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回炮
- 又名:西域炮
- 性質:拋石機
- 作用:用於戰爭攻守的武器
- 優點:更加先進、威力更加巨大
- 出現:襄樊之戰
簡介,歷史記載,發明及套用,發明人,用於戰事,元代極力發展,
簡介
至於回回炮,有人認為是“火炮”;有人則認為是當時一種較為先進的“發石機”,發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發射的也不是碎銅、破鐵、沙石之類的東西,更不是發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彈。
歷史記載
“回回炮”的主要製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這兩個人都是西域(今玉門關以西)回回人(伊斯蘭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陽、樊城時使用,又名襄陽炮。由於它的發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於《馬可波羅遊記》里記載的“尼可羅和馬飛阿兄弟指揮最優秀的工匠製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頭的西方機器”的說法,與“回回炮”主要製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的說法並不相矛盾。因為,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是回回炮手的總管和頭領,尼可羅和馬飛阿兄弟可能是回回炮的具體製作的指揮者。
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在《元史》里都有傳。說(蒙)元軍攻打樊城、襄陽時使用的“回回炮”是發石機的最原始的記載可能是《元史?亦思馬因傳》。傳云:“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當時指揮攻打襄樊的元軍將領之一的阿里海牙傳里的記載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傳》云:“阿里海牙,畏吾兒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將復閉內城守”。“會有西域人亦思馬因獻新炮法,因以其人來軍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陽。一炮中其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康寧在《古代戰爭中的攻防術》一書中,採用了《元史?亦思馬因傳》中的說法。這裡明顯可以看出發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時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藥炮彈。
發明及套用
發明人
元初,有兩位非常有名的穆斯林造炮專家:西域木發里人阿老瓦丁和西域旭烈人亦思馬因。他們發明的回回炮成為蒙古人的攻城利器,從來為蒙古入侵中原統一中國的行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為發展蒙元的兵器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阿老瓦丁、亦思馬因這兩位高超的造炮專家,因此受到元世祖的格外賞識和鼓勵,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得到元政府很高的獎賞和榮譽。
阿老瓦丁於至元十五年(1278)被授為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七年(1280)入朝覲見,得賜鈔5000貫。十八年(1281),奉命率散居各郡的回回炮手俱赴南京(今開封)屯田。二十二年(1285),任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副萬戶。大德四年(1300)阿老瓦丁告老,子富謀只襲副萬戶職。皇慶元年(1312)富謀只卒,子馬哈馬沙襲其職。
亦思馬因在攻破襄陽城後,得賞銀250兩,被任命為回回炮手總管,配帶虎符。可惜其年不永,至元十一年以疾卒,其子布伯襲其職。後來,布伯也因炮多次立功,先後被任命為鎮國上將軍、回回炮手都元帥、軍匠萬戶府萬戶、刑部尚書、通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等職;其弟亦不剌金,子哈散,侄亞古等人也俱曾被委以重任。
用於戰事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舉伐宋,在襄陽、樊城遭到宋軍頑強抵抗。襄樊戰役始於至元五年(1268),元軍圍城5年,卻始終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徵調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馬因應詔,舉家馳驛至京師。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馬因製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門前試射。這是一種巨石炮,所用彈石重達150公斤,以機發射,用力省而射程甚遠。試射成功,世祖非常滿意,特賜他們衣物、綢緞,並詔令他們帶此炮赴襄陽軍前用之。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舉告捷。接著,元軍移炮以向襄陽。亦思馬因根據對地勢的細心觀察,在襄陽城東南角安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結果,一炮就射中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足俞}城降者。”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遂納城歸順元軍。相持6年之久的襄樊戰役,就這樣在回回炮的一聲怒吼中宣告結束。
接著,元軍利用這種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斷擴大戰果。至元十一年(1274),元軍渡江,宋兵陳於江南岸,擁舟師迎戰。亦思馬因之子布伯於北岸豎回回炮擊之,宋舟全部沉沒。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以炮先克潭州,繼克靜江,將戰果擴大到湖南、廣西。後來南宋王朝也曾令邊郡仿造回回炮,但終因敗勢已定,未能挽回戰局。可以說,回回炮在元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
元代極力發展
元政府對回回炮手和軍匠的訓練、組織、管理極為重視。在攻破襄陽的第二年,設立了回回炮手總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調令兩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軍匠600人及蒙古、回回、漢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師大都。十八年(1281),設定回回炮手都元帥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帥府為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品秩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寧、新蔡等地教習炮法。至和元年(1328),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軍匠至京師,與馬哈馬沙的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合併,共同監造回回炮。這些事實充分說明,蒙元回回炮手軍匠數目可觀,規模龐大,在大都(北京)、南京(開封)、江南,到處都有回回炮手軍匠的記錄。炮手的技術是在一場場戰爭中提高的,回回炮是一種創新和發展。他們以優秀的制炮技術和實踐,填補了當時中國兵器史上的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