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校園風光,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學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黨政領導,知名學者,
歷史沿革
1949年9月,以
彭德懷為司令員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根據毛澤東的有關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鎮蘭州創辦了“藏民問題研究班”。同年11月,藏民問題研究班擴大為藏民學校,校址暫借蘭州市西三十里西果園蘭州農業專科學校舊址。
1951年3月,學校根據原政務院《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的規定,本科設立語文系、政治系,語文系設蒙古語文、藏語文、維吾爾語文三個專業,政 治系分漢、維兩種語言授課班。設短期軍政幹部訓練班和予科。學校由臨時校址遷到蘭州市區第二新村。
1952年下半年,根據全國院系調整方案,西北大學文學院民族學系和蘭州大學文學院少數民族語文系,於11月初轉入學院語文系。
1953年4月,西北檢察署商得西北民委同意,委託學校在司法系設檢察班,並將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部的少數民族學生轉入該班學習。
1954年8月大區撤銷後,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會同中央教育部、中央民委於9月14日電報通知:學院改由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中央民委指導,由甘肅省具體指導和管理。
1957年元月,教育部決定青海民族學院藏文大專班學生併入學院藏文專業學習。
1958年8月,教育部、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發出 《關於下放西北民族學院的通知》,決定將西北民族學院全部下放甘肅省領導。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於9月發出將西北民族學院交由省高等教育局領導,並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協助指導的通知。
1958年,鐵道部根據蘭新、蘭青線延伸修建,洽請學院設立了民族鐵道系。1959年甘肅教育廳提出增設了民族教育系,後改為政治教育系。1960年試辦漢語專修科,從1963年起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培養維吾爾等族學生。在此期間停辦了一些專業:1960年停辦蒙古語言文學專業;1961年停辦法律系;1962年停辦維吾爾語言文學專業;1964年停辦鐵道系;1965年停辦藝術科。由於三年困難時期和停辦專業;在校學生人數從1961年以後急驟減少,到文革前只有1000多人。
1970年4月,甘肅省革委會通過了撤銷西北民族學院的決定。600餘名教職工分配到各地,校產、設備,圖書被瓜分殆盡。
1972年10月,國務院指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恢復西北民族學院,次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恢復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院面向本省為主兼顧西北地區和西藏自治區。
1973年恢復後,當年復辦的專業有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醫療和幹部培訓。除醫療系招收的是西藏選送的學生,培養中級醫士外,其餘均招收工農兵學員。1974年恢復蒙古語言文學專業。
1975年,甘肅師範大學外語系蒙古語言文學專業併入學院。
1979年2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部聯合下達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西北民族學院領導關係改為國家民委和甘肅省雙重領導,以國家民委為主的通知。
1982年1月,學校被批准為首批有權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之一。
2002年12月,中國科學院與國家民委簽署了共建西北民族學院6所國家民委所屬院校的共建協定。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家民委批准,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9月,學校舉行了更名暨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慶典大會。
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
2008年,學校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是全國唯一首批被認定為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的民族院校。
2009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西北民族大學口腔醫院建立。
2013年,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成立西北民族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2014年9月,學校入選教育部、
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西北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2015年10月,國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西北民族大學。
2016年7月,國家民委與肅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學,同年被列為甘肅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
2018年5月,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成立。
2019年4月,國家民委和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定共建共管西北民大直屬附屬醫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3月,學校設有28個教學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法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美術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有71個本科專業,學科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
學院 | 專業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與貿易(中美合作辦學) |
法學院 | 法學、法學(藏漢雙語) |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 社會學、社會工作、民族學 |
現代教育技術學院 | 教育技術學、套用心理學、數字媒體藝術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
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 | 漢語言(維漢翻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 |
藏語言文化學院 | 漢語言(藏漢翻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 |
蒙古語言文化學院 | 漢語言(蒙漢翻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語言)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英語(蒙英雙語)、俄語、阿拉伯語 |
新聞傳播學院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 |
歷史文化學院 | 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數學與套用數學(藏漢雙語)、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
電氣工程學院 | 物理學(藏漢雙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物聯網工程 |
化工學院 | 套用化學、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環境工程 |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 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 |
