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化食湯

補脾化食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會約》卷八。具有消食理氣,溫中化濕之功效。主治飲食停積,寒濕阻滯,胃脘痞滿疼痛,嘔吐酸腐或宿食,不欲飲食,腸鳴腹痛而惡寒喜暖,大便溏瀉,舌苔白厚,脈弦而緩。

基本介紹

  •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八
  • 功用:消食理氣,溫中化濕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註,

組成

蒼朮一錢半,厚朴(姜炒)、陳皮、甘草、麥芽(炒)、山楂、神曲(炒)、枳殼各一錢,砂仁、藿香、桂枝各八錢,廣香三分,茯苓一錢半。

用法

溫服。

功用

消食理氣,溫中化濕。

主治

飲食停積,寒濕阻滯,胃脘痞滿疼痛,嘔吐酸腐或宿食,不欲飲食,腸鳴腹痛而惡寒喜暖,大便溏瀉,舌苔白厚,脈弦而緩。

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脾胃有寒或飲食生冷,傳化失職,食積不化,寒濕停聚,氣機阻滯者。治當消食和中,理氣導滯,溫化寒濕。方中砂仁溫中行氣,化濕和胃;桂枝溫中散寒,通陽化濕,二者重用,共為君藥。藿香化濕醒脾,和胃止嘔;山楂消食化滯;麥芽、神曲消食健胃;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均為臣藥。佐以蒼朮燥濕健脾;枳殼、厚朴行氣消積,化濕除滿;陳皮理氣調中,化濕和胃;木香行氣調中止痛。甘草為使,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消食理氣,溫中化濕之功。

加減化裁

如宿食在胸者,用此湯服一碗,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以盡為度;若在中下焦,脹痛拒按者,加生大黃三四錢下之,不應,加芒硝二錢。下後,即須補脾藥一二劑,未盡,仍復下之。

附註

附方 九物飲
組成:神曲(炒)、麥芽、山楂、香附、青皮、乾薑(炮)、木香、厚朴、檳榔各等分。
功用:溫中理氣消積。
主治:中寒食積。胃脘痞悶,脹痛喜暖,噯氣吞酸,嘔惡不食,腹滿疼痛,腸鳴矢氣,舌苔薄白或膩,脈沉弦滑。
出處:《產科發蒙》卷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