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社會科學院

寧夏社會科學院

寧夏社會科學院,位於寧夏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唯一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自治區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要智庫。

全院有15個所處室中心。其中有綜合經濟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所(生態文明研究所)、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政治文明研究所)、文化研究所、回族研究院(中東研究所)、西夏研究院、寧夏歷史研究院(寧夏國史編審委員會辦公室)7個科研部門,社科圖書資料中心、期刊中心等2個科輔部門,還有寧夏地方志編審委員會辦公室(地方志編纂處)、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少數民族古籍研究所)、寧夏國史編審委員會辦公室等3個自治區協調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社會科學院
  • 外文名: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性   質:自治區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 黨組書記彭生選
  • 院   長:張  廉
  • 建院時間:1961年12月26日
  • 院   訓:大道直行,自強擔當
歷史沿革,機構設定,行政機構,科研機構,科輔機構,協調機構,科研條件,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科研成就,課題研究,學術期刊,專著出版,發展目標,人才培養,人員編制,國務院津貼專家,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1961年12月26日,寧夏民族歷史研究室正式成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辛兼主任。
1964年1月29日,改建為寧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
1981年8月19日,自治區黨委決定,更名為寧夏社會科學院。

機構設定

行政機構

辦公室
科研組織處
機關黨委(組織人事處)
財務後勤管理中心

科研機構

綜合經濟研究所
農村經濟研究所
社會學法學研究所
文化研究所
回族研究院
西夏研究院
寧夏歷史研究院

科輔機構

社科圖書資料中心
期刊中心

協調機構

寧夏地方志編審委員會辦公室
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寧夏國史編審委員會辦公室

科研條件

隊伍建設

截至2015年,全院共有科研人員和幹部職工122人,其中,科研人員89人,占職工總數的73%,副高職稱以上職稱人員55人,中級及以下職稱人員22人,碩士研究生43人,博士和正在攻讀博士的13人。
寧夏社科院連續12年主持編寫寧夏系列藍皮書,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湧現出李範文楊懷中吳忠禮韓蔭晟余振貴尹旭等“學術泰斗”,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清真鐸報》和《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等大型資料集成的出版,豐富了我國民族史研究寶庫;《新編西夏文字典》成為西夏文字蒐集整理、研究考證的又一部綜合性成果;《寧夏政報1950-1954》的影印出版,為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寧夏建設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學科建設

  • 套用經濟學
按照打造新智庫主力軍的要求,以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與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西北地區經濟與西部大開發政策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阿經貿合作與內陸開放型經濟研究為重點研究方向,圍繞總部經濟、縣域經濟、生態經濟、產業經濟、收入分配、扶貧開發等領域,積極開展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寧夏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積極打造學術平台、辦好中阿智庫論壇,爭取開展《當代寧夏經濟史》等重大項目研究。
寧夏社科院寧夏社科院
  • 西夏學
西夏學研究是社科院具有地方特色的優長學科之一。經過20多年的積累,已在國際西夏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學科研究方向涉及西夏語言文字、西夏漢文史料、西夏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其中尤以西夏語言文字和西夏文獻的研究方面的成果最為突出,已出版的重要成果有《同音研究》、《宋代西北方音》、《西夏語比較研究》、《党項與西夏資料彙編》、《夏漢字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文獻》、《西夏通史》等,正在編輯出版兩套大型叢書是《西夏研究》和《國外西夏學譯叢》,正在進行的重大項目是《西夏學大辭典》。《夏漢字典》榮獲第四界“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西夏通史》榮獲第五界“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 回族學
回族學在國內外學術界及社會各界具有較好的學術影響,是社科院的特色優長學科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回族史研究、伊斯蘭教研究、中東伊斯蘭國家研究以及以期刊出版、古籍整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科群。出版了《回族史論稿》、《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中國西北地區開發與向西開放》、《簡明中國伊斯蘭教史》、《伊斯蘭教與經濟》、《回族心理素質與行為方式》、《鄭和與文明對話》等20餘部論著,其中,《中國西北地區開發與向西開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回族史論稿》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2008年,為慶祝自治區成立50周年,出版《回族典藏全書》(235卷)和《中國回族歷史文化叢書》(8冊),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界的好評。加快完成《回族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通過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鞏固和提高研究特色和優勢。
  • 地方歷史文化
地方歷史文化學科在寧夏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寧夏通史》、《寧夏歷史地理考》、《寧夏近代歷史紀年》、《寧夏史話》、《西北五馬》、《董福祥傳》、《寧夏志箋證》、《固原歷史地理文化》、《歷史名人與寧夏》、《全民抗戰與寧夏》、《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寧夏日史》等研究成果奠定了寧夏歷史文化研究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二十六史寧夏歷史資料輯錄整理與研究》、《寧夏通志》(二十五卷)相繼出版。新時期,繼續完成多卷本《寧夏全史》編纂工作,完成寧夏地方史話叢書編輯出版工作。完成寧夏曆代舊志的整理、出版工作,全力推進寧夏地區史、部門史、行業史、口述史、當代名人傳記等編纂工作。積極推進區情資料檔案和國史工作信息化建設,編寫出版一批反映當代寧夏歷史文化風貌的叢書。
  • 社會學
緊密結合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和新特徵,加強轉型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社會治理、社會保障、創業就業、輿情動態等關係寧夏社會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研究。
  • 政治學法學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建設與反腐倡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寧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宗教問題法治化治理、法學理論和套用等現實問題研究。
  • 生態文明
以國土資源綜合利用、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節約與綠色循環發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領域為重點研究方向,積極開展美麗寧夏、生態系統保護、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
  • 文化學
以寧夏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精神文化傳播、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等領域為研究方向,深入開展城市文化、農村文化、節日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文化、網路文化以及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拓展和提升文化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
  • 民族文獻學
以回族古籍文獻、西夏古籍文獻、寧夏地方歷史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為重點,整理出版《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西夏卷》《寧夏回族古籍文獻提要》等古籍文獻著作。積極建設回族文獻資料庫和套用平台,服務全國全區民族文化建設的需要。

