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絲道,古“蜀身毒道”,又稱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由靈關道、五尺道、永昌道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絲道
- 別名:南方絲綢之路
西南絲道,古“蜀身毒道”,又稱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由靈關道、五尺道、永昌道組成。
西南絲道,古“蜀身毒道”,又稱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由靈關道、五尺道、永昌道組成。從四川至雲南大理、保山、騰衝,經德宏地區的梁河、盈江,出緬北的孟拱至印度東北的英帕爾,過孟加拉,溯恆河出印度西北,經巴基斯坦,至與伊朗接壤...
《絲路文化-西南卷》是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介紹 西南絲道之開拓不僅早於西北絲路,而且其地形地貌之雄奇多變,野生動植物之豐富,也均為北道所難比擬.更重要的是,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著30多個民族上百個支系,保留著從 母系氏族直至現代社會的人類歷史各個時期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西南絲綢之路驛道聚落與建築的傳統和發展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施維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驛道聚落是較早的人類不完全依賴農業經濟而存在的聚落,現多已發展成小城鎮。沿著西南絲綢之路研究聚落與建築的歷史與現狀,並從遺存中追溯它們的空間構成特徵、地方建築技術與文化,研究它們的價值...
今天,三星堆文化是中國西南地區向周邊輻射、多元文化交匯的重要驛站,已成為越來越多學者的共識。目錄 序 序 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 圖 版 1金沙江大峽谷古道 2娜姑銅運古道 3五尺道 4靈關道 5永昌道上的馬蹄印 6甘洛笮橋 7猛固鐵索橋 8青銅立人像 9青銅立人像 10銅獸首冠人像 1l銅頂尊人像 12...
試論“岷江道”的歷史及其功能 西南少數民族研究 土家族地區古鎮建築選址、功能及其工藝特徵 略論涼山爾蘇藏族與彝族民俗文化的交融 論明清時期雲南紳士階層的地方文化建設和事務管理 霧社事件與台灣少數民族族群關係 清代大小金川土司的人口數量問題 近代藏彝走廊回、藏民族關係述略 長江經濟帶與西南民族地區的綠色發展機遇...
中南半島城邦國的發展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所處城邦都在這條路線上 這樣才滋生了扶南國;緬甸的城邦國家則是在印度到中國西南蜀身毒道上形成的是為驃國。古典時代一直到中世紀初,中南半島大國尊循的是商業立國而商業離不開航線和商路。這兩條路線的疏遠導致兩個先興起的國家沒有競爭的必要,而地形和早期技術的...
驛道中間通車馬的大道鋪著巨大的卵石,順著山勢蜿蜒前行。《漢書地理志》說,“靈關道屬越嶲郡,司馬相如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唐韋皋攻吐蕃,分兵出西山靈關,即此。”即是說,公元前2世紀,史稱“漢賦之聖”的成都才子司馬相如就是經由此驛道出使西南夷的,也是韋皋出兵與吐蕃作戰的路線之一。通過古西南...
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一條縱貫川滇兩省,連線緬、印,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它和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為中國古代對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至緬甸、印度並進一步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的“蜀身毒道”,是歷史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線路,...
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
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
《絲路五道全史(套裝上中下冊)》所研究的絲路五道為陸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包括唐蕃古道、茶馬古道)、草原絲綢之路(包括“回紇道”)和東南亞絲綢之路。《絲路五道全史(套裝上中下冊)》旨在反映歷史上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強調了絲路五道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和總體歷史脈絡,其中以陸路絲綢...
在雲南省保山市與永平縣交界處的瀾滄江上,有一座飛架在懸崖絕壁之上的鐵索橋,1986年前的霽虹橋是我國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的位置是西漢的蘭津古渡,東漢曾流傳“渡博南,越蘭津”的歌謠。絲綢之路出現之前兩世紀,從四川西昌起,經雲南姚安、下關、保山,進入緬甸、印度等國的“西南絲道”就已形成,霽虹橋...
如東漢末年,西南夷道(即南絲路)阻絕長達百年之久。魏晉以後,西南民族地方勢力崛起,乃至與中央王朝分廷抗禮,笮地即成為雙方摩擦的前沿地區。隋唐時蜀滇古道沿線戰亂不斷。至宋大理國時期,川滇通道(即南絲路)地位下降。元統一後,雖然打開了阻絕已久的原南夷道(即南絲路東幹線)的川滇交通,但其地位很陝就...
