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前身是1979年籌建、1980年正式成立的歷史學系,2004年6月更為今名。1981年9月設立歷史學本科專業並正式招生,1993年至1998年先後開設過文化旅遊專科專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2000年又增設了廣告學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外文名:無
  • 建立時間:1980年
  • 隸屬:西北民族大學
  • 學生:310名
辦學條件,機構設定,學院領導,院黨總支,院行政,專業設定,教育培訓,師資力量,師資現狀,教師風采,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發展前景,獲獎記錄,

辦學條件

歷史文化學院的前身是1979年籌建,1980年正式成立的歷史學系,2004年6月更為現名。1980年設立歷史學本科專業,1993年至1998年先後開設過文化旅遊專科專業、旅遊管理本科專業,1999年至2008年開設廣告學本科專業,2007年增設博物館學本科專業,2012年增設文物保護技術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3個普通本科專業。
歷史文化學院是西北民族大學較早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單位,1996年設立宗教學碩士專業學位點,2000年、2003年分別增設了專門史、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專業學位點,2011年中國史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學院現有1箇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8個二級學科研究方向),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史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藏傳佛教文獻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文獻與歷史文化研究、少數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3個博士招生方向。
學院現設有中國史、世界史、民族史、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5個教研室,宗教研究中心、中華之最研究院、馬家窯文化研究院3個科研院所。2009年學院建成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歷史學專業為甘肅省省級特色專業。現有中國史、宗教學2個省級重點學科、4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實驗示範中心,7個校外協定實習實踐基地。學院以教學為中心,始終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放在首位,連續多年學院的本科學生就業率位居全校前列,先後為民族地區培養了3000多名合格人才,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機構設定

學院領導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
張世楨
院 長
段小強
業務副院長
夏春峰
行政副院長
汪文貴
黨委副書記
王振忠

院黨總支

院綜合辦公室
院團委
院基層工會
教乾黨支部
歷史學專業學生黨支部
博物館學專業學生黨支部
宗教學研究生黨支部
專門史研究生黨支部
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生黨支部

院行政


  
院綜合辦公室
教學管理辦公室
中國通史教研室
民族史教研室
世界史教研室
博物館學教研室
宗教研究中心
“中華之最”研究院
馬家窯文化研究院

專業設定

歷史學專業、博物館學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教育培訓

學院召開研究生黨員創先爭優會議
2014年3月18日下午,在校本部會議室,學院黨總支張久獻書記召開了研究生黨員創先爭優會議。會議傳達了校黨委相關會議精神,並就如何在基層黨支部及黨員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提出了具體要求。張書記強調,各黨支部和黨員個人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先爭優的活動中,積極配合學校建黨90周年舉行的各項活動。接下來,張書記對黨員個人簽訂公開承諾書做了具體說明。他指出,承諾就是要結合實際和崗位特點,實事求是,身體力行的做到“五個好”和“五個帶頭”。
歷史文化學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安排
根據黨委發〔2010〕92號檔案關於《中共西北民族大學委員會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通知》要求,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特作如下安排。
一、增強對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重要性的認識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總結了“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經驗,深刻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十二五”時期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黨的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戰略部署。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此“建議”描繪了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檔案。全體師生要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和內涵,增強對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二、切實抓好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宣傳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重在學習和落實。院理論中心組、各黨、團支部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明確學習要求,創新形式,集中時間,組織專題學習和討論,深化學習活動。同時,要認真開展宣傳,積極營造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濃厚氛圍。
三、結合實際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各黨、團支部要結合實際,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與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結合起來,與正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結合起來,與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結合起來,與謀求學院事業的科學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統籌安排和部署,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審視學院定位,著力打造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討論會
【趙光國】2014年11月26日,學院教乾黨支部在校本部會議室召開了“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討論會”。會議由教乾黨支部書記沙存善主持,全體黨員參加了討論會。
會議緊密圍繞“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科學發展”的主題展開熱烈討論。有六位黨員作了主題發言,從學科、專業建設、教學評價、人性關懷和個人工作方面尋找存在的發展瓶頸,提出合理化建議。黨總支書記張久獻提出了“調整工作思路,審視學院定位;完善師資結構,強化師資隊伍;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科研水平”三點發展思路。教乾黨支部書記沙存善作了總結髮言,他指出,本次討論會是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會議,也是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主題會議,大家充分發揚了主人翁精神,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操作性較強的建議,學院將逐一落實。
通過本次討論會大家達成了轉變發展觀念,促進科學發展的共識,將我院創先爭優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師資力量

師資現狀

學院現有教職工37人,專任教師3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講師6人、助教4人;博士12人、碩士11人。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專家1名,甘肅省“333科技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專家2名,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名,甘肅省領軍人才2名,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3名,甘肅省五四獎章獲得者1名,逐步形成了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學院教師近年來承擔了16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出版專著、教材6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14項,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加強學科建設,學院還聘請了11名相關學科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在冊學生831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同時,為了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學院還聘請了11名相關學科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學院現設有中國史、世界史、民族史、博物館學4個教研室和宗教學研究中心。建成3門省級精品課程和5門校級名課建設對象。2009年學院建成了博物館學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