土木工程學院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土木工程 |
醫學院 | 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技術 |
口腔醫學院 | 口腔醫學 |
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漢雙語)、會計學、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旅遊管理 |
音樂學院 | 音樂表演(演唱、演奏)、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舞蹈學院 | 舞蹈表演、舞蹈學、舞蹈編導 |
美術學院 | 繪畫(中國畫、油畫)、視覺傳達設計(唐卡)、環境設計 |
預科教育學院 | 少數民族預科、協作計畫少數民族預科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 | |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1914人,其中專任教師1263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人員265人,副高級職稱人員489人,具有博士學位333人,碩士學位717人;博士生導師30人,碩士生導師456人;人才隊伍中有“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1個,“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9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6人,領軍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0人,中青年英才培養計畫人選19人,教學名師1人,青年教學標兵2人;甘肅省教學團隊8個,領軍人才8人,優秀專家6人,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3人,跨世紀學科帶頭人5人,“555”創新工程人才人選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選6人,教學名師1人,“園丁獎”8人,青年教師成才獎47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蒙古語言文學主幹課教學團隊(額爾登別力格)
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生命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2017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蔡葵蒸
全國優秀教師:於洪志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烏蘭、丁俊、馬效佩、扎西當知等
甘肅省高校教學名師:楊惠玲
甘肅省級教學團隊:蒙古語言文學主幹課程教學團隊(2009年,額爾登別力格)、藏語言文學主幹課程教學團隊(2010年,道吉仁欽)、20世紀中國文學教學團隊(2011年,張天佑)、精細化工教學團隊(2012年,蘇瓊)、口腔內科學教學團隊(2013年,李志強)、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教學團隊(2014年,尹偉先)、口譯課程教學團隊(2015年,王謀清)、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2017年,何燁)
教學建設
截至2019年3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8個甘肅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甘肅省級特色專業;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甘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5門甘肅省級精品課程;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平台)5個,其中創業示範基地1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個,創業孵化園1個,眾創空間1個,科技園等1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蒙古語言文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社會學、漢語言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社會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民族語言文化與教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複合套用型(動物醫學、動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
甘肅省級特色專業:數學與套用數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技術、會計學、歷史學、阿拉伯語、口腔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金融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物理學、民族學等
甘肅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實驗教學中心、動物細胞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教學中心、廣播電視綜合實驗室等
類別 | 課程名稱 |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 藏族民間文學
| 民族文化的數位化傳承與創作 |
精品課程
| 油畫色彩
| 中國民族關係史
|
蒙古族古代文學
| 牙體牙髓病學
|
文學概論
| 中國古代文學
|
梵文聲明學
| 蒙古族歷史
|
數學分析
| 數學建模
|
油畫寫生
| 口譯
|
藏族史
| 口腔組織病理學
|
蒙古族現當代文學
| 形勢與政策(思政類精品課)
|
藏族歷代文學作品選
| 古藏文文獻
|
現代蒙古語
| 外國文學
|
蒙古民間文學概論
| 牙周病學
|
中國歷史文獻學
| 語言學概論
|
藏族民間文學
| 翻譯學概論
|
英語語音學
| 考古學通論
|
中國山水畫創作與教學
| 人體解剖學
|
寫作基礎(蒙文)
| 動物外科學與手術學
|
動物外科學與手術學
| 芭蕾基訓
|
備註:資料不全,故列舉部分 |
2000年至2012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獎29項。2018年,學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國際級獎項25項,國家級獎項173項,省部級獎項506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藏漢翻譯教程》(賀文宣)
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創新機制下的民族院校大學物理公共課教學改革與實踐》(2017年,張國恆等)等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資格和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碩士、博士研究生資格,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7個國家民委重點學科,16個甘肅省重點學科,4個學科入選甘肅省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其中甘肅省優勢學科1個,甘肅省特色學科(A類)3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套用技術、社會學、套用數學、法學、民族傳統體育學
甘肅省優勢學科:民族學
甘肅省特色學科(A類):中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民族信息技術、生物工程
甘肅省重點學科: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畜牧學、獸醫學、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宗教學、民俗學、格薩爾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畜牧學、獸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法律、藝術(音樂、美術、舞蹈、藝術設計)、社會工作、工程(計算機技術、化學工程)、臨床醫學、金融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建有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重點研究基地,1箇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甘肅研究基地,4個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基地, 3個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甘肅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個甘肅高校新型智庫,1個甘肅省技術創新中心,3個甘肅省重點實驗室,2個甘肅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有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家民委創新團隊,2個甘肅省基礎研究創新群體。
