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絲祖神
- 歷史:悠久
- 蠶絲歷史:5000多年
- 蠶絲材質:蛋白質纖維
簡介,發展,解釋,蠶桑絲綢起源,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權威定論,意義,
簡介
鹽亭嫘祖故里、蠶絲嫘神聖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遺存豐富多彩,其悠久的歷史令人矚目。該地民間傳說、民間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獨具特色。種類眾多嫘祖種桑、養蠶、治絲的故事眾口相傳。精彩的舞蠶龍、桃子龍等民俗活動獨步天下。祭祖時節和儀式,含義深刻。都融匯著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織絹之術的深厚內涵。記憶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輝煌,閃爍著先祖們開創人類文明的智慧光芒,是藏在
發展
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中國還有一段非常漫長的神話傳說時代。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並由考古發掘不斷證實的歷史。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明之魂,也是我們尋根溯源的源頭。
人類早期的歷史,正是憑藉這些口耳相傳的傳說得以保存。有些故事隨著歷史變遷,在流傳中或多或少地滲入後世的觀念和說法,甚至出現歷史與人物的錯位。但是,不管是原始的神話,還是後人的加工,都掩蓋不了其合理的核心。合理的核心亘古不變。承載著古老文化的信息,記載著史書沒有能夠記載的歷史。一旦為考古發掘所印證,便成為不可動搖的史實。
我們今天研究它,不惟是揚先祖之神威,育天地之正氣。亦是親和九族,合和萬邦,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讓我們用心靈的土壤培育它,使它吐艷的奇葩,芳香流澤,繼世不絕。
解釋
蠶絲是一種蛋白質纖維,它系植物纖維和現代科學方法合成的化學纖維在服飾和運用方面有不可比的優勢。它所製成的絲綢面料,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稱頌的衣著佳品。
蠶絲有5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的西陵氏,蜀山氏,蠶叢氏等部落,即以養蠶著稱。他們把養蠶作為部落的基本產業,是比我國各項發明(青銅,瓷器,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最早的發明。蠶絲的發明和絲綢的織成,是古代人一項高科技。由因歷史的多方原因,沒有被列為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最高水平的“四大發明”,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寶貴遺產和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中的缺失,應當予以校正。
因為蠶絲的發現,絲綢的形成是從野蠶發現到家蠶馴養,再演繹為繅絲,進而製成帛絹、紗、羅、綾、錦、緘、綢、緞等一系列精美絲綢及其服飾的進程,他是中華民族祖先經歷漫長艱辛勞動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財富,是人類的文明之花。
絲綢從農副業發展成為傳統產業,它已溶入了農業、工業、科技、貿易等領域,涉及到生物、醫藥、歷史、考古、宗教等學科。他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在人類兩個文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西方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即絲綢之國的意思。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內容的東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線叫“絲綢之路”從古至今“絲綢之路”還譽滿全球。
蠶桑絲綢起源
古文《淮南子》所引《蠶經》對此作了明確的記載。《蠶經》云:“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根據古籍考證此條《蠶經》應為先秦舊史所傳。“始蠶”就是蠶桑起源的開始。《荀子·賦篇》中已有關於“蠶理”的詳細記述,稱蠶桑“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進而描述說:“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蟲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這說明戰國時代已有了一套完善的養蠶理論,而“蠶理”的肇始和形成則可追溯到五帝時代。
《周·繫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穎說:“垂衣裳者,以前皮衣,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由此可知,在黃帝之前,人們穿的還是動物的皮革,自從有了蠶桑絲綢的發明創造,才改善了人們的穿著習慣。黃帝、堯、舜垂衣而天下治,便正是這一情形的生動寫照。《禮記·禮運》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後聖有作……治其絲麻,以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上帝鬼神,皆從其朔。”朔,也就是起初和開始的意思。“後聖有作,治其絲麻”,顯然指的就是蠶桑絲綢起源時代的情形。從文獻上看,自從嫘祖嫁給黃帝東遷中原之後,黃河流域地區才逐漸有了蠶桑絲綢的記載。“後聖”就是發明桑蠶的人。被稱為“後聖”除了嫘祖又能是誰呢?
