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宸,(1919.7.7---2002.11.11),又名袁復,袁克桓的長子。在《辛丙秘苑》里,他的名子是“家辰”,後寫成“家宸”,再後更名為“袁復”。袁復的父親克桓是袁世凱的第六個兒子。袁克桓的母親是袁世凱的五姨太楊氏。楊氏,天津楊柳青人,是袁府內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後人習稱其為“楊太夫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家宸
- 別名:袁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19.7.
- 逝世日期:2002.11.11
基本信息,個人簡介,獎品,獎品,傳奇經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在袁氏大家族眾多後人中,他有著執著的追求和不凡的經歷。幼時的他,最愛看的書是《岳飛傳》。他最崇拜岳飛、文天祥那樣的民族英雄,恨透了象秦檜之流一樣的奸臣、賣國賊。他那時就立志:做一個中國人,就要有民族氣節。
在袁復看來,家庭出身,是會給人帶來影響,但並不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 是啊,袁復出生時,袁家的鼎盛時期已是過去,榮華富貴亦成過眼煙雲。但父親袁克桓靠艱苦創業,埋頭苦幹,總算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任幾個大型企業的董事長、總裁。克桓一心想走的是“實業興國”之路,但並未能如願。這對袁復影響很大。 幼年的袁復,與以後成為其妻的王家瑢,曾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在學校,他們兩人郎才女貌,品學兼優,被譽為“金童玉女”。 王家瑢的父親王乃斌,是民國時期靳雲鵬內閣大臣、農商林總長。 兩個門當戶對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一樣的。在天津,我們有幸看到了兩方上個世紀初鑄造的、黃澄澄的青銅墨盒,每個墨盒十公分見方;在盒蓋上,工工正正鐫刻著:
在袁復看來,家庭出身,是會給人帶來影響,但並不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 是啊,袁復出生時,袁家的鼎盛時期已是過去,榮華富貴亦成過眼煙雲。但父親袁克桓靠艱苦創業,埋頭苦幹,總算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任幾個大型企業的董事長、總裁。克桓一心想走的是“實業興國”之路,但並未能如願。這對袁復影響很大。 幼年的袁復,與以後成為其妻的王家瑢,曾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在學校,他們兩人郎才女貌,品學兼優,被譽為“金童玉女”。 王家瑢的父親王乃斌,是民國時期靳雲鵬內閣大臣、農商林總長。 兩個門當戶對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一樣的。在天津,我們有幸看到了兩方上個世紀初鑄造的、黃澄澄的青銅墨盒,每個墨盒十公分見方;在盒蓋上,工工正正鐫刻著:
獎品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夏 河北省私立耀華中學校獎給:
勤樸 忠誠 初級中學第一學年男生 第一名學生袁復
獎品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夏 河北省私立耀華中學校獎給:
勤樸 忠誠 初級中學第一學年女生 第二名學生王家瑢
傳奇經歷
清朝末年,在宮廷里很有權勢的“小德張”,見袁復聰明可愛,執意收了袁復做他的乾兒子.成年後的袁復和王家瑢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時,京、津一帶,轟動一時,連國務總理鞏憲洲都出席了他們的婚姻慶典。
青年時的袁復,就讀於燕京大學化學系;1944年畢業於天津工商學院;後赴美,在紐約大學經濟系學習企業管理。1949年,新中國建立,他拒絕了眾親友的挽留,決意回到祖國,一直在天津市實驗中學教英語。其間,他的母親陳徵在美國屢屢召他赴美;他的妹妹們也在美國為他置辦好了房產、家具,讓他到美國就業。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外語系,天津財經學院,天津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高薪聘他任教,都被他一一謝絕。 袁復很執著。他認為鄧小平的話非常正確。那就是,要建設強大的中國,必須發展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要進步,教育是基礎,中國小教育又是基礎的基礎。他的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在中學這個基礎教育的天地里,施展才華,為了國家的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 袁復,這個讓人們敬慕的園丁,就這樣在天津實驗中學,辛勤耕耘,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持了袁復?他一生追求的是什麼?究竟應該怎樣認識這樣一個愛國老知識分子所走過的人生之路?
