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汜水河,由東西兩支組成。東支發源於新密市米村鎮(原尖山鄉),北流經滎陽市、鞏義市、上街區,在滎陽市汜水鎮口子村注入黃河。汜水河總長42公里,流域面積560平方公里。
在新密市米村鎮(原尖山鄉),汜水河河源支流有廟路河、汜水河、廟子河,分別源於五指嶺東牤牛旦、田種灣沙井、後溝雁頭嶺,分別入滎陽、鞏義境內。新密市(原
密縣)境內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
滎陽市境內,汜水河由新密市北流入境,經落鶴澗、二郎廟至廟子,西北流過反坡入鞏義市境內,又經水頭、米河、草店復入,經竹川、屈村,過隴海鐵路至汜水鎮口子入黃河。長40公里,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
鞏義市(原鞏縣)境內,汜水河上游稱米河,俗稱泥河,古稱鄖河,系鞏義市東南較大水系,其支流有四:劉河屬滎陽境,其餘三條皆在鞏境,常年有水。四河在米河鎮兩河口以南匯流後經草店村出境,境內流域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坡降1.19%。
水文特徵
據1956年屈村(滎陽市)水文站實測,汜水河年正常流量0.58~2.23立方米/秒。據《滎陽市志》,汜水河最小流量為0.5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2.2立方米/秒。常年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左右。
主要支流
汜水河主要支流有豹窩河、廟路河、米河、高廟河、澄涸川等。主要源泉有:廟子池、小龍池、太溪池等。
汜水河上游西支,發源於新密市尖山鄉鞏密關村以北五指嶺東牛旦山,經鞏義市新中鎮、小關鎮至米河鎮兩河口村匯入東支。
水頭河,上游稱反坡河。源於滎陽縣廟子鄉,北流至水頭入鞏義市(原鞏縣)境,又北流至汜水河上游米河,長8公里,流域面積在鞏約18平方公里。1957年資料,年平均流量0.29立方米/秒,枯水期0.02立方米/秒,洪水期流量48.2立方米/秒,無斷流現象,如山洪暴發,4~8小時即退。
玉仙河,又稱石城水,鞏義市(原鞏縣)老廟以下俗稱廟路河,經茶店至溫堂流入汜水河上游米河,源出浮戲山東側,全長21公里,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小龍池以北,流水常年不斷。
小關河,源於鞏義市(原鞏縣)竹林寺、段河、水道口等諸山溝,大小溪流11條,源頭皆有泉水,個別在近年時有時無,系季節河。小關以下常年有水,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於兩河口匯入汜水河上游米河,河寬12米左右,水深0.2米。
劉河,源於滎陽境,西北流至劉河村,再匯南部諸水,西北流入鞏義市(原鞏縣)境,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約28平方公里。
太溪池,當地俗稱“太子池”,位於鄭州西40公里的滎陽市
高山鎮竹川村,有三注清泉分別叫做太溪池、少溪池、泳清池。據鄭州市水務局《鄭州水情概況》,為利用泉水造福人民,近年來,當地政府組織民眾對泉池進行擴建整修,對池底進行挖深清淤,池壁用紅石硬化,並加以磚制護欄和護欄網,將三池合併,修建深8.5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76.1~89.8米的蓄水池1座,總蓄水量5.5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000畝。溪池水常年溢流,周朝周襄王避難時移栽竹於此。明代萬曆年間,許登名、許調元父子以種竹為樂,使竹林達到鼎盛,故美稱“竹林活水”,是汜邑十景之首,清朝乾隆皇帝御題“竹林活水”刻碑留念。即使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竹林還有300畝,非常茂盛。
