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古道

南江古道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對接通道之一,是海江山河古道匯通之要津,是嶺南土著百越族文化遺存最多最古的文化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江古道
  • 價值: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對接通道之一,是海江山河古道匯通之要津,是嶺南土著百越族文化遺存最多最古的文化聖地
歷史背景,歷史價值,對接通道,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背景

“櫓聲揺盡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斷,青山斷處是瀧州”。這是清代羅定州學正何仁鏡對南江沿途風光的描述。總長201公里的南江發源於信宜雞籠山,清澈的河水逶迤而下,穿過崇山峻岭,越過羅定盆地,在鬱南縣的南江口注入西江,是嶺南罕有從南往北流的河流。
記者走訪發現,南江流域存在眾多的古墟、埗頭、碼頭、渡頭遺址,以及大量與航運有關的歷史建築。在羅定市,沿河分布著豐盛古村、羅城大埗頭和雙東六竹古村、倒流榜村等,經歷時光的洗禮、歷盡滄桑的古建築依然屹立著,無聲地訴說著昔日南江流域商貿活動的繁華。
據暨南大學劉新榮教授考證,南江流域是中原地區對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它的基本路線是從湘江灕江,從灕江到西江,從西江入南江,上行至羅定船步或太平、羅鏡,再至信宜新寶、合水,越過分水嶺,再沿鑒江順流而下,到湛江、吳川之間出海。同時,南江流域也是此後中原漢人南遷嶺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島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
南江古道
南江古道簡明示意圖
早在南北朝時期,南江流域已成為陸海絲綢之路的重要聯絡點。在羅鏡水擺鶴咀山南朝墓出土的78件器物中,有金手鐲、金指環、銅鏡、鐵剪、瓷器、陶器等物品。出土的青瓷器釉色滋潤,青中泛黃,屬於一千多年前浙江會稽郡越窯系統產品。另一出土物品金手鐲有4組走獸與花紋圖案,圖案為中、西亞的走獸紋飾。專家推斷,金手鐲很有可能是西方的舶來品。此外,還有一件刻劃蓮瓣紋的高足碗,專家鑑定認為,該碗藝術風格受古羅馬拜占庭高足杯藝術風格影響,蓮瓣紋與忍冬紋受佛教藝術的影響,推斷可能是為外國定製的出口外銷瓷器。眾多文物證據證明,當時南江流域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與海上絲綢之路有所聯繫,南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之一。

歷史價值

古代的南江流域雖地處嶺南,卻是嶺南與外界溝通最早的地區之一,從羅定出土的青銅器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江流域已開始接受楚文化薰陶。盛唐時期,羅定因瀧州人陳行范稱帝而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與外界溝通更加頻繁。明萬曆年間,羅定被稱為“全粵要樞”,古道建設日趨完善,地位更加突出。在南江眾多的驛道中,重要的有羅信古道、西山大道、官大路和東山大道四條古驛道。通過這些古道,南江流域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連線起來,極大地促進了南江流域的發展。
南江古道
羅定市鶴咀山南朝墓出土的越窯刻蓮瓣紋青瓷豆形高足碗
海上絲綢之路給南江流域工業、農業、商貿業、航運業帶來了繁榮,這從南江流域現存的制藍工業遺址、煉鐵鑄鐵業遺址、碗窯遺址、石灰窯遺址以及古村落可以看出。背夫山戰國墓出土的絲織物證明,南江流域早在第二代秦時期就大量種桑養蠶和絲織活動,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商品。明朝時,官方在瀧江上游的羅鏡、船步等地建立起了幾個頗具規模的冶鐵基地。據有關史料記載,其時,羅定州日產鐵18噸,年產量達6000噸,從業人員一萬多人。到了明未,羅定所產的鐵以廣東的名義北輸,是羅定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
商貿業的繁榮,造就了一批靠船運為生的專業村落。如今這些村落還存在當年航運相關的遺蹟,成為當年航運業發達的見證。羅定市境內的雙東倒流榜村和黎少梁家莊園是最為著名的航運名村。

對接通道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南江流域是大西南連線珠三角地區的重要通道,也是珠三角地區與東協聯繫的橋樑。而羅定則是南江文化和古道文化的中心地、集粹地。
對於如何發揮羅定作為南江和古道文化中心地和集粹地作用,黃偉宗建議以整個南江流域及其古道文化覆蓋地域,構建“珠江一南江經濟文化帶”,與“珠江一西江經濟帶”連體對接,納入國家“一帶一路”規劃和戰略;同時,將南江和古道文化與最近廣東省開展的古驛道“活化”工程結合起來,與現代綠道經濟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尤其是應當與東協諸國的古道文化結合起來,以開展旅遊、探險等活動方式為紐帶,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
記者了解到,羅定市正用實際行動打造南江文化品牌。近年來,羅定市已舉辦多次南江文化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對羅定的南江文化建設建言獻策。同時,還舉辦了首屆南江文化節,新建了南江文化主題園,修繕了羅定學宮、羅定文塔、青莪書院、蔡廷鍇將軍故居,發掘了春牛舞、瀧州歌等民間歌舞,申報了一批省級非遺項目和廣東省古村落。

海上絲綢之路

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南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是一條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的南江文化帶,南江文化和南江古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莊偉光、劉世紅在其論文中指出,南江流域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研究、整合、開發以南江水係為代表的南江文化,實行南江及整個廣南區域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跨境合作,對促進信宜、雲浮、羅定、新興、鬱南及粵西南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歷史與現實對接、架設經濟與文化並進的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有助於區域協調發展,改變南江水道帶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有助於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在創新、綠色發展中更好地滿足未來旅遊發展的需要;在開放的格局下,有利於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順利推進。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暨南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研究會會長王元林認為,在現今“一帶一路”倡議下,從歷史發展脈絡中借古鑒今,做好做大對外交通與交流的大文章,要讓羅定這塊璞玉,聯繫中外,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內聯外接的新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