”通過司馬遷精煉而又概括性的記述,我們可以知道,黃帝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西陵氏是當時西南地區岷江流域一個很重要的氏族。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妃,一方面嫘祖的西陵氏族有了世間獨有的養蠶治絲技術,氏族人安居樂業生產力有了大的提高。黃帝部落受神農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壓力,生產力低下,為了...
舒難陀(Shwenadaw),驃國王子。801 年(唐貞元十七年),由南詔王異牟尋引薦,舒難陀受驃國王雍羌指派,率樂隊和舞姬沿古代西南絲道赴長安獻樂。驃國獻樂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影響,也構成了唐代中後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唐德宗授予舒難陀以太僕卿之號。詩人白居易等為此作了《驃國樂》,《新唐書...
按照貿易商品種類,相繼被人們賦予了“玉石之路”“銅器之路”“麝香之路”“玻璃之路”“茶馬之路”“瓷器之路”和“絲瓷之路”等名稱;或按照道路的交通環境,被稱為“沙漠之路”“綠洲之路”“草原之路”和“海上之路”;或按照路線的地理方位,被名之為“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
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區的輻射與影響 漢晉時期的中國“西南絲綢之路”雲南“滇東北”地區川滇間的文化交流線 從大理出土文物看蜀身毒道的開發 關於西南絲路東線問題的初步思考 先秦巴蜀與南絲路研究述略 交通篇 漢晉時代滇越道 南詔通安南道 南方絲綢之路滇越交通探討 蜀布邛竹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 川滇緬印古道初考 蜀...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南江流域是大西南連線珠三角地區的重要通道,也是珠三角地區與東協聯繫的橋樑。而羅定則是南江文化和古道文化的中心地、集粹地。對於如何發揮羅定作為南江和古道文化中心地和集粹地作用,黃偉宗建議以整個南江流域及其古道文化覆蓋地域,構建...
國家方誌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劍川古城,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個國家方誌館分館,國家方誌館在全中國設立的第六家分館。也是全國第一個國際性的方誌館;於2022年8月29日開館。南方絲路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主題,以南方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為...
”由陸路絲綢之路又衍生出了諸如“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貨之路”、“沙漠之路”和“駱駝隊之路”等諸多名稱。雖然這些時髦名稱的科學性和歷史真相,尚有商榷餘地,但它們在中外關係史上的作用卻不容置疑。法國著名作家、漢學家布爾努瓦在這本《絲綢之路》中對千年來“...
鄧廷良,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是重慶美專創辦人之一,曾任教務長、藝術系主任。曾在西南師範大學、重大人文藝術學院、四川美院,重...
出騰衝縣城4公里,穿過一片稻田,在蛙聲中跨過石橋就到了和順鄉。和順源於“雲涌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是古代川、滇,緬、印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和著名的僑鄉。鄉村道路旁屹立著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風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蓮間的具有明代風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婦在水邊的厚木板上搗衣洗菜,白鵝像唐詩描寫的那樣在...
古代保山,不僅是“西南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同時也是絲綢等紡織品的重要出產地。 據史書記載,永昌“土地沃腴,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早在漢代,其所產“桐華布”、“蘭乾細布”即為舉世皆寵的名牌產品。“桐華布”,即以保山盛產之“梧桐木”(木棉,亦稱攀枝花)之“柔如絲”的纖維“績以為布,幅廣...
南方絲綢之路泛指歷史上不同時期四川、雲南、西藏等中國南方地區對外連線的通道,包括歷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等。南方絲綢之路東到中原,西達印度,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通過這條道路相互交流,並通過這條道路對西南文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本書記錄下這些即將離我們遠去的跨世紀古老文明,用影像這種方式留住我們曾經...
西南至都裏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千里,古肅慎城;其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2.一條是登州海路貢道,從上京忽汗城取道遼東半島,渡...
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連通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
大宛西南是從河西遷來的大月氏。大月氏地跨媯水(今阿姆河)南北,營遊牧生活。原住這裡的被大月氏所臣服的大夏人,“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是希臘人後裔。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希臘軍隊入侵印度,曾到達印度西北地區的旁遮普一帶。後亞歷山大被迫退出印度,卻在印度西北地區建立了兩個殖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