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張公夏布製作技藝

進賢張公夏布製作技藝

進賢張公夏布製作技藝,流傳於江西省的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賢張公夏布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簡要介紹,歷史淵源,工藝流程,相關製品,

簡要介紹

張公夏布製作技藝是流行於進賢縣張公鎮南部地區的一種土布織造技術。據王氏家譜記載,夏布製作技藝可上溯至清代雍正年間,距今近300年歷史。其技藝起源於銅嶺村委會的曹家村。曹家村由山東遷居而來,與文學巨匠曹雪芹同宗。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及父親曾在南京掌管紡織行業,官至“江南織造”。他們不忘同宗族人,將當時的紡織器械和技術傳到進賢的曹家村,故至今當地人仍將織布機稱作“南機”。由於銅嶺曹家與周邊村莊通婚等因素,其紡織器械與技術也流傳到周邊村莊,繼而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民間行業,現主要產地的老王村即為其中之一。
夏布選用苧麻真皮為原料。其工藝流程為浸泡麻、刮麻、出絲、卷紗、卷紗、過扣、涮漿、砣紗、上機、織布、下機、整修晾乾等。夏布,顧名思義,是夏天用的布,因其軟硬有度,韌性較好,加之蔬密適中,通風透氣,輕便色白,是做蚊帳的原料布,又可用作為裝飾、被單等,現代還常作為高檔服飾中的墊肩,以增強肩部的“挺”性。現已打入國際市場,多出口於韓國、日本等國家。
張公夏布由手工家庭作坊生產,以家族式承傳,隨著科技的發展,工藝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張公夏布製作技藝歷經300多年,猶如一部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發展史的縮影,且與曹雪芹家族有關,對“紅學”與“曹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價值。

歷史淵源

張公鎮的夏布製作技藝是流行於進賢縣張公鎮南部地區的一種土布織造技術。據王氏家譜記載,夏布製作技藝可上溯至清代雍正年間,距今近300年歷史。其技藝起源於銅嶺村委會的曹家村。曹家村由羅溪鎮山東曹家村遷居而來,已有800餘年歷史,與中國古代文學巨匠曹雪芹同宗同族。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及父親均在南京當官,掌管紡織行業,名曰“江南織造”。曹家官至“江南織造”後,又不忘家鄉父老鄉親,將當時的紡織機械(竹、木製做)和紡織技術傳播到家鄉,促使家鄉人民“勞動致富”,一時紡織行業盛起。至今,人們仍將織布機稱作“南機”,意為江南傳過來的織布機。

工藝流程

織夏布從生產流程上分,可分為以下工序: 種麻→漂洗→出絲→卷紗→過扣→刷漿→牽紗→上機→織布→下機→整修涼乾。

相關製品

《蚊賬》、《踏龍被》及各種需求的夏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