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之戰(襄樊之戰(宋元襄陽之戰))

襄陽之戰(宋元襄陽之戰)

襄樊之戰(宋元襄陽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在襄陽之戰時,宋軍巧妙的套用了地形優勢,成功的阻止了蒙古軍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擊。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準確率,順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陽苦於後無援兵,內無糧草,宣布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蹟,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蹟。

基本介紹

  • 名稱:襄陽之戰或京襄之戰
  • 地點:湖北襄陽
  • 時間:1267年 - 1273年
  • 參戰方:南宋,元朝
  • 結果:元朝獲勝
  • 參戰方兵力:宋軍150,000,元軍170,000
  • 主要指揮官:宋:呂文煥李庭芝;元:阿術史天澤 
戰爭背景,戰役過程,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產生影響,

戰爭背景

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當政,對內欺君誤國,對外屈辱求和。蒙古皇帝忽必烈有意吞併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為主戰場的傳統戰術,決意自中路襄陽突破。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也就是這一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鹹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忽必烈
元將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劉整元世祖忽必烈獻計取襄陽(設榷城誘宋)以滅宋,建議受到採納,忽必烈開始行5年準備大戰。

戰役過程

鹹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劉整、阿術兵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陽市),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蒙古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並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第六年,李庭芝督戰增援襄陽,不利。由於襄、樊長期被圍困,糧餉斷絕,而與此同時宋度宗卻依舊終日淫樂。第八年,李庭芝進駐郢州(今湖北鍾祥),以張順張貴為統帥。同年五月,二張率師逆漢水而上,衝破元軍重圍,箭射傷蒙副帥劉整並於25日抵襄陽。入襄陽後,張貴率軍突圍,卻大敗而回。戰鬥中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
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水兵為主的救援通通失敗。
蒙帥阿術及河南行省史天澤聽萬戶張弘范、水軍總管張禧建策,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發動對襄陽水陸夾擊。又使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所制的回回炮攻城,樊城破。九年正月元軍破樊城後進行屠城,呂文煥陣前號哭不已。宋守將范天順誓死不投降,終自縊身亡;牛富率百餘勇士巷戰,重傷投火自盡。蒙古軍帥阿術要求襄陽願降可全城安全,後襄陽宋將呂文煥降元。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在這段時間內,共中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蒙古南宋各自的內亂甚至內戰、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種事端是層出不窮。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整個38年圍繞襄陽的爭奪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公元1235年到公元1239年):在宋理宗時期,南宋與蒙古結成同盟,一致來攻打曾經滅亡北宋,給宋王朝帶來不世羞辱的金國。到公元1234年,金哀宗蔡州被宋蒙聯軍擊敗自殺,金國徹底覆滅。歷史總是會不斷循環,早在北宋徽宗的時候,宋王朝也是與金國聯合共同滅了大遼,不久就被兵強馬壯的金國鐵騎攻滅了都城、擄了二帝,後世稱作“靖康之恥”。宋與蒙古聯合滅金之後,宋蒙聯盟馬上就破裂。宋蒙戰爭拉開了序幕。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馬總計50萬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終於開始了歷時45年的滅宋戰爭。其中由窩闊台三子闊出帶領的中路軍,兵峰是直指南宋的軍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區襄陽重鎮——襄陽。
平均寬度180米的襄陽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的襄陽護城河
第一場交鋒,宋軍是失敗的相當窩囊。當時襄陽的鎮守將領是宋京湖安撫制置使趙范。當時在趙范部下有一支原屬於金國的降兵組成的“克敵軍”。趙范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貪杯中之物。因此當蒙古軍隊與“克敵軍”聯絡作為內應,趙范還做著酒夢。於是“克敵軍”一哄而起,打開城門,把蒙古軍隊引入。趙范沒辦法隻身逃出襄陽,襄陽失陷了。
這次襄陽失守是在從岳飛偽齊政權下收復的第一次失陷,這對南宋朝來講是後果很嚴重,損失很巨大。直接的損失來自襄陽失陷的官民物資。數萬人被掠走,30萬石糧食、24庫精良兵械,盡入敵手。 而在軍事戰略上的失敗更加慘重。
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後便是大片土地是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因此襄陽失守後不到一年,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軍,有七個州軍全部失陷。
在當戰局對於南宋十分危急之時,有兩個人扭轉了形式。一個就是蒙古軍隊中路軍的主帥闊出;另一位就是南宋著名將領孟珙。蒙古軍的主帥在1236年秋天突然得重病不治身亡;而孟珙在蘄州、江陵等地,接連擊退蒙軍的進攻。這樣由於雙方的形勢對比轉化,使得當時的襄陽戰場形成了膠著狀態。

