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褐翅燕鷗成鳥夏羽:額和眉紋白色,眉紋延伸至眼後;眼先、穿眼紋、頭頂、枕、後頸均為黑色,粗著的穿眼紋向後延伸,與枕及後頸的黑色相連,形成寬闊的黑色羽區;後頸下部灰色,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暗褐色,尾長,外側尾羽逐漸尖長,最外側尾羽的基部和外翈為白色,端部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飛羽均暗褐色,內側
覆羽的
內翈白色而端部暗褐色,兩翅的褐色比背部更暗;下體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為白色;
飛羽的腹面黑褐色。
成鳥冬羽和夏羽相似,但白色前額和眉紋不鮮明,頭後至後枕污白而具黑褐色縱紋。
幼鳥前額、眉紋白色,頭頂至枕各羽黑褐色,羽緣灰白色,形成褐白色縱紋,呈斑雜狀;後頸似頭頂,而黑褐色縱紋粗闊;背及翅上覆羽具狹窄的灰棕色羽緣;上體褐色較成鳥稍淡,頸側、胸側淡灰色,其餘體羽似成鳥
大小量度:體長360-370毫米,嘴峰41-45毫米,翅242-261毫米,尾156-184毫米,
跗蹠21-24毫米。
棲息環境
褐翅燕鷗是典型的海洋鳥類,生活在大海上,僅在惡劣氣候及繁殖季節才靠近海岸或島嶼。主要棲息于海岸、海洋和海中島嶼懸崖峭壁上。
生活習性
在中國為
夏候鳥。3-4月遷來,9-10月離開。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和降落於水面上。飛行輕盈有力,嘴部垂直朝向水面,緩緩搧動雙翅搜尋海麵食物。一旦發現即收翅直插水中,然後又直線升入空中,不善潛水。有時低飛觸及水面,也常棲于海面漂浮物上休息,晚上常棲停在航船桅桿宿夜。叫聲似“wep-wep”,警戒叫聲為沙啞的“kee-errr-krr”。在繁殖季節,褐翅燕鷗的群落非常嘈雜。平常的叫聲包括一種“huip-huip,yapping”,也會發出各種嘶啞和短暫的呼叫聲。
食物主要是魚類、甲殼類和海洋軟體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加拿大、開曼群島、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蒙特塞拉特、莫三比克、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多黎各、卡達、聖巴泰勒米、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屬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和葉門。
遊蕩:智利、科科斯(基林)群島、丹麥、加納、希臘、賴比瑞亞、紐西蘭、英國和萬那杜。
不確定:貝寧、聖誕島、法屬南部領土、甘比亞、瓜地馬拉、幾內亞、馬約特島、緬甸、留尼旺島和獅子山。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一般認為是5-6月,中國廣東南澳外海小島烏嶼島上每年5月初飛抵繁殖,幼鳥長成出飛時已是9月上旬至中旬。集群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海島和海岸岩石上,南澳烏嶼島上的鳥則在低矮茂密的灌木叢下面的泥質地面及草叢中營巢繁殖。每窩產卵1-2枚,多數為2枚。卵呈淡灰白色,殼上散布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斑點,小的斑點直徑在1毫米以下,大的則可達到2.5毫米,斑點深褐色、棕褐色,還有大形淺色的隱約色斑。卵的大小為43-48毫米×30-34毫米。孵化期28-30天。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 Sterna anaethetus anaethetus | Scopoli, 1786 |
---|
2 | | Sterna anaethetus antarctica | Lesson, 183 |
---|
3 | | Sterna anaethetus fuligula | Lichtenstein, 1844 |
---|
4 | | Sterna anaethetus melanoptera | Swainson, 1837 |
---|
5 | | Sterna anaethetus nelsoni | Ridgway, 1919 |
---|
6 | | Sterna anaethetus recognita | Mathews, 1912 |
---|
保護級別
相關新聞
一個0.04平方公里的無人小島,竟引來珍貴候鳥褐翅燕鷗棲息繁衍多達五萬多隻。位於中國廣東
南澳島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的
烏嶼,已被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確認為全球最北沿的褐翅燕鷗繁殖地。
烏嶼地處汕頭市南澳縣主島東南方3.9公里的海面上,正嵌於亞洲鳥類南遷北徙的海上線路間。小島面積雖只有0.04平方公里,四周儘是懸崖峭壁,附近列島海域礁岩棋布,是著名的天然漁場。1990年1月11日,
南澳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後,烏嶼成為保護區的核心區域。
南澳的候鳥保護管理機構實施綜合性生態環境保護方針,使100多種牧草、紅樹林和灌木連片覆蓋整個烏嶼島;500多種小型魚、蝦、蟹類終年群聚這裡尋食,形成海洋之中獨特的“小草原”、水產資源的“小王國”,築起了珍貴候鳥群聚棲息、滋生繁衍的“安樂窩”。據摸查統計,共有100多種候鳥飛至南澳結群繁殖,尤其是烏嶼島所吸引的五萬多隻褐翅燕鷗,其數量是我國沿海地帶該種珍貴候鳥的最大繁殖種群。
據國家及省的鳥類管理、動物研究、環境保護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多次實地考察確認,烏嶼不但成為全球最北沿的褐翅燕鷗繁殖地,而且成為珍稀鳥類棲息的樂土,其中僅中日兩國政府簽訂的《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規定保護的鳥類和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已有60多種,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國際候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