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食養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具有補氣健脾,消食化滯之功效。主治傷食。脾虛食滯濕阻證。脘腹脹悶,噁心嘔吐,噯氣納呆,不思飲食,乏力少氣,睏倦肢軟,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虛緩或細滑。
基本介紹
- 名稱:化食養脾湯
- 出處:《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
- 組成: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神曲、麥芽、山楂、砂仁、甘草、白朮
- 功用:補氣健脾,消食化滯
- 主治:傷食。脾虛食滯濕阻證。脘腹脹悶,噁心嘔吐,噯氣納呆,不思飲食,乏力少氣,睏倦肢軟,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虛緩或細滑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神曲(炒)、麥芽(炒)、山楂各一錢(3g),砂仁八分(2.4g),甘草三分(0.9g),白朮一錢半(4.5g)。
用法用量
水三鐘,加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功用
補氣健脾,消食化滯。
主治
傷食。脾虛食滯濕阻證。脘腹脹悶,噁心嘔吐,噯氣納呆,不思飲食,乏力少氣,睏倦肢軟,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虛緩或細滑。
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脾胃虛弱,運化失職,飲食停滯,濕邪內生者。法當健脾補中,消食化滯,理氣祛濕。方以人參大補元氣,健脾復運;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二藥合而為君。神曲、麥芽消食健胃;山楂消食化滯;半夏燥濕和胃,散結消痞,降逆止嘔,共為臣藥。佐以陳皮理氣調中,化濕和胃;砂仁理氣和中,化濕醒脾;生薑和胃止嘔。甘草為使,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本方由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消食理氣藥組成,故有健脾化濕消食之功。
加減化裁
胸膈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兩;胃脘痛,加草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人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附方
名稱:化食養脾湯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大棗、神曲、麥芽、山楂、砂仁、乾生薑、甘草
主治:胃腸虛弱所致的納呆、心下痞、易疲勞、貧血、手足易冷或食欲不振、胃痛、嘔吐。多見於胃炎、胃肌無力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
出處:《證治大還》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明清中醫名著叢刊 濟陰濟陽綱目》:“化食養脾湯,治或先因勞役而後傷於飲食,或先傷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此皆不足之中,兼乎有餘,宜此湯治之;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神曲炒、半夏薑湯泡、麥芽炒、山楂各一錢,砂仁八分,甘草灸三分;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胸膈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兩;胃脘痛,加草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人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