第二個階段

(1239年到1257年):在這個階段的前半段即公元1251年之前,襄陽戰場是宋軍占主導地位,採取出擊的方式,前後兩次收復襄陽。在這裡我們要簡單的介紹一下孟珙。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這位唐朝名將薛仁貴的老鄉,從少年時代就作為父親的助手參加抗金的軍事鬥爭。在宋蒙聯合滅金的戰爭中,宋軍當中孟珙所統領的部隊是最有戰鬥力的。而這一次孟珙面對的是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蒙古軍隊,自然是十分重視。
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復襄陽。但是雖然收復了襄陽,當時由於蒙古軍隊對襄陽的破壞導致襄陽城防破落不堪,人員物資嚴重匱乏。此時的襄陽城已經成為易攻難守之城,孟珙考慮後,不得不棄守了襄陽。
襄陽城拱辰門瓮城襄陽城拱辰門瓮城
隨後的幾年中孟珙一直擔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負責襄陽地區的全面防禦之責,使得在這一段事件內宋軍在這個局部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
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撫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認為,郢(今鍾祥)、襄(襄陽)一帶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陽絕對不可棄之不顧,便在修復郢州城後,向朝廷請求一萬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錢糧支持,打算收復襄陽。朝廷從別處給他調派八千人支援,並撥錢一千萬貫作為軍費。這年四月,李曾伯派荊鄂副都統高達、幕府王登,率二萬一千名荊湖軍,向盤踞襄陽的蒙古軍隊發動進攻。戰鬥中,南宋將士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一舉攻克了襄陽、樊城。此戰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的崖壁上。銘文由序言和正文兩部分組成,共11行79字,每字約25厘米見方,為陰刻楷書豎行排列。前7行為序言,通達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後4行為正文:“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其大意是:雄壯啊,南北分脊的峴山!陵谷變遷,你是一座壁壘。天命聖武,使襄陽失而復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萬年的屏障。
“襄樊銘”摩崖石刻“襄樊銘”摩崖石刻
收復襄陽後,李曾伯又下令築城,限期兩個月內在城內建造營房一萬間,以備屯駐之用。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
鑒於“築城容易守城難”,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點經營襄陽的建議,包括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朝廷部分採納其建議,下撥一百萬緡的屯田及修築渠堰補助費,並免除襄、郢之稅三年。到寶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調任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時,已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其漸漸恢復生機。
當然在這段時間之所以宋軍能夠取得一定軍事勝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內亂也是一個原因。 1241年,窩闊台病死。不出2年,他的繼任者貴由又病死。蒙古帝國陷入了汗位爭奪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到1251年才選出了新大汗蒙哥。

第三個階段

(1257年到1267年): 在這個十年中,宋蒙雙方都陷入了內斗。不過在1257年到1259年還是發生一場激烈的大戰。不過主戰場是在四川的釣魚城,而襄陽地區只是副戰場。 1257年,在基本清除了威脅自己權力的內部因素以後,蒙哥決定在第二年出兵攻宋,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親自領兵征戰。此次蒙軍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戰略部署卻有所調整。蒙哥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的東路軍避開襄陽,直撲鄂州;蒙軍西路軍則實施戰略大迂迴,繞道大理。所以襄陽的防禦,並沒有受到任何考驗。但是,金庸筆下的襄陽之戰就是以這一次的戰爭作為背景的。特別是在陣中,蒙哥大汗被一箭射死,因此蒙古軍隊才會撤退。
然而,實際上蒙哥是死了,但是不是在襄陽而是在四川的釣魚城。蒙哥的意外戰死,導致蒙古軍攻宋計畫破產。而忽必烈急於回去爭奪大汗之位,也是急急忙忙的撤兵了。
忽必烈回到草原後,經過了幾年的征戰,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徹底結束了持續四年的內亂。同時,忽必烈開始改變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不再對占領後南宋的城池進行屠城式殺戮,改為用各種手段招降南宋將領。
而在南宋這一邊,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賈似道的弄權,他不斷打擊異己勢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被貶職,像第三次收復襄陽的高達,像在經營釣魚城的余玠等人在受到排擠後不是賦閒在家,就是鬱鬱而終。於是宋蒙戰爭的天平又開始向蒙古一方傾斜了。

