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王溝
- 屬性:地名
- 出自:《商州志》
- 房屋類型:磚瓦土木
襄王溝,地名。出自《商州志》《續商州志》《長安勝跡圖志》。因秦末王陵起兵進武關,靜觀劉邦與項羽之爭猶豫在此建城屯兵,當年號稱“襄侯王”而得名,之後該城被明皇李自成屯兵、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在商洛老區革命活動等續用過,所以文革...
王陵故城,《史記》記載的一處秦末軍事城池。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夜村鎮;距古上洛城(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城)三十一里的襄王溝內,海拔1800米的山頂之上。現城存遺蹟為用石塊壘成的城池。有東門和北門。城周二里。前寨“一線天”等懸崖峭壁和四處烽火台式的小堡子建在十里峽谷之間,形成“城中城”。距離商洛...
正好有古城堡(王陵故城城廓二里余)的襄王溝,二者相互印證。何況,在秦代,經過連年征戰和酷稅,秦時因為上洛和商縣地處深山峽谷的“桃花源”和戰略的咽喉要塞之地,其地域的總人數不會過兩萬,(現至2005年底,全市總人口240萬人 )。除過邊軍,人煙稀少,城內官員少則2-3人,多則十數人。城內居民數十戶...
1、丹鳳古城村西南方離“襄王堡子”溝口:四十里左右。2、商州夜村孝義古城村南離“襄王堡子”:——三十一里左右。3、現商州城包括故城(原蓮湖公園)東南離“襄王堡子”溝口:五十里左右《長安勝跡圖志》:(燕子山在襄王溝...)說明當時上洛縣治所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商州孝義古城村較為確切。五、王陵故城的現狀...
鄉里人說這叫“福凸神”,老年人說這是久遠年代連線襄王溝的島部落所傳過來的鎮島之物,叫“神光圖騰”。這其實就是一個臉譜圖騰。傳說過去這裡有一島,三邊環水,一邊連線虎豹出沒的南山。島上,女人以紅魚皮為衣顯示嫵媚,平日出沒丹江捕魚取皮曬肉,不與外族人接觸;南山上,成年男人以虎皮為衣炫耀威猛,...
《史記正義》所載的“王陵故城”之謎;王陵在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時屯兵於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溝內,建城號稱襄侯王;其母勸王陵效忠劉邦被項羽烹煮,與岳母一同被頌為教子的典範,王陵助劉邦往返商於成就大業。漢張良用計駟馬高車赴上洛建高橋接四皓於高車嶺;四皓助太子承皇位埋名隱身於商山;到唐代國師釋...
史料中有記載,王陵在劉邦項羽之爭時屯兵於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溝內建城號稱襄侯王(古道寒川佛誕公園襄王溝內王陵故城),助劉邦往返商於成就大業;明末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因屯兵商洛而養精蓄銳、恢復元氣,最終走出商洛後直取京城;民國時期,商於古道成為陝西抗擊日寇東路軍侵略的軍需供給線,又是中國共產黨鄂...
一是指高僧釋無業,商州本土(上洛)寒川佛誕公園襄王溝內杜阿溝人,唐朝國師,輝煌于山西汾陽開元寺。一是指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在商州聚兵救朝廷之事。來源於《古上洛探秘》zenmax福凸著。2、《詩歌頌八皖 楹聯贊神州》中“於是儒家、釋家、道家,星輝月皎,煌煌熠熠,肇啟天德,旨要倫常,薪傳亘代,俎豆綿延。”...
但卻保留了古老的文化習俗。)其諸侯國的地域與古上洛區域大致相同。其第一任諸侯國(古中國下的衛星國。古中國的元首稱為君,衛星國所封的王為侯)上洛國侯叫王尊。諸侯國城址:距商洛市中心向東35公里。距離西安市140公里。左邊連線襄王溝王陵故城、元建寺、和商州銅佛龕、商州洛源驛站右邊連線丹風漂流。
秦晉崤之戰是春秋時期發生晉秦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國,後因鄭有備而退回。晉襄公率軍在晉國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事件簡介 春秋中期,秦國在秦穆公即位後,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
安陽歷史悠久,從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奉拔魏寧新中(今安陽城東20多公里的湯陰縣故城一帶),更名為安陽,前236年秦將王翦等又克安陽,始建安陽城。398年,在今安陽城西南燒盆窯村一帶,建安陽城。580年楊堅焚鄴城,將鄴官府和所有居民全遷安陽城,安陽城於是稱鄴,為相州。此後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
《水經·沅水注》更清楚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到漢初時,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史書中未說明有秦一代黔中郡有何變化。因此,秦是否有黔中郡還需要有關的資料來說明。另外里耶秦簡也為我們增加了許多過去並不知道的...
軹城鎮,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軹是指古代馬車上車軸的末端,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晉文公擁立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把陽樊之地封給他,晉文公率領軍隊準備接收城池時,陽樊守城大夫蒼葛只願意交出土地,不願意交出民眾,晉文公答應了他的要求,蒼葛帶著陽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此地駐紮下來,...
周襄王二年(650年),狄人滅溫,從西周初期建立的蘇國延續近400年後便從歷史上消逝了。周天子將溫地收回作為畿內之地,周襄王十七年(635年),晉文公因帶兵幫助周襄王恢復王位,周襄王便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包括原、溫等在內的土地賜給了晉國,被稱為南陽。晉國得到溫地,便在這裡設邑,並委任了狐溱...
周襄王,名伊川,戰國,稱伊闕,後改新城。漢惠帝四年(前191),置新城縣,屬三川郡。東魏,改新城縣為伊川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置伊州,又廢洛陽郡,析置伊川縣。大業初,伊川縣併入洛陽縣。宋初,置伊陽、伊闕兩縣。熙寧時,廢伊闕縣為併入伊陽縣。紹興九年(1139),改伊陽縣為順州,後改順州為嵩州...
