各類星級黨組織、美麗黨建示範村和“五化”標桿社區,切實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統籌抓好各領域黨建工作,在社區不斷深化“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高效回應居民服務需求。在機關持續整治“燈下黑”問題,不斷提升黨建工作規範化水平;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著力破除黨建與發展“兩張皮”問題,強化黨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抓好學校和國有企業黨建規範化建設。
3.強化幹部隊伍建設。創新選人用人機制,落實市委“三到三看三破”選用幹部辦法,進一步加大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力度。完善幹部政治表現考察方式方法,建立幹部政治表現評價機制和政治表現“負面清單”,畫準幹部政治表現肖像。強化幹部能力提升,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幹部主題班次培訓,開設“黨建大講堂”,舉辦各類業務專題培訓,提升黨員幹部理論素養和專業化能力。用好用活“三項機制”,為激發乾事創業熱情提供制度保障。
4.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始終從政治高度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突出政治監督,堅定不移踐行“兩個維護”。圍繞中心工作,推動十項重點工作、第十四屆全運會、重大項目建設等落地落實。堅定不移懲治腐敗,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續糾正“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庸懶散慢虛粗”等作風頑疾。持續整治民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不斷增強民眾滿意度。開展常規巡察和專項巡察活動,推動巡察整改落到實處。認真履行監督第一職責,做細做實日常監督,強化對“一把手”和重點崗位人員的監督。積極大膽容錯糾錯,激勵保護幹部敢擔當善作為。開展“三化”建設提升年活動,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紀檢監察幹部隊伍。
2021年,西安高新區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區廣大幹部民眾解放思想再出發、改革創新再出發、敢闖敢試再出發,在全市和全省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中創造新奇蹟、樹立新形象、展現新作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