第四個階段

(1267年到1273年):自從1251年高達收復襄陽後,南宋朝廷對襄陽的戰略性開始重視。宋理宗調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十幾年的大力經營,襄陽重新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宋長江中上游的門戶和屏壁。在這十幾年中,另外一個軍事集團開始成為襄陽防守的主要力量,那就是呂文德集團。
呂文德(?-1270年),南宋安豐(今安徽壽縣南)人。呂文德最早是跟隨趙葵(宋蒙第一階段戰爭丟失襄陽的趙范的弟弟)手下從軍作戰的。雖然史書沒有呂文德列傳,但是從其他人的列傳中可以看出呂文德幾乎經歷整個宋蒙之戰的。呂文德在與蒙古軍作戰中,往返與四川與湖北各地,在幾十年的戰鬥中,不僅積累經驗,也培養了一批家族武裝。當然,呂文德能夠成為在京胡地區重要的軍事集團十幾年不倒,除了他的軍事實力以及軍功外,他與賈似道的勾結也是有著重要原因的。呂文德上獻媚於賈似道,下打擊異己。正因為這樣導致了不少將領為了自保,紛紛投降忽必烈。特別孟珙的愛將劉整由於看到其他將領受到打擊殺害就向忽必烈投降。他所率領的水師更是精悍,於是蒙古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水師。而後,為表忠心,劉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陽,再攻臨安的亡宋戰略,被忽必烈採納。於是蒙古在宋降將劉整的建議和策劃下,將期待突破宋的防禦線的目光重新聚焦回到了蜀中和兩淮之間的襄陽。
公元1267年,京湖安撫制置使呂文德犯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嚴重失誤,他竟然允許蒙古軍在樊城外置榷場。於是蒙軍很快的就進築起了堡壘,一下子就斷絕了襄陽的糧道。等到呂文德明白過來,知道自己誤事了,又氣又急,一病不起。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陽,最後一次襄陽戰役拉開序幕。在得知襄陽被圍後,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兩淮的援軍增援襄陽。
同時京湖安撫制置副使、襄陽知府呂文煥,也幾次主動出擊,力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但是都沒有成功。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馬步舟師最先趕到襄陽,與蒙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江上進行了一場大戰。經過激戰,張世傑不敵蒙軍,被迫退回。隨後趕到的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則利用春季漢水暴漲,以戰船將糧衣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6月,荊鄂都統唐永堅,自襄陽城殺出,結果兵敗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此次卻遭沿江堡壘蒙軍的猛烈阻擊,增援未果。同年12月,呂文德病故。京湖戰場宋軍失去了臨邊40年,最具威望的軍事指揮官,給襄陽保衛戰帶來了重大的消極影響。
儘管蒙古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襄陽,各地的軍隊也是源源不斷地開往襄陽,在短短一年之內圍困襄陽的蒙軍就增至了10萬。但是,呂文德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在襄陽地區經營十多年,他們憑藉襄陽夾漢水,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守備措施充分,物資儲備豐富,使得蒙軍雖然急切,但也在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陽。
但是,由於元軍在襄陽地區站穩腳跟,採取長期圍困的方式不斷的縮小包圍。特別是元軍對於援助襄陽的部隊進行痛擊,宋軍幾次增援都以失敗告終。這就是所謂後來有名的“圍點打援”的戰術。這個戰術一執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時,襄陽城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特別是元軍大舉圍攻樊城,失陷後,襄陽再無所恃,城中也早已糧柴短缺,士氣低落。在這個時候,元朝派人勸降,呂文煥在1273年的二月舉城投降,襄陽戰役正式結束。
襄陽之戰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南宋參加最後一次襄陽戰役的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的部隊,雖然他們浴血奮戰的功績不容抹煞,但由於指揮失誤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失敗。
襄陽之戰之後,南宋沒有幾年便迅速的敗亡了,到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滅亡。

產生影響

襄陽和樊城這兩個城市的失守,導致了南宋的最終滅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