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三中1931年7月由美國教會出資興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校址最初為衡陽市城北區(現石鼓區)楊家坪前身為“廣德中學”,是一所具有70多年歷史的市屬完全中學。2007年衡陽市三中被定為高考考點。學校共培養高中合格畢業生4980名,國中合格畢業生17345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陽第三中學
- 創辦時間:1931年7月
- 所屬地區:衡陽市城北區(現石鼓區)楊家坪
- 前身:衡陽市廣德中學
Ⅰ、校貌
二、在共和國前進的凱歌聲中走過昔日輝煌——為圖發展,兩度動遷
新中國成立不久,經省教育廳批覆衡陽私立廣德中學於1952年11月更名為衡陽市第三中學。1954年因經濟建設需要,衡陽電廠擴建需占用部分校舍,而地處江東晏家坪的省商業職業學校要遷往南昌,經市政府決定,市三中於1954年春搬遷到江東晏家坪。此時學校已初具規模,蓄勢待發,當時共有16個班,並向縣區招生。
三、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迎接機遇與挑戰——兩度整合,再度發展
1983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政府對全市進行了數次布局調整,市三中在布局中再次得到整合和發展。
1983年市政府決定將原十八中合併入市三中,2006年2月決定將原冶金中學國中部合併入市三中,至此,市三中從1960年搬遷新址時的16個國中教學班發展成擁有43個教學班,2763名學生的完全中學。學校校園的占地面積由26400m2擴大到現有的37000m2,建築群體(含教學、辦公、實驗樓及學生宿舍、食堂)總計17136m2,運動場地6520m2,固定資產為1281萬元。
2003年及2005年學校先後評為市優秀學校、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共有16人先後評為省市級勞模、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教師。
Ⅱ、校魂
1948年下期,地下黨員鄭健安從東北來衡,時任廣德教導主任,以傳教做掩護,在廣大師生中講述解放區見聞,宣傳革命道理,鼓動迎接解放。學生李在芹、錢炎龍積極北上迎解放,1949年隨南下工作團回衡,復以流亡學生身份赴桂林進行地下工作。在校學生陳廣、康惠林、劉禎祥在鄭的教育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2年畢業於廣德的胡鴻興、成君賢、顧漢鳳等同學一併考入軍事幹部學校,獻身於國防事業,其中胡鴻興現任職於國防科技大學享受正軍級文職待遇。
二、以強化師資、強調素質為手段——海納百川,百花齊放
歷任校長都把強化師資作為重點,特別是文革結束,百廢待興,他們以海納百川的氣魄,用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諧的工作環境,從全國各地引入眾多優秀人才,如北大劉健宏、武漢大學劉學圃、華東師大陸善彩、湘潭大學余天祥、湖南大學廖家祥……。這批骨幹教師為當時市三中提高教學質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歷年來共有七人調入高校任教,六人考入研究生深造,兩人參加援藏支教工作,五人因地下黨員身份而離休。目前市三中共有教職員工173人,其中專任教師131人,占總人數75%,高級教師45人,占教師總人數34%,其中本科學歷72人,占全校教職工人數42%。
三、以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為目的——特色鮮明,成績斐然。市三中歷任校長中從譚月笙到王晨牧,從伍季雄到廖炳輝均是知識淵博、業務精湛、思維敏捷、年富力強的教育專家,因此他們一貫要求課堂教學必須生動活潑,知識傳授一定要觸類旁通。同時幾度創辦了各種特色班(文藝班、體育班),為全市創建特色教育提供了經驗。自2000年以來連續舉行了全校“藝術節”六屆,形式多樣,內容活潑,參與人數多,深受師生歡迎,並湧現出被衡陽市評為“陽光女孩”的李茂雁等文娛骨幹。
1958----1962年學校興辦的酒廠和養豬場聞名全市,因而困難時期,三中師生的生活明顯好於其他學校而被世人慕之。
1971年三中在酃湖鄉興辦農場一所,占地面積達132.6畝,經師生努力,闢為耕地54畝,苗圃50畝,教室、宿舍1800 m2,學生邊勞動邊學習,收益菲淺。
Ⅲ、校譽
一、用勤奮打開智慧之門——高考中第,力拔頭籌。
二、用汗水澆灌明星之花——民眾參與,訓練有素。
三、用刻苦鋪就成才之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
作為以“普九”為主要任務的初級中學在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人才的同時,市三中特別著重向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一貫強調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從而在各條戰線上都湧現了各具特色的優秀人物。如1975年畢業的周湖北同學通過自身艱苦創業成為廣東優秀民營企業家,1977年畢業的萬靈輝(女)在中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三等功,1995年畢業的歐勇軍被遼寧省評為“十大傑出青年”,1984年畢業的劉宏偉被評為全市“十大優秀民警”。
斗轉星移,歲月如逝,市三中即將迎來其80歲的生日,隨著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市學校的合理布局,學校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在重塑輝煌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