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黃心苕

西充黃心苕

西充黃心苕,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西充是川北的良田美地,盛產紅苕,故而有“苕國”之稱。這裡出產的黃心紅苕外形飽滿均勻,外皮紅色,斷開處有白色漿液析出,豐富果膠造就香甜口感。剝皮後細膩的薯肉綿密細膩,香味撲鼻。將黃心紅苕加粳米慢慢熬粥,香糯無比。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西充黃心苕”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充黃心苕
  • 產地名稱: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
  • 品質特點:薯皮光滑,薯形好,皮紅肉黃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7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1月2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安全要求,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西充黃心苕薯塊圓形,薯皮光滑,薯形好,外皮紅色,薯肉紅黃色,熟食肉質柔和、味甜,食味好。

內在品質

西充黃心苕可溶性總糖≥12%,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含量高,並含有適宜的粗纖維及硒元素,人體健康有益。
西充黃心苕除了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花青素對100多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被譽為繼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之後的第七大必需營養素,是目前科學界發現的防治疾病、維護人類健康直接、有效、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維生素C的20倍、維生素E的50倍。

安全要求

西充黃心苕符合《無公害食品薯》(NY5304—2005)、《鮮食甘薯》(DB51/T10552010)標準。

產地環境

西充黃心苕產地地處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帶,溝谷縱橫,丘陵密布,屬淺丘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土壤多為紫色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約為1.1%,礦質養分含量豐富,富含鈣、鎂等微量物質,pH值7.5—8.4,宜耕性好,產地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多雲霧。冬夏季風更替明顯,氣溫較低,降水少,夏季多吹偏南風,氣候炎熱,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17.5℃,≥12℃有效積溫3500℃,無霜期308天,年均降水量980毫米,相對濕度80%,日照時數長,年平均1445小時,特別適合黃心苕生長,一年可種植兩季。

歷史淵源

西充的紅苕,有紅皮黃心苕,有黃皮紅心苕,這兩種或紅皮或黃皮,或黃心或紅心之苕,是西充縣的傳統土產和特產。
清同治元年(1862年),西充縣訓導劉鴻(眉州人)典作《西充竹枝詞》載:“喜逢嘉客火鍋燒,也識雞豚味最饒,借問平時餬口計,可憐頓頓是紅苕。”足見所產甘薯數量大,後經品種改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產甘薯品質上乘,因而西充縣有“苕國”之稱。
20世紀60年代,農作物產量低,物質匱乏,人們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甘薯種植面積大,鮮薯及貯藏甘薯充當半年口糧,甘薯在西充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針對當時生產上甘薯品種單一,退化嚴重,產量低,抗病性差(黑斑病重),貯藏爛窖嚴重的現象,四川省西充縣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展了甘薯育種工作,通過誘導甘薯開花結實。
1968年,西充甘薯雜交後代表現穩定,其中系譜號65—2、65—4、65—6表現好,經田間鑑定、室內考種,65—2—3、65—2—6兩個株系入選。
1969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系譜編號65—2—3表現最好,經過縣、地區、省三級預備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最終為科技人員和民眾肯定,後定名“西充黃心”,成為大面積推廣的甘薯新品種。

生產情況

2011年,西充黃心苕保護面積1.2萬公頃,西充黃心苕年產量2萬噸。
2018年,西充黃心苕地標產品標識及證明商標已有多家專業合作社、公司和200餘戶保護區農民使用,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單位面積產量1000千克。

產品榮譽

2013年,西充黃心苕連續被評為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
2016年,西充黃心苕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8年,西充黃心苕獲中華商標協會頒發的“2018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充黃心苕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南充市西充縣全境,具體地域是:西充縣晉城鎮、常林鄉、蓮池鄉、宏橋鄉、占山鄉、太平鎮、古樓鎮、金泉鄉、仙林鎮、華光鄉、岱林鄉、大全鎮、金源鄉、李橋鄉、義興鎮、中嶺鄉、西碾鄉、紫岩鄉、關文鎮、復安鄉、鳳鳴鎮、觀鳳鄉、青獅鎮、槐樹鎮、鳴龍鎮、青龍鄉、雙洛鄉、義和鄉、罐埡鄉、中南鄉、雙鳳鎮、東岱鄉、高院鎮、同德鄉、祥龍鄉、車龍鄉、雙江鄉、仁和鎮、鳳和鄉、多扶鎮、東太鄉、扶君鄉、永清鄉、金山鄉等44個鄉鎮,603個行政村,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5°36'4"—106°4'7",北緯30°52'4"—31°15'7",介于海拔290—617米。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
生態環境良好,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疏鬆、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最為理想。距離城區、工礦區、交通骨幹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3千米以上,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DB51/T336—2009)標準。
(2)品種選擇
選用西充黃心苕生產用種。
(3)生產管理
西充黃心苕的生產過程執行《無公害食品薯》(NY5304—2005)、《鮮食甘薯》(DB51/T10552010)標準,為保證西充黃心苕獨特的品質,應重點加強以下環節的管理:
A、育苗床址選擇:床址要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和管理方便的地方。
育苗時間:一般在3月10日—3月15日。
苗床管理:排種至齊苗階段以催為主;齊苗後揭去地膜,幼苗生長仍以催為主,催中有煉,用腐熟後糞水追施,促苗快長,並注意鬆土、除草、治蟲以及拔除病苗等工作。
B、大田栽培:
a、作壟:耕翻深度以20厘米為宜,充分翻碎土粒。採用大壟單行,壟距帶溝1米左右。
b、栽插剪苗:離床土3厘米以上處平剪,隨剪隨栽插。栽插:薯苗長20厘米左右,斜插入土中3個節,露出土表約3個節,畝植4000株。
C、科學施肥
a、施肥原則:按照“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496—2002)要求,根據土壤肥力水平、計畫產量指標,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掌握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少施氮素化肥,增施鉀肥、磷肥的原則。
b、肥料使用基肥:以有機肥為基肥,基肥以撒施為主,每畝純氮素的施入量不得超過10千克。
追肥:根據甘薯各生長時期和營養需求不同,在甘薯營養需求的關鍵時期進行追肥。追肥的方式包括撒施、溝施和隨水沖施,施肥的數量應控制在總施入量的15%—20%。
葉面肥:根外施肥的數量應控制在總施入量的5%以內。
D、大田管理
長勢旺的地塊可提蔓以減少肥水吸收量;中下肥力地或苗情一般者,均不宜動蔓;一切地塊都不要翻藤。
E、綜合防治
病蟲草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採用農業措施、物理措施、化學防治和生物措施防治病蟲草害。
F、收穫貯藏在立冬後開始收穫,選晴天收挖,收挖時做到“三輕”、“四防”,即:輕挖、輕運、輕放;防霜凍、防雨淋、防碰傷、防病蟲。讓薯塊上的泥土自然脫落後,氣溫在14℃左右準備入窖。入窖前精選薯塊,剔除傷薯、病薯和非本品種特徵的薯塊;並用50%多菌靈液500倍浸種10—15分鐘,涼乾後下窖。整個貯藏期間密切做好保溫、排濕、調氣工作。
H、收穫後田間處理清理大田藤蔓。
I、檔案記錄:做好生產全過程檔案記錄。

專用標誌使用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西充黃心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西充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西充黃心苕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