治理開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汜水河上游東支建有仙鶴湖水庫,西支建有峽峪水庫。1975年,滎陽縣在鞏縣米河革店村附近汜水河上建閘引水修建勝利渠,引水渠道長22.9公里,設計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1994年在勝利渠上建黃淮泵站,實施跨流域引水,將汜水河水輸入淮河水系索河上游的楚樓水庫,年引水量250萬立方米。
水庫工程
峽峪水庫,位於鞏義市新中鄉峽峪村汜水河上游西支,建於1970年5月,壩型為拱壩,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興利庫容17.5萬立方米。
火神廟水庫,在滎陽市城關鄉,流域面積527平方公里,1958年建成,設計50年一遇,校核500年一遇,總庫容380立方米,灌溉面積300畝。
馬溝水庫,在滎陽市峽窩鄉,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1958年建成,設計50年一遇,總庫容472.7立方米。灌溉面積300畝。
灌溉渠道
滹沱渠,原成皋縣人民政府於1953年6月組織民眾400餘人修建,又名利民渠。渠首起自汜水河東岸石嘴村。經過連三村、沙固寨、淖沱村、回溝和一個長16米渡槽,再過閻灣到把水火車站東橋頭退入祀河。全長6500米。有支渠10條,共長860米。可澆地1240畝。1954年4月竣工。使用幾年後,於1958年大辦鋼鐵時,逐漸毀廢。
環山渠,渠首在廟子鄉。引廟子池水東渡,橫越汜河。抵東溝而北折,沿汜河延伸。經龍虎、司莊、龍脖抵於反坡。穿過石碑嶺下675米之山洞,至劉家、賈家、後灣、孟溝、桑樹坡、張青崗、周閉,全長1.305萬米。沿渠建築物有石山洞3條(總長930米),渡槽1座,排洪涵洞27座,公路橋2座,節制閘5座,跌水8處。渠道為矩形,橫斷面深1.3米,寬1.2-1.5米,縱坡1:1000-1:2000,可過水1立方米/秒。設計灌溉1萬畝,實澆5700畝。還可解決廟子、劉河兩鄉沿渠居民4500口人、大家畜600頭的用水困難。若有餘水,可輸向下游的三仙廟水庫、丁店水庫。工程於1959年11月始建,1962年7月停工,1965年續建。各種建築物46座。用土9.0258萬立方米,用石2.9378萬立方米,投資86.3萬元。
任馬乾渠,又名英雄渠。1975年4月興建,1977年10月1日建成。渠首起自劉河鎮任灣煤礦,上與降龍渠、環山渠相接(三渠匯流),流經8個大隊26個生產隊,退水至馬蹄坡水庫。該渠道斷面為1.2×1.5米,縱坡為1:3000,設計過水流量為1立方米/秒。渠道全長12368米,共建渡槽12座,槽長877米;鑿挖隧洞23條,全長4296米;倒虹吸2座,虹長34米;明渠2064米;暗渠S097米;生產橋、排洪閘等小型建築物117座。渠道及渠系建築物,除躍進渡槽(灰溝渡槽)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外,其他均為料石結構。愚公渡槽跨度達70米,石拱結構,為全縣大跨度渡槽之一。龍門渡槽為輸水及交通兩用。全部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0萬立方米,投資365萬元。國家補助占投資的20%。投工230萬個。可灌溉12個大隊、50個生產隊的1350畝土地(設計為9859畝)。並可為2000戶人家提供生活用水。