溪池水常年溢流,周朝周襄王避難時移栽竹於此。明代萬曆年間,許登名、許調元父子以種竹為樂,使竹林達到鼎盛,故美稱“竹林活水”,是汜邑十景之首,清朝乾隆皇帝御題“竹林活水”刻碑留念。即使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竹林還有300畝,非常茂盛。治理開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汜水河上游東支建有仙鶴湖水庫...
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獫狁被晉文公攘居西河圁(禿尾河)洛間,史稱白狄,清澗縣由白狄族居住。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屬秦。秦,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西漢,屬漢上郡、圁陰。莽新為方陰縣。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占據。三國至西晉,匈奴與漢錯居。魏黃初元年(220)地為魏國并州所轄。西晉統一...
戰國時秦昭襄王所修築的長城,就沿著這條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山頂,被這雄偉壯觀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馬逐獵。後沿城垣而下,到了關山腳下的一座長城烽燧。這裡駐守著值更守邊的更卒將士,他們跪迎皇帝於烽燧北面的邊侯府衙,該衙修建在蜂斗山下的小鎮旁,依山傍水,門前有街道店鋪,是商旅集散之地。秦...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轄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於隴水之西,故名“隴西”。此後定西長時間屬隴西、秦州。 五胡十六國時期戰事頻繁,定西地先後屬前涼、後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等政權。 南北朝定西分屬秦州、河州二州。北魏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後屢有更迭。 隋恭帝...
涇河流域也是秦統一中國戰爭中,早期吞併的地區。周襄王二十九前(前632)秦穆公伐戎,獲全勝。吞併12個戎國,成為西戎霸主。涇河上游的烏氏(戎族名,居今市境)等少數民族歸附秦王。涇河流域還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根據地之一。支流馬蓮河流域是甘肅省唯一的革命老區,1934年,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
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後所築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舖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
秦東陵共有四座秦王陵園,共發現“亞”字形墓3座、“中”字形墓2座、“甲”字形墓7座,以及大量陪葬坑及建築遺址。墓葬各自以人工壕溝和天然河溝環繞, 形成獨立陵園。其中的一號陵園的2座“亞”字形墓由出土文物及其文字記載證實為秦昭襄王和其妾唐太后的。2006年5月25日,秦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
主要分布在明長城以南,在白于山區考古發現的長城遺蹟主要是秦昭襄王時為防禦匈奴圻築的隴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地的長城,由甘肅的岷縣沿洮河而經臨洮、寧夏的固原、甘肅的環縣至陝西的志丹和安塞後,一支經綏德達榆林,一支經靖邊而北折東行到榆林、神木,達內蒙古自治區的托克托縣十二連城的黃河岸邊。長城沿線修有亭...
原北樓口鄉下轄15個村,包括:北樓口村、徐峪、中和村、北樓村、康峪、北高莊、三合村、長城溝、峰溝、黑拉橋、碾子溝、四道溝、東林莊、興盛堡、柳坪村。北樓口鄉於2000年鄉鎮合併,全部歸於大臨河鄉。稱呼變化 當地人稱“北樓口”為“北路口”,這並非方言緣故。比如當地人讀“樓房”就很準確,讀“lou...
周朝初年為項子國。周襄王十年(前642年)夏,魯國滅掉項子國,從此項子國國名即被取消,僅存項地名。東周戰國,楚滅魯,項地即改屬於楚國。楚襄王時,將楚都由郢徙於陳,以項為別都(即陪都)。秦,項地歸屬於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名。漢朝,置項縣,屬汝南郡。東漢沿襲無變更,仍為項縣。
四墓為戰國時期威王、宣王、湣王、襄王之墓。圍繞在四王冢周圍的壕溝,系人工挖掘或夯築而成,狀似短圭形,底在南而角朝北,將四王冢及其陪葬墓環抱其中。1988年1月13日,田齊王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據考,二王冢為戰國田齊太公子倄剡和齊桓公(一說春秋時的桓公...
2011年末,神垕鎮轄紅石橋、關爺廟、翟村、青崗澗、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8個居民委員會,於溝、白峪、槐樹灣、楊嶺、溫堂、鄒莊、邊溝、苗家灣、羅王、梁橋、駐駕山、白家溝1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60個居民小組、147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神垕鎮下轄10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村民小組 147...
2007年7月,洛陽市區劃調整,由洛龍區白馬寺鎮管轄的馬溝村、攔溝村、呂廟村、十里舖村交付瀍河回族區楊文辦事處管理。2010年底,全區下轄1個瀍河回族鄉,7個街道辦事處,15個行政村,14個社區。2011年底,區下轄的瀍河回族鄉11個行政村中的旭升、北關、下窯、上窯、塔東、塔西、史家灣、馬坡、中窯9個行政村...
1943年3月,原屬米脂縣的石窯溝等地劃歸綏西辦事處,組成石窯溝區。1946年秋,武家坡、李繼先、復興3個區及水地灣、殿寺等地相繼解放,武家坡、李繼先、復興3個區都劃歸橫山,水地灣、殿寺和高家溝等組成高家溝區歸屬本縣。1948年8月,又將石窯溝區和高家溝區的兩個鄉劃歸橫山縣。1949年2月,又劃出老君...
1950年7月,撤銷李家溝區,拆並於一、二區。岔上區改為第三區。一區(任家溝)轄7個鄉,二區(辛家溝)轄7個鄉,三區(岔上)轄6個鄉,共20個鄉。1953年,又恢復李家溝區,稱四區。1958年9月,撤鄉建社,劃為宋家川、辛家溝、上高家莊、岔上、李家溝、寇家塬6個人民公社。不久公社又增至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