學校是“甘肅省民族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牽頭主持單位; “一帶一路安全問題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協同創新中心”、“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核心協同單位,設有3個獨立建制的科研機構: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聯合實驗室:中國-馬來西亞清真食品國家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重點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團隊:動物醫學生物工程創新團隊
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與技術實驗室、口腔醫學綜合實驗室、電子材料實驗室、藏文信息技術實驗室
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研究中心、西亞東非研究中心、喜馬拉雅區域研究中心
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心、西北少數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問題研究中心
甘肅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西北民族民間音樂—花兒的傳承與開展
甘肅高校新型智庫:甘肅省宗教問題研究智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研究中心
甘肅省技術創新中心:甘肅省動物細胞技術創新中心
甘肅省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新型建材與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民族語言智慧型處理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口腔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甘肅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高校環境友好複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高等學校民族信息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1年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27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主持2項、子課題9項,“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9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7項,省部級項目692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175項。學校編輯出版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1999年)、《藏文視窗平台、字處理軟體和藏文網站》(2001年)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進步二等獎:《外牆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複合板塊成套技術的研發與套用示範》(2015年)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外牆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複合砌塊與工藝設備成套技術》、《建築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斷熱節能複合板塊牆體成套技術》(2009年)等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動物細胞培養用胎牛血清系列產品開發及標準化的試驗研究》(2011年)、《新型免拆複合保溫模板現澆混凝土節能牆體結構體系研究》(2018年)等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蘭州大尾羊資源保護與種質特性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2011年)、《藏語/漢語遠程教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套用》(2015年)、《蘭州大尾羊種質資源保存與種群擴繁關鍵技術研究》(2015年)等
學術資源
截至2017年底,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有紙質圖書2096099冊,當年新增126582冊,紙質文獻中,清代以前的珍貴文獻7萬冊,電子圖書 2142388冊,資料庫47個。學校設有
西北民族博物館,有館藏文物2963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5件、三級文物88件,展館總面積585平方米。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出版發行《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藏文版、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
《西北民族研究》為CSSCI來源期刊,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學術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被評為首屆甘肅省十佳期刊、首屆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名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評為首屆全國民族地區自然科學版十佳學報、首屆中國高校民族類特色科技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藏文版)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期刊、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全國民族地區民族文字版十佳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被評為首屆全國民族地區民族文字版優秀學報。
合作交流
2011年起,四川大學對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學,2016年,學校與
四川大學正式簽訂聯合培養本科生協定,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和俄語專業學生,先後與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
吉隆坡建設大學和伊斯蘭科技大學3所學校簽署協定建立校際合作關係,與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合作舉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2018年,學校共接收來自韓國、加納、奈及利亞、墨西哥、賴比瑞亞、喀麥隆、巴基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葉門、香港及台灣總計13個國家及地區的24名來華留學生。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整體設計體現西北民族大學的辦學特色和理念追求。
校徽由深淺兩色組成,外圓、白底深藍色字,上嵌仿毛體漢字校名,下列大寫英文校名。內圓、深藍色襯底,阿拉伯數字“1950”標明學校創立的時間。
1、深藍色內圓寓意知識浩瀚和學無止境。黃、綠、藍寓意天文、地理、人學;橫看象徵不斷翻動的教科書本,豎看意喻無限延伸的學術台階,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師生奮發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學精神。
2、深藍色內圓象徵西北民族大學的和諧校園,黃、綠、藍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學子。內圓及其中各色圖案交相輝映,蘊涵多元一體的文化氛圍和各民族師生和諧共進的辦學理念。