降龍渠,是縣南部丘陵山區的一條輸水工程。引取汜水河上游水,並利用夏秋季節洪水,補充三仙廟、丁店水庫水量。乾渠設計流量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7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設計中,尤其考慮到夏秋季節洪水的流量。渠首位於廟子鄉司莊村王家閱,為有壩取水。整個乾渠像一條巨龍盤繞在汜河上游山谷之中,到劉河鄉馮莊村張青崗前三渠匯流處(降龍渠、環山渠、任馬乾渠)止,全長7093米。其中明渠4782米。自渠首到穿越反坡嶺的友誼洞出口,縱坡1:800,底寬2.2米。自友誼洞出口到渠尾,縱坡1:3000,底寬3.6米,全部用料石砌成。整個乾渠共有隧洞5條,長1845米。其中友誼洞長1446米。渡槽3座,長243米。其中跨越孟溝的東風渡槽長120米,凌空高度18米,為鋼筋混凝土肋拱排架U型薄殼結構,肋拱淨跨48米。退水渠長223米。還建有各種渠系建築物54座。整個工程於1975年11月動工,1977年10月29日竣工通水。當年10月設水渠管理所。整個工程完成開挖土石方176800立方米,砌石方35600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3000立方米,投工105萬個。國家投資250萬元。每年可引蓄水量15002000萬立方米,灌溉5~7萬畝土地。
勝利渠,是滎陽市一條較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以引汜水河水,並利用夏秋季節洪水補充河王及唐崗水庫水量。渠首位於鞏縣米河鄉五雲山腳下的寒山寨,為有壩取水。骨幹渠道包括東乾渠、西乾渠和北支渠,總長22958米。其中:隧洞20240米,明渠2368米,攔河壩1座,閘門15座,路橋21座,排洪橋5座,渡槽2座(其中位於東乾渠鞏縣草店村河溝上的一座渡槽,1982年被山洪沖毀。1983年春修復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倒虹吸),陡坡一處,建築物總長350米。
東乾渠由渠首開始,沿汜水河東岸,經鞏縣草店村,穿洞跨溝,從峽窩鄉方頂與馮溝村間的山崗下穿過,在何寨村下進入峽窩、城關地下的萬米隧洞,到縣城南關出洞後,跌入索河。長1.320萬米,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沿線主要建築物有團結洞、友誼洞、群英洞、勝利渡槽、萬米隧洞、分水閘等。
西乾渠由渠首開始,沿汜水河西岸向北,經鞏縣小里河、大墓營村進入縣境,穿山越谷,過高山鄉吳溝和竹川村,注入太溪池,長4618米,設計流量1.5立方米/秒。沿線主要建築物有吳溝洞、司莊洞、飛龍渡槽、青年洞等。以後,高山鄉又從西乾渠尾向西延伸,經家崗、襲崗、高山、許村到石洞溝止。沿渠在南寨灣、黑龍潭、許村建提水站,將水分別輸送到余頂、妥要、穆溝。
北支渠由東乾渠大王村分水口向北,經峽窩鄉、鄭州上街區、城關鄉、王村鄉流入枯河,長5600米,設計流量2立方米/秒。
該工程於1975年11月動工,1977年11月竣工通水。當年10月設勝利渠管理所。整個工程共完成開挖土方69.3萬立方米,砌磚石方11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0.63萬立方米,投工230萬個。縣投資420萬元,社隊投資380萬元。
勝利渠原設計每年可引水1800萬立方米,在滿足沿渠提灌和自流灌溉後,可引水向河王、唐崗水庫補充水量,使峽窩、城關、廣武、高村、王村、高山等鄉的6萬多畝上地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溉。同時,還起到補充地下水源的作用。渠道建成後,每年向河王水庫輸水1600多萬立方米,沿途自流灌溉7000畝土地。一段時期,由於部分農民忽視對農業及水利的投資,部分渠段保護不好,有的塌淤,有的不配套,加上河流均屬季節河,夏秋洪水大,冬春水量小,而且水源在鞏縣境內,用水季節河水多被截用,致使效益面積低於設計要求。
為滿足滎陽市一電廠用水,於1994年在勝利渠尾南側,又興建一座裝機37×2千瓦的提水站,通年可向楚樓水庫輸水500萬立方米的黃淮泵站。
水電工程
為了充分利用勝利渠乾渠渠尾的水能優勢,1979年在渠尾陡坡處設計修建電站一座,裝機為3台40千瓦西峽產水輪發電機組。電站於1978年冬開工,1979年10月1日建成。國家投資13萬元。年發電量可達10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