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夏布製作技藝

袁州夏布製作技藝

袁州夏布製作技藝,中國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袁州夏布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夏布,袁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夏布是一種將天然苧麻纖維通過手工紡織加工而成的平織布。苧麻纖維細長、質輕、強力大、光澤好,其構造中的空隙大、透氣性好、傳熱快、吸水多而散熱快,是天然纖維之王,有“中國草”之美稱。這些特性使其製作的布料牢實耐用、挺括滑爽、透氣排汗,被廣泛用於製作夏季服裝和蚊帳等床品,於是得名“夏布”。
袁州夏布製作技藝主要分布在袁州區城區和三陽、柏木、下浦、洪塘、彬江等鄉鎮,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經過世代袁州人民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袁州夏布製作工藝日趨成熟,以夏布質地“柔軟潤滑、平靜如水、輕如羅綃”而聞名海內外。在古代,粗麻布為奴隸、平民穿用,細麻布如同絲綢為高貴品種,供貴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曾被列為朝庭貢品,是一種純手工的“綠色天然環保”土特產品,為“袁州三寶”

歷史淵源

袁州夏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苧麻的種植和加工一脈相承。《詩經》上說:“東門之地,可以漚薴。”說明2600多年前的周代,中國就已用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三國時吳國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記有苧麻“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這時苧麻的特性就已為人們所認識,積累了種麻經驗。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雜詩》云:“御冬足大衣,粗細以應陽。”可見早在東晉就有夏布生產。南北朝時,江西的桑麻紡織業得發展,麻紡織技術也很先進,“亦有夜浣沙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唐宋以來,江西是全國重要的苧麻產地,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紡織品以麻、葛為主,夏布生產很發達。北宋《元豐九域志》特別提到袁州夏布為朝庭貢品。明清時期,苧麻的種植已遍及袁州各地農村。到民國時期,袁州夏布產量增多,質量精良,逐漸形成了夏布生產和貿易中心,產品遠銷國內外。後來,因現代機械織布技術的日益發展,袁州夏布逐漸走向低谷。但隨著日韓等國對夏布的重新開發,麻混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日益走俏,袁州夏布生產再度興盛。

基本內容

袁州夏布製作工藝流程:
(1)割麻。袁州夏布要用的原料是麻皮和麻桿之間的一層薄薄的纖維。要每年收割3次,五月收的春麻質量最佳,可織精細嫩白夏布。七月收的夏麻質量次之,可織一般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質量最差,只能織粗夏布。
(2)剝麻。將剝下的麻皮浸泡到水中脫膠,洗去黏液,為刮麻做準備。
(3)刮麻。也叫打麻,就是清除纖維上的麻骨、麻殼和雜質,使其保持柔軟、整齊。再把麻條曬乾。
(4)績紗。把寬寬的麻條撕成細細的麻線,再一根根連線起來。
(5)經紗。把捲曲的麻線拉直,力度要掌握好,不用力則拉不動,用力過度又容易斷線。
(6)漿紗。漿糊要新鮮、濃度適中,下手刷時要平穩,根根紗線上都要刷得內外均勻,不能松裂。
(7)織布。有上機、織造兩道工序,織時亢熱、嚴寒都不宜。最後,經過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而製成產品。

主要價值

文化價值:袁州夏布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它的紡織工藝具有許多顯著的特徵,為中國的紡織史增添活態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實用價值:袁州夏布可作床上用品、衣墊、牆布、門窗、工藝品、工業用布。
經濟價值:袁州夏布“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曾列為朝庭貢品,是一種純手工的“綠色天然環保”土特產品,為“袁州三寶”之一,不但滿足國內消費者需要,還可出口創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