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湯

補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揣摩有得集》。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滲濕之功效。主治小兒病久,氣血兩虛,脾胃氣弱所致面色萎黃,頭大頸細,精神萎靡,納呆厭食,睡臥露睛,脘腹臌脹,大便溏瀉,溺如米泔,脈細弱無力,或指紋淡。

基本介紹

  • 出處:《揣摩有得集》
  • 功用:益氣養血,健脾滲濕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

歌訣

補脾湯芪扁異功,白芍歸蔻姜棗芎,脾胃氣弱氣血虛,健脾滲濕補血氣。

組成

潞黨參、白朮各5g,茯苓、炙黃芪、扁豆、當歸身、白芍各3g,川芎、炙甘草、陳皮、豆蔻、生薑、大棗各2g。

用法

水煎,一日一劑,飯前一小時分3次溫服。可適當加蜂蜜調味,便溏者改用白糖。

功用

益氣養血,健脾滲濕。

主治

小兒病久,氣血兩虛,脾胃氣弱所致面色萎黃,頭大頸細,精神萎靡,納呆厭食,睡臥露睛,脘腹臌脹,大便溏瀉,溺如米泔,脈細弱無力,或指紋淡。

方義

方中主藥潞黨、炙黃芪益氣健脾,白朮、茯苓、扁豆健脾滲濕;輔以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佐以陳皮理氣和中,使補而不滯。豆蔻收斂止瀉,寬中行氣。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健脾滲濕之功效。

運用

本方主治小兒氣血兩虛,脾胃虛脫之證。以面色萎黃,頭大頸細,精神萎靡,睡臥露睛,髮結如穗,或頭髮稀少,納呆厭食,脘腹臌脹,大便溏瀉,溺如米泔,舌質淡,脈細弱無力為辨證要點。現常用於小兒營養不良,小兒貧血,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寄生蟲病;成人消化功能不良,營養不佳等屬氣血兩虛,脾胃氣弱者。

加減化裁

若肢冷者,加熟附子、肉桂;肝脾腫大者,加三棱、莪術;煩躁,夜寐不安者,加磁石、夜交藤;雞胸肋緣外翻者,加鹿角霜、巴戟天、補骨脂。

附註

附方1 補脾湯
組成:人參二錢,焦術三錢,黃耆一錢,茯苓、橘紅各一錢半,砂仁八分,炙草五分,姜、棗、枇杷葉(去毛,炙)。
主治:噎膈。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附方2 補脾湯
組成:人參,黃耆,防風,桂少許,防己,甘草。
主治:痘症胃弱,手足起不透者。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附方3 補脾湯
組成:人參、茯苓、草果(去皮)、乾薑(炮)各一兩,麥糵(炒)、甘草(炙)各一兩半,厚朴(去皮,姜制,炒)、橘皮、白朮各三分。
主治:脾虛寒病,泄瀉腹滿,氣逆嘔吐,心煩不得臥,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四肢逆冷,多臥不起,情意不樂。
出處:《三因》卷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