3、黃色象徵黃土地和黃河水,寓意著西北民大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黃土地精神和黃河精神;綠色象徵生機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學生機蓬勃,前程無限美好;藍色象徵藍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學將以無比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中央印有中文校名,中文校名正下方為英文名稱,左上角配以學校徽志。
精神文化
黃土地精神,黃河精神
詮釋:黃土地和黃河養育了西北民族大學,民大人秉承並發揚了黃土地精神和黃河精神。
這就是樸實無華,甘於清貧,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黃土地精神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
這種精神的深層內涵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是幾代民大人的承傳和積澱的結果,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民大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
勤學,敬業,團結,創新
“勤學”,即勤奮學習。語出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以勤學為訓詞,意在要求全體師生辛勤耕耘,刻苦鑽研、勤以治學、勤以求學。以“勤學”作為民大人求學治校的內在精神,是保障學業有成、事業輝煌的根本前提。
“敬業”,即對待事業的一種精神和態度。語出宋代理學家朱熹“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敬業乃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於教育事業來說,就是要熱愛教育事業,投身於教育事業,忠誠於教育事業,獻身於教育事業。“敬業”是民大人建設高水平民族大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
“團結”,是一種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徵,是力量的基礎。對於民族高校而言,團結顯得尤為重要。各民族師生之間,教工之間,學生之間,領導與民眾之間,教學與管理之間,都必須團結一致,和諧發展。“團結”是民大教育事業穩步前行的有力保障。
“創新”,即超越和突破。語出《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迫切需要以開放式思維模式培育開拓型人才,積極探索求新之路。要將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融為一體,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不斷前進。更新觀念、創新體制是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推動民大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校慶日為8月8日。
《西北民族大學校歌》 揚起時代的風帆,盪起那人生的雙槳 青春的激情放飛理想,暢遊人類知識的海洋 啊哈嘿,我們在大西北美麗的校園相聚 跳動的心啊,和那黃河一起歌唱 我們在大西北美麗的校園相聚 跳動的心啊,和那黃河一起歌唱 張開智慧的翅膀 托起那祖國的希望,崇高的信念給我力量 譜寫生命華美的樂章 啊哈嘿,我們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 七彩的夢啊,在那藍天自由翱翔 我們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 七彩的夢啊,在那藍天自由翱翔
|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鄧光玉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郭郁烈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玉蘇甫江、李輝、王彥斌、馬世俊 |
黨委副書記 | 石迎春 |
副校長 | 白日霞 |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 楊曉 |
校長助理 | 郎永傑 |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 | 任期 | 歷任校長 | 任期 |
---|
張宣
| 1951.12~1952.4
| 汪鋒
| 1951.2~1956.9
|
張養吾
| 1952.4~1957.4
| 蒙定軍
| 1959.1~1967.12
|
蒙定軍
| 1960.11~1964.11
| 蘇克勤
| 1973.7~1977.8
|
韓豐
| 1964.11~1970.1
| 蒙定軍
| 1977.9~1982.5
|
蘇克勤
| 1973.7~1977.9
| 張宣
| 1982.5~1983.5
|
蒙定軍
| 1977.9~1982.5
| 趙啟明
| 1983.5~1983.8
|
張宣
| 1982.5~1983.5
| 何乃光
| 1983.8~1987.5
|
趙啟明
| 1983.5~1984.3
| 閻思聖
| 1987.5~1991.4
|
何乃光(代)
| 1984.3~1985.3
| 馬麒麟
| 1991.5~2000.6
|
王應國
| 1985.3~1990.7
| 高瑞
| 2000.6~2005.1
|
李希
| 1990.7~1993.11
| 金雅聲
| 2005.1~2008.7
|
宋耀祿
| 1993.11~2000.5
| | |
馬麒麟
| 2000.6~2002.11
| | |
李偉
| 2002.12~2005.1
| | |
謝玉傑
| 2005.1~2008.7
| | |
金雅聲
| 2008.7~2015.9
| | |
知名校友
黨政領導
石宗源,回族, 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黨組書記,
國家著作權局局長。原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十七屆中央委員。
沙新,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總編輯。
沙拜次力,藏族,曾任甘南州州長。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甘肅省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主任(指揮)。
楊健,漢族,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會員。
孔國柱,青海省司法廳副廳長,司法廳黨組書記、廳長。
馬有功,原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於永茂,原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正院級副院長。
馬學軍,平涼市委書記。
吳廷富,原甘肅省文史館館長、回族書法家。
沙明 ,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廳廳長。
高瑞,教授,中南民族大學校長。
閔文義,教授,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
楊世宏,教授,合作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
道周,教授,合作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
趙曉,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寧夏結核病防治所副所長。
旦正,青海民族學院藏學院黨總支書。
張宏超,維漢翻譯家。
吳海鷹,教授,寧夏社科院院長。
蒲文成,青海省政協副主席。
孫發平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知名學者
馬進武,教授 ,藏學家。
郝蘇民,教授,人類學、民俗學專家
馬俊民,教授,維漢翻譯學家。
趙國棟,教授,翻譯家。
晞儒,教授,青海民族學院。
劉珉,新疆師範大學教授。
劉文性,教授,語言學家。
楊才銘,教授,蒙古語學家。
加安巴依·阿薩納勒,《新疆柯爾克孜文學》主編。
阿里木·哈沙尼,維吾爾文翻譯家。
馬自祥,教授,東鄉族作家、學者。
喬旦德爾,教授,蒙古學學者。
尕藏才旦,教授,作家、藏學家。
牛占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甘肅記者站站長。
趙之洵,甘肅省劇作家和詩人。
朱仲祿,花兒歌唱家、研究家。
洲塔,藏學家、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
潘登科,漢族,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的主要研究者、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萬果,藏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