袁復的兒子袁弘哲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有一年,留學美國的袁復,從紐約乘火車到普林斯頓看望袁家騮、吳健雄夫婦。車廂里有個美國老太太,吃力地拎著一個大皮箱,因為皮箱太重,怎么也舉不到行李架上。袁復過去接過箱子,幫她放好。老太太再三向袁復表示感謝。然後問袁復: “你是日本人嗎?”袁復搖搖頭。 “你是菲律賓人吧?” 袁復說:“不是。”老太太用驚疑的眼光看著袁復。袁復心裡很不是滋味,便鄭重告訴她: “我是中國人。是中國學生。” 老太太聽後竟驚訝地張著口,仿佛在說:“沒想到中國人也穿得這樣整潔、體面,也如此有教養、懂禮貌。” 老太太那輕篾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袁復的民族自尊心。他真想大哭一場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妻子王家瑢(農商總長王乃斌之女)從國內來信告訴他,共產黨、解放軍為老百姓辦事,紀律嚴明,幹部作風艱苦樸素,對民族資本家講團結,支持、鼓勵父親袁克桓發展生產。 讀完信,袁復就決定,回到自己的祖國去,施展自己所學之才,為國家盡力,為人民服務。他說:“我是炎黃子孫,為什麼要留在美國?人不能忘了根,我的根在中國”。“人活著,不能只講物質生活;還有比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東西啊!那種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是可悲的。這叫‘人各有志’吧!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我的志向不大,但有一條我堅信,做人,要有骨氣,不能不要祖國,要熱愛自己的祖國。這是起碼的做人之本吧!”
袁復的肺腑之言,從他回國後數十年的實踐中,得到了印證。 依袁復的學歷、能力,到大學任教,綽綽有餘。可他歸國後,一直紮根在最基層的天津實驗中學,為中學生教授英語。 1978年,學校領導考慮到他年事已高,為了照顧他,只給他分一個高三班的課。可袁復堅決不同意,堅持要教兩個教學班。 學生和家長對袁復的敬仰之情,更是令人感動。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每逢颳風下雨、天氣不好的日子,總有學生或家長前來接送、攙扶袁復上班、下班。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袁復老師的尊敬和熱愛。
經歷了十年浩劫,袁復也從不對自己選擇回國感到後悔。他說:“文革中那些人,不是共產黨。” 落實政策時,政府把文革中從他家抄走的文物、圖書退還給袁復。其中有阿拉伯國家送給袁世凱的寶刀、佩劍、鑲純金線的制服一套、洹上村畫稿一冊、文函稿一冊、養壽園奏議二十三冊等等。袁復衷心感謝黨和政府。但他隨後便把這批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了國家。當時,有人問他:“這批文物價值是多少,你知道嗎?那可是無價之寶!你真是太傻了。”袁復回答說:“這些文物,本應屬於人民。獻給政府,是物歸原主。這些文物、歷史資料,既有研究價值,又可以教育後代,對國家比對我個人更有價值。這也叫‘傻’嗎?” 袁復的這一義舉,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讚揚。天津市文化局、歷史博物館頒發了獎狀。
袁復的愛國熱忱何止於此? 早在1953年,天津市的中國小教育發展很快,可在人口稠密的市區,已經沒有土地建新學校了。袁復、王家瑢夫婦和父親克桓一起商議,決定把市區內的私家宅地九畝,無償獻給了國家。九畝土地,在山區、農村,也許值不了多少錢,但在寸土寸金的天津,可是價值連城啊!這片土地,就是如今的天津市第十二中學所在地。 1958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他們又把北京香山祖上栽種的200棵馬尾松獻給了國家,後移植在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附近。當時,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按每棵樹50元的價格,要付款給他們,但袁復、王家瑢夫婦分文不收。
1983年,天津實驗中學召開頒發“園丁榮譽紀念章”大會。全校60多位20年以上教齡的老教師登上了主席台。那天,袁復一改過去不修邊幅的習慣,特意換了一身新衣服,昂首挺胸,充滿自豪地參加了大會。當給他佩戴那枚閃閃發光的紀念章那一瞬間,他那布滿皺紋的眼角里,閃著晶瑩的淚花。 是啊,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知識分子,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從新舊社會制度的對比中,深刻體會到,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的富強;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的一切。他說:“一個真心熱愛祖國的人,必然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
袁復用自己的詩作,來表達了他愛國、愛黨、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
老夫素好人之患,馮婦重為值歲終;
杏壇再據疑是夢,桃水情深感五衷。
拈花微笑心似海,聞雞起舞氣如虹;
老大精神非不惜,早成四化獻餘生。
2002年11月11日,袁復,這位愛國、敬業的老知識分子,終於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旅,與世長辭,終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