科研成就

課題研究

寧夏沿黃城市帶產業布局研究報告(2010)
寧夏社會科學院
寧夏沿黃城市帶人居環境研究(2010)
銀鄂榆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2010)
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布局與三個示範區發展研
寧夏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現狀及改革的思路和對
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中的科技人才支撐問題研究
寧夏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報告(2010)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研究報告
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關係發展報告

學術期刊

寧夏社科院主辦有《寧夏社會科學》《回族研究》《西夏研究》3個學術期刊和《寧夏史志》《新智庫》2個內部出版物。其中,《寧夏社會科學》《回族研究》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寧夏社會科學》還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此外,為推進套用對策研究,編輯出版了《寧夏經濟藍皮書》《寧夏社會藍皮書》《寧夏文化藍皮書》《寧夏反腐倡廉藍皮書》《中阿藍皮書》等系列藍皮書和《寧夏智庫報告:寧夏重大現實問題研究》。
《寧夏社會科學》編輯部主要承擔《寧夏社會科學》的編輯出版發行。《寧夏社會科學》為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主要刊載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設有哲學、西夏學、民族學、宗教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等十多個欄目。
《回族研究》編輯部主要從事《回族研究》刊物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該刊創刊於1991年2月(季刊),是國內唯一一份公開出版的全方位研究回族的綜合性刊物,集知識性、學術性與資料性於一體。設有回族歷史、回族文化教育、回族經濟與社會、回族哲學、回族人物、回族伊斯蘭教、文明對話、域外伊斯蘭文明、回族知識等欄目。
《回族研究》是廣大回族和一切關心回族問題的研究者交流思想與成果的園地,是回族人民學習和了解本民族歷史文化、掌握當前本民族社會經濟文化動態的便捷渠道,是黨政部門、各界人士及其他各民族民眾獲得有關回族方面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視窗。 《回族研究》系中國民族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已被多家資料庫認定為來源期刊;在寧夏四次期刊評比中均名列前茅;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執行優秀期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雙效期刊”。具有廣泛的學術與社會影響。
《西夏研究》是由寧夏社科院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西夏歷史地理文化、西夏語言文字、西夏文獻整理研究、宋遼金元史研究、北方連續民族史研究、文物考古等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相關的多樣性研究成果,力求凸顯西夏研究前沿成果。《西夏研究》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效凝聚國內外西夏學研究力量,旨在深入挖掘、整理瑟研究西夏歷史文化,推動西夏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夏學術研究交流平台與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品牌,從而為西夏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我國社科期刊的豐富與繁榮做出應有貢獻。
《新智庫》,原名《思想財富》,創刊於2001年。多年來,該報在傳播社會科學文明、傳遞前沿科研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2008年,院報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奮發圖強,乘勢前進,與中國、與讀者一起經歷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的肆虐和金融海嘯的衝擊,也一起見證了舉世矚目的奧運盛會、神七載人航天的壯舉,並通過一篇篇飽蘸墨香的文章書寫了歷史與現實,記載了震撼與溫暖、感動與驚嘆。
2009年,院報更名為《新智庫》。新,意味著新思想,新理念,代表著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智庫,意味著智囊團、思想、學識、水平。圍繞中央和自治區加速科研轉型、努力將社科院打造成新時期的智囊團、思想庫的政策精神,服務於套用對策研究成果的宣傳,是《新智庫》的新理念;“黨報職能,本土風格,學術特色”是《新智庫》的新定位;“內容為主,策劃致勝,當好喉舌,服務讀者”是《新智庫》的新訴求;堅持正確導向,傳遞前沿信息,傳播社科文明,是《新智庫》的新宗旨;“突出報眼、圖文並茂、增加容量、調整版塊”是《新智庫》的新設計。

