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燕鷗

烏燕鷗

烏燕鷗〔拉丁名:Sterna fuscata〕體長約44厘米,背黑色。尾深開叉。似褐翅燕鷗,但上翼及背深煙褐色,無灰色後領環,白色的前額也不延伸成眉線。成鳥煙褐色,臀白,背及上翼具白色點斑成橫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鼻音是ker-waky-wak或wide-a-wake聲。廣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亞種nubilosa遠離海岸,但偶見於中國東南部沿海、香港及台灣海上,尤其在颱風後出現。烏燕鷗屬於海洋性鳥類,棲於遠離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燕鷗
  • 拉丁學名:Sterna fuscat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鷗形目
  • 鷗科
  • 燕鷗屬
  • :烏燕鷗
  • 分布區域:廣范分布三大洋海域
  • 定名年代:1766年
  • 定名人:Linnaeus
  • 英文名:Sooty Tern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身環境,繁殖狀況,保護等級,亞種分化,地理分布,

外形特徵

烏燕鷗前額白色從嘴基沿眼先直到眼上緣。頭頂、枕黑色。貫眼紋黑色,與頭頂黑色相聯。後頸黑色而雜有白色。背、肩和翅深朱古力褐色。翅前緣白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外側尾羽外側白色,其餘尾羽同背。尾呈深叉狀。眼先,貫眼紋以下頰部、頸側、頦、喉和下體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為白色。
烏燕鷗整體面貌烏燕鷗整體面貌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頂具白色縱紋。幼鳥通體淡黑褐色,背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緣。肩和內側次級飛羽具寬的白色尖端。腹、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400-420毫米,嘴峰35-43毫米;翅277-305毫米;尾184-196毫米,跗跖23-24毫米。

生活習性

烏燕鷗幼鳥常飛到更遠的海洋活動,通常在海上要度過3年以上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常成群活動。持久而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飛行輕快而敏捷,有時在空中翱翔和滑翔,並不斷掠過水麵捕食。
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海洋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飛行中捕食飛行昆蟲。
〔附註∶烏燕鷗圖冊圖片來源〕

棲身環境

烏燕鷗在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海洋。

繁殖狀況

烏燕鷗的繁殖期為4-6月,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海島或海岸岩石上,或沙石地上,特別喜歡在灌木旁的裸露沙石地上營巢。每窩產卵1-2枚,偶爾多至3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粉紅白色或黃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8×35至58×38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6天。經親鳥30天左右的餵養即能飛翔。幼鳥能飛翔後,即離開親鳥,到離陸地很遠的海洋中生活。經過3-4年的海上生活達到性成熟後回到出生地參與繁殖。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亞種分化

亞種名稱
拉丁學名
定名人
定名年代
模式產地
Sterna fuscata nubilosa
Linnaeus
1788年
India

地理分布

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斯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等地區。
烏燕鷗分布圖烏燕鷗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