《黃帝內傳》稱:“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及稱織維之功”這裡所稱蠶神即是嫘祖。這條記載進一步表明中原在“蠶神獻絲以前是沒有蠶絲的。
嫘祖是黃帝正妃同女媧一樣在諸多古籍中留下記載,說明嫘祖在新石器時代就是華夏民族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更說明嫘祖在嫁黃帝之前已發明了養蠶繅絲。
《五帝本紀》中,司馬遷對黃帝和嫘祖的身世和婚姻關係作了更為準確的記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通過司馬遷精煉而又概括性的記述,我們可以知道,黃帝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西陵氏是當時西南地區岷江流域一個很重要的氏族。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妃,一方面嫘祖的西陵氏族有了世間獨有的養蠶治絲技術,氏族人安居樂業生產力有了大的提高。黃帝部落受神農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壓力,生產力低下,為了拓展自己的勢力與處於巴蜀交界之地的西陵氏聯姻是明智的。可以說黃帝與嫘祖聯姻是有深遠的政治、經濟目的。
其後黃帝嫘祖的兩個二子青陽和昌意作為諸侯分封到江水,若水流域,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和古代蜀族建立了更為密切的親緣關係,也正是黃帝經濟、政治手段的再次使用。
任乃強在《四川上古新探》一文中認為:“蜀山氏是最早‘撿野蠶繭制錦與抽絲’的部落”。野蠶繭受自然的影響,產量低,又無保障。
嫘祖發明野桑蠶家養後,產量大增,族人穿上了絲衣,被選為了西陵首領,嫁黃帝與中原聯盟後,桑蠶推廣到了中原。黃帝將二子昌意迎娶蜀山氏之女,嫘祖又將養家蠶技術傳給了蜀山氏,使蜀山氏養野蠶轉向養家蠶,這是蜀山氏在養蠶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推動了蜀山氏絲綢發展的進程。《華陽國志》說:“蜀山為國,肇於人皇”以後高陽“封其支庶於蜀,也為侯伯,歷夏、商、周。”又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說明了古代蜀人是從蠶叢開始才有了王國的。從黃帝嫘祖為其子昌意娶於蜀山氏後,蜀山氏的名稱就不再見稱於世,依古代地名隨人遷徙,“名從主人”的傳統是符合的。這更說明黃帝和古代蜀族有淵源流長的關係。
鹽亭縣內發現的數件三星堆古蜀文明獨有的石壁,說明了二者文化上的交流和共通之處。倘若不是新石器晚期鹽亭之地對古蜀文明有著特殊意義,那么古蜀王室在其地以石壁舉行盛大的祭天典禮是絕對不可能的。
鹽亭出土的銅蠶,金蠶更加證實兩地的關係不同一般。鹽亭境內遺存蠶絲髮明的序列,地名也充分說明其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鹽亭從古至今就有祭蠶神的習俗,正月初八“蠶過年”要祭蠶神,保佑當年桑蠶豐收。二月初八,“先蠶節”是嫘祖生日,年年要舉行祭嫘祖典禮。九月十五“酬蠶節”,要舉行慶祝蠶繭豐收活動,答謝嫘祖的保佑。
從以上可見:巴蜀蠶桑絲綢的起源於西陵氏族是確定無疑的。
先秦前鹽亭的西陵綢早已產生,戰國時蜀錦興起。唐代時,鹽亭的鵝溪絹譽於世,被作為唐王室畫院專用品,而女皇武則天曾題詩讚:“絲綢龜手富,見錦鵝溪絹,功比馬頭娘,映月水三潭。”蜀錦在漢唐時名傳天下,可以說蜀錦根植於西陵綢、鵝溪絹。
公元前三世紀,蜀錦已通過了西南絲綢之路(史稱安南道和蜀身毒道)銷往滇緬,印度和波斯等地。到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出駛西域,開通北方絲綢之路。後又遠銷中亞,西亞至地中海沿岸歐洲各國。
歷史清楚地表明,嫘祖在西陵古國發明栽桑養蠶、抽絲、織綢後,蠶絲的發明技術傳到中原各地,家養蠶傳到了蜀山氏,時蜀國的絲綢得以極大發展。西陵綢和蜀錦的大興,貿易的發展,才有了中國的絲綢之路的開通。從而溝通了中國與世界各文明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認識世界,世界認識中華民族作出了貢獻,嫘祖這位蠶絲祖神功不可沒。嫘祖故里、蠶絲祖神聖地,理應受到世人矚目。省、市政府將蠶絲祖神傳說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觀點交鋒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
?“嫘祖故里之爭,由來已久。”綿陽市學者李德書認為,由於歷史書中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究竟在哪裡,因而造成千古之謎,爭論不息。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綿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鹽亭縣唐碑《嫘祖聖地》碑文的發現,最終破解了這一謎團,引起了國內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派專人前來考察,最終確定四川鹽亭為嫘祖故里。2002年,經過中國史學界專家的共同努力,編輯出版《炎黃匯典》一書,這一定論載入書中。但是,關於嫘祖故里的紛爭,由此卻愈演愈烈,先後有專家就鹽亭縣有關嫘祖實物遺蹟予以質疑。
為了維護四川鹽亭縣是嫘祖故里這一事實,綿陽嫘祖文化研究專家先後多次撰文,就國內部分學者提出的質疑觀點,引經據典,逐一進行反駁,最終收效甚微。
權威定論
嫘祖故里就在鹽亭,綿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2007年,鹽亭《蠶絲祖神傳說》(嫘祖傳說),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次以政府的名義,對鹽亭嫘祖文化研究予以肯定,最終還了嫘祖的本來歷史面貌。但是,爭論依然沒有停止。今年5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再次明確“四川鹽亭是嫘祖故里”這一結論。在這本國中教科書中,編著者以大量篇幅,引用史料和學者論述,對鹽亭嫘祖故里進行詳細介紹。而此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會出版的《四川歷史與社會》中,也就此進行詳盡介紹。
“這兩本教科書的出版,是嫘祖故里就在鹽亭的有力證明。”何天富說,在大量歷史資料的支撐下,鑒於上述不可爭辯的事實,今年7月23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向鹽亭縣委、縣政府發函,又明確將鹽亭命名為“嫘祖文化聖地”。
意義
嫘祖文化改寫歷史
全國的嫘祖文化之鄉有20餘個,嫘祖故里之爭有了明確的結論,這讓綿陽的嫘祖文化研究工作者興奮不已。
綿陽學者李德書認為,綿陽的文化底蘊深厚,根據目前的學術研究成果,中華文明源頭的問題很可能都要從巴蜀文化中找到答案,而嫘祖文化的研究,將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嫘祖故里的明確,將為綿陽嫘祖文化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是守護精神家園的飛躍”。何天富說,嫘祖表示世界上蠶桑、絲綢的偉大發明者,在中華和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被歷代尊為先蠶。研究嫘祖文化,絲綢研究是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核心。嫘祖故里的明確,將使嫘祖這個人物更加完整,推動嫘祖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最終為綿陽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綿陽晚報記者張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