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游

絲綢之路游

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景觀,奇特而壯麗。青海湖鳥島、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天鵝自然保護區和天山深處的天池、青海的鹽湖、羅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魯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瑪依的魔鬼城等等,均為絲路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綢之路游
  • 特點:奇特而壯麗
  • 類別:古代陸上商貿通道
  • 東起長安
基本介紹,沿途風景,名稱由來,絲綢,莫高窟,文化意義,和田玉,樓蘭遺蹟,絲綢之路,景教,藝術作品,旅遊線路,

基本介紹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線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部分的獨立國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東岸(今羅馬),全長7000多公里,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4000多公里,比絲綢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還長。絲綢之路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魅力是永恆的。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歷史上,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遊客可乘飛機、火車、汽車沿絲綢之路旅行,既快捷便利,又舒適安全。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
絲綢之路游絲綢之路游
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所涵蓋的地域,跨越了中國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自治區。這裡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各自保留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聚集地區,遊客可體驗當地民族生活、欣賞民族歌舞、參加當地居民的婚禮和歡度節日,選購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

沿途風景

絲綢之路,做為中國大西北的主要旅遊路線,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和建設,基礎設施正在完善,已經成為中國諸多旅遊產品中極具吸引力的一條主題旅遊線路。
烏魯木齊——西寧——銀川——蘭州——西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地處亞歐大陸中心的新疆古稱西域,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印度接壤,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的1/6。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後分為南、中、北三道,長達2000公里,沿途留下了大量古城、烽燧、文物古蹟。
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庫車和田塔什庫爾乾等重要城鎮都處於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語言文字、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
青海
絲綢之路南線從青海北部通過。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長江黃河也發源於青海境內。青海的少數民族頗具特色。他們勤勞豪放,能歌善舞,主要有藏、回、蒙古土和撒拉族。這裡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聞名遐邇的鳥島,循化孟達植物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森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明代宮殿式建築的瞿曇寺,也有世界上堪稱一絕的柴達木盆地由鹽鋪就的公路。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與甘、陝兩省相鄰,在這一地區發現的絲綢之路的遺蹟主要在固原附近,包括戰國秦長城、須彌山石窟、掃竹嶺石窟等。
寧夏是中國的回族之鄉。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宗教習慣和生活習俗獨具魅力與風采。這一地區有十幾座大清真寺,每年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熱鬧非凡。
宋代,西北部遊牧民族党項族逐漸強盛,首領李元昊統一了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西部和陝西北部的大片疆域,自立國號稱“西夏”,形成了南宋、北遼、西夏三足鼎立中國的局面。至今寧夏遺留有許多西夏建築及文化遺蹟,其中,最享盛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王陵有50平方公里,有九座帝陵與140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大,造型奇特,被海外遊客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銀川是寧夏自治區的省會,也是交通樞紐,每日都有航班飛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除西夏陵之外,還有海寶塔、南關大清真大寺、賀蘭山小滾鐘口等景點。
甘肅
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部,是一個西北——東南方向的狹長形省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人口2284.9萬,省會為蘭州。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說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於此,並造文字,創曆法。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內蜿蜒1600多公里,沿途的旅遊資源主要由文物古蹟、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文物古蹟以絲路文化為代表,主要有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長城嘉峪關、拉卜楞寺、敦煌石窟等。
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擁有迷人的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原、丹霞奇觀、冰川雪山。甘肅全省有10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包括漢、藏、回、裕固、保全、東鄉等民俗風情濃郁、魅力獨具。
甘肅位於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上,沿絲綢古道有西、東、南三條傳統觀光路線,遊客可以根據需要隨意選擇組合。甘肅每年都定期舉辦敦煌之夏、嘉峪關國際滑翔節、天水伏羲文化節、夏河拉卜楞寺大法會以及多種特色旅遊項目。
陝西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文物古蹟薈萃之地。在這兒有考古發掘出距今80萬年的蘭田猿人和6000年前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半坡遺址以及秦兵馬俑。省會西安是古絲路起點,從西安至寶雞途中又有以茂陵為主的漢帝王陵墓群、唐代帝王陵群以及法門寺等歷史古蹟。
西安與另外兩個旅遊城市鹹陽和寶雞之間有高速公路和火車相連,交通十分便捷。
絲綢之路旅遊規劃
絲綢之路作為中國最早推出的旅遊線路之一,長期以來處於不溫不火的境地。國家旅遊局日前宣布,《絲綢之路旅遊區總體規劃》開始啟動。隨著這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絲路旅遊”將被打造成擁有強大產品支撐的國際品牌。
由國家旅遊局委託巔峰智業機構編制的這項規劃,範圍涉及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6個省區。開放做規劃是其主要特點之一。
絲綢之路沿線五地市聯合建設大敦煌經濟旅遊圈甘肅推薦13處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