教師風采

辦學理念

學院一貫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理念,20多年來始終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放在首位,先後為民族地區培養了近2000名合格人才。同時,學院歷屆領導班子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帶動作用,突出“西北”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宗教學、民族學和中國少數民族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學科方向。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專著、教材6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有些學術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人才培養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在政府文物管理機構、各類博物館或展覽館、文物考古研究機構以及新聞出版、教育、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和海關等企事業單位或領域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二、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歷史、藝術、文化和科技等綜合知識的基本訓練,具備文物鑑賞、保護、研究和從事文博事業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物學與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對相關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中外主要文物種類和重要文物實例,具有對文化遺產鑑別、分析和評價的基本能力;熟悉國家文物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的國際規章;了解博物館對人類人文遺存、自然遺存管理的作用以及文物修繕、保管的傳統方法和現代科技知識;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計算機的套用技能,體育鍛鍊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三、學制
基本學制為四年。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四、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五、主幹學科
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
六、核心課程
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陳列設計、文物保護管理、博物館經營與管理、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古代玉器、中國古代書畫、田野考古技術、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文物法學概論、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歷史文選
七、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本環節主要為實踐創新平台課程,學生按規定須修讀17學分(其中必修環節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八、修讀要求
本專業學生須修滿170學分,其中:
1.通識平台課程(51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1學分、通識公共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10學分。
2.學科平台課程(35學分):其中學科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7學分、學科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8學分。
3.專業平台課程(67學分):其中專業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1學分、專業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6學分。
4.實踐平台課程(17學分):其中專業實踐必修板塊學生須修夠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是文理兼容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主要學習文物保護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科學方法,培養適應現代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具備文物修復、保護、鑑定的基本技能,能夠在政府所設文物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及藝術品經營等單位從事管理、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
二、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系統地接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體系中與本專業相關的基本訓練;掌握歷史、文物考古和文物保護的基本內容;掌握文物保護材料套用、文物材質分析和文物保護、修復及鑑定等實際操作技能;掌握文物保護和分析的方法,具備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物管理法規,具有從事歷史文物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技術,體育鍛鍊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三、學制
本專業基本學制四年。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四、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五、主幹學科
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歷史學、化學
六、核心課程
文物保護導論、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材質分析、田野考古技術、古代建築保護、壁畫保護研究、文物與環境、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書畫裝裱技術、簡牘學、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考古學通論、無機化學、有機化學。
七、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本環節主要為實踐創新平台課程,學生按規定須修讀17學分(其中必修環節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八、修讀要求
本專業學生須修滿170學分:
1.通識平台課程(51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1學分、通識公共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10學分。
2.學科平台課程(34學分):其中學科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6學分、學科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8學分。
3.專業平台課程(68學分):其中專業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2學分、專業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6學分。
4.實踐平台課程(17學分):其中專業實踐必修板塊學生須修夠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歷史學專業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科研部門從事歷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文博檔案、高等和中等學校等單位從事行政、文秘、編輯、宣傳、文物保護與管理、教學等工作的歷史學科複合型人才。
二、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系統地接受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專業工作和歷史學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對有關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與分析方法,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熟悉古文字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歷史學基本理論,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國內外歷史學研究與教學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技術,體育鍛鍊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三、學制
基本學制為四年。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四、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五、主幹學科
歷史學
六、核心課程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史學概論、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選、西方歷史要籍選讀、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民族學通論、中國民族史。
七、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本環節主要為實踐創新平台課程,學生按規定須修讀17學分(其中必修環節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八、修讀要求
本專業學生須修滿170學分:
1.通識平台課程(51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1學分、通識公共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10學分。
2.學科平台課程(35學分):其中學科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7學分、學科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8學分。
3.專業平台課程(67學分):其中專業必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41學分、專業選修課板塊學生須修夠26學分。
4.實踐平台課程(17學分):其中專業實踐必修板塊學生須修夠14學分、實踐創新選修環節按學校實踐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至少獲得3學分。

發展前景

歷史文化學院根據學院“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基礎,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將歷史文化學院建設成學科專業特色鮮明、辦學層次較高,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二級學院,成為西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人才的培養基地、西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問題的研究基地”的目標,努力開展各項工作。

獲獎記錄

歷史文化學院榮獲西北民族大學赴會寧縣道口國小文化教育服務隊杯評為2014年甘肅省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歷史文化學院榮獲我校2014年學生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 , 歷史文化學院榮獲西北民族大學第九屆“民大之星”辯論賽冠軍 , 歷史文化學院榮獲2012-2013學年大學生援助“優秀單位”稱號 , 歷史文化學院榮獲我校2013年學生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 , 歷史文化學院榮獲我校2011-2012學年學生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二名 , 歷史文化學院獲得我校第十六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