專著出版

《寧夏年鑑》《寧夏通志》《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叢書》《寧夏地方史話叢書》
寧夏社會科學院
《寧夏經濟藍皮書》《寧夏社會藍皮書》《寧夏文化藍皮書》
《中阿經貿藍皮書》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清真鐸報》《回族歷史報刊文選》《新編西夏文字典》《寧夏政報1950-1954》

發展目標

以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新型智庫為目標,堅持實施科研立院、人才強院、開放辦院、管理興院、文明建院五大戰略,努力建設學科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晰、特色優勢凸顯,在“全國有影響、在西部爭一流,在寧夏大有作為”的社科研究機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強陣地,研究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重要力量,研究寧夏地方和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開展對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自治區黨委政府合格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鮮明的新型智庫。

人才培養

人員編制

全院現有12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2人,占總人數的82.3%;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8人,具有碩士學位人員48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54.9%。有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畫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及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7人享受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得“寧夏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4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工程,2人入選自治區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1人入選“塞上文化名家”。

國務院津貼專家

李範文男,漢族,1932年11月出生,陝西西鄉人,中共黨員。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是享譽海內外的西夏學大家,研究涵蓋西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考古等諸多領域。1949年10月參加工作,1956年7月中央民族大學語文系藏語專業畢業,1959年9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西夏歷史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以《同音研究》、《夏漢字典》、《宋代西北方言》、《西夏陵墓出殘碑萃編》、《西夏通史》、《西夏研究》(1-8輯)等為主要代表作。1984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7月晉升為研究員,1992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2002年、2007年)、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006年)。2008年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當選“100位為寧夏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13年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塞上英才”稱號,2013年榮獲法國法蘭西學院國際漢學最高榮譽“儒蓮獎“。李範文先生是國內外知名的西夏學專家,先後出訪匈牙利、俄羅斯、奧地利、日本等國,他的事跡已收入美國、英國等編的《世界名人錄》,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很大。
楊懷中,男,回族,1934年出生,甘肅靖遠人。中共黨員。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1954年7 月甘肅靖遠師範中師畢業,1954年8月參加工作,1958年於陝西師範大學語言文學專業。隨後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文教處(後來的文化廳)、寧夏人民出版社從事編輯、文化研究工作。1981年調入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任所長。1991年創辦《回族研究》,並擔任主編。學術代表作有《回族史論稿》、《伊斯蘭與中國文化》(與余振貴合編)、《回族人物誌》(元、明、清、近代四卷)副主編。1993年晉升為研究員。長期從事回族歷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1984年被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評選為優秀科技工作者,1990年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2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回族學重點學科首席專家,曾任寧夏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伊朗友好協會副會長、寧夏高級專家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中國回族學會顧問、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寧夏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寧夏回族研究會名譽會長。2014年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特別榮譽獎。
尹旭男,漢族,生於1942年,山東省鄒平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語系。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專業研究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培訓中心教授。長期潛心研究美學理論,主要研究方向為書法美學,兼及一般美學原理、傳統美學及文藝美學等。2000年被中國書協評為“德藝雙馨”會員。自治區先進工作者,2004年國務院特殊津貼,
吳忠禮男,漢族,研究員。1941年出生於安徽省肥東縣湖濱鄉。1965年畢業於寧夏大學政史系,原任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寧夏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現任寧夏地方志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寧夏通志》、《寧夏年鑑》副主編、總纂。長期從事西北和寧夏地方史、地方志研究工作。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任自治區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
陳通明男,漢族,生於1948年,河南宜陽人。中共黨員。 大專文化程度。主要從事編輯工作,兼搞學術研究。1990年初擔任《寧夏社會科學》副主編,自1992年起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八五”規劃、“九五”規劃綜合學科規劃小組成員和寧夏出版工作者協會期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1998年9月獲得編審職稱,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1984年12月被授予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先進工作者稱號,1985年8月獲得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銅質獎,還獲得寧夏社會科學優秀編輯獎、寧夏社會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等獎勵。2000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薛正昌男,1956年11月生,中共黨員。曾任《固原師專學報》主編、中文系主任,現任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寧夏社會科學》主編,研究員、編審。主要從事區域歷史文化、旅遊文化、編輯學研究。寧夏社科規劃辦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社科規劃辦課題評審專家;寧夏師範學院兼職教授,寧夏文史研究館特邀研究員,中國期刊協會理事。1999年獲自治區第二屆出版系統先進個人,2000年獲首屆全區十佳編輯稱號,2000年獲寧夏區總工會、寧夏區教育工會“9·10”獎章。2002年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為全國高校學報優秀主編;2001年獲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領導班子

黨組書記:彭生選
院長、黨組副書記:張廉
副院長、黨組成員:郭正禮
副院長:劉天明
副院長、黨組成員:段慶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