名稱由來

絲綢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闢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得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樑。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
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年?~前87年)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張騫(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乾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闐(今和田)、扜彌(今于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欸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年~23年)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

莫高窟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闢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里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衝),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闢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臺)、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闢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鬥,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鬥爭最激烈。

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中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人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和田玉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曆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

樓蘭遺蹟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蹟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與崑崙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絲綢之路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於聞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人西域地區,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後,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乾、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於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後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後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風俗。

景教

景教則是敘利亞基督教聶斯脫里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在會昌法難之後,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續到明朝天主教進入中國時。 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後的逐漸不受注意後,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刊行後,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嚮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義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1492年,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中國,並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貿易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這一塊新大陸。於是哥倫布之後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後,荷蘭與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展他們的勢力。19世紀初期,儘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嚮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

藝術作品

電視劇專題片——《絲綢之路》
1980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不可否認,29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參與攝製的日方組NHK電視台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採取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音樂——《絲綢之路》
藝術家喜多郎ma yoyo,1980年為中日合拍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創作了背景音樂《絲綢之路》,其中包括:絲綢之路、宋家皇朝、黑水河幻想、天地創造神、地平線、永遠的路等段。隨著專題片的絲綢之路一路走來,表現著不同風格的背景音樂音樂,該音樂不僅包括中國的音樂,也含有了其他國家的各種音樂甚至舞蹈音樂。
電影——《絲綢之路》
導演: 王星軍
編劇: 王星軍
主演:王玉梅 Yumei Wang  王星軍 Xingjun Wang  奧登高娃 GaowaESDUN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95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 / 中國
上映 1997年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立體聲
劇情:張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險家。西漢初年,他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聯合被迫西遷的大月氏國抗擊匈奴。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千辛萬苦,歷盡周折終於到達大月氏國,發現了遼闊的西域。張騫將大漢文明帶到了西域,同時也將西域的葡萄、胡桃、西瓜、黃瓜和音樂、文化帶回了長安,開拓了一條聞名世界的,從長安至古羅馬的絲綢之路,將自古隔絕的東方和西方連線起來。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旅遊線路

西安、嘉峪關、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八日游
第一天:西安接機或者火車,午餐後觀光明城牆、大雁塔廣場。住西安
第二天:東線一日游:兵馬俑、華清池、秦陵地宮。下午18:36分乘1043次火車赴嘉峪關
第三天:下午16:08分抵達嘉峪關,觀光長城、懸壁長城。住嘉峪關
第四天:早餐後汽車赴敦煌(約5小時),途中自費觀光“橋灣古城”午餐在瓜州賓館用;晚餐後觀光鳴沙山/月牙泉。住敦煌
第五天:早上觀光莫高窟,下午自費觀光電影城,然後汽車赴火車站乘N949次(19:41)赴吐魯番。住火車上
第六天:05:41分抵達吐魯番,觀光高昌萬般古城、坎兒井、火焰山、葡萄溝。汽車赴烏魯木齊,途中觀光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廠。住烏市
第七天:南山牧場、天山天池、巴札。住烏市
第八天:送團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地中海沿岸諸國商品往來、一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長安(今西安),西至羅馬。西漢時(公元前202年-8年)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  這條路以西安為出發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現原蘇聯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西亞。  這條連線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鬥爭中開創的道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線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每年5月至10月,是絲路旅遊的最佳時節。  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古蹟、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游: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沙漠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聞名遐邇的葡萄溝、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天池  住:全程入住掛三酒店  行:早機去下午機回,時間充足,行程合理輕鬆  吃:品嘗正宗蘭州拉麵、風味小吃  送:新疆風味大盤雞/烤羊肉串、每人每天一支礦泉水  質:含天池索道/游真正的葡萄溝/坐客維吾爾族老鄉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