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衡陽市第三中學原稱衡陽私立廣德中學,1952年11月更名為衡陽市第三中學,1954年因經濟建設需要,衡陽電廠擴建需占用部分校舍,而地處江東晏家坪的省商業職業學校要遷往
南昌,經市政府決定,市三中於1954年春搬遷到江東晏家坪。此時學校已初具規模,蓄勢待發,當時共有16個班,並向縣區招生。
歷史
抗日戰爭爆發後,因日機轟炸,學校被迫輾轉湘南。1938年遷至衡南車江,1939年遷桂陽,1942年遷郴州市,1944年粵漢淪陷,被迫退至臨武。1945年抗戰勝利,復返郴州市,師生們就在山谷之中,叢林深處,架起帳篷,支起鍋灶,傳授文化知識,追求科學真理,直至1946年才返回衡陽市原址——
楊家坪。1947年美國教會籌募銀洋萬餘元,修建了教學樓一座二層,共教室八間和一幢臨時學生宿舍,當時僅為國中六個班的建制。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市政府1958年決定在衡陽市茅坪(現東風路)籌建新三中,經過兩年籌備和基建,一座嶄新的學校拔地而起,1960年市三中隨之遷入新址。背靠湘江,前臨國道,校內花圃儼然,綠映紅牆,正因交通方便,地域優越,校舍規範,市三中迅速成為全市一流的初級中學。
辦學規模
1983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政府對全市進行了數次布局調整,市三中在布局中再次得到整合和發展。
1983年市政府決定將原十八中合併入市三中,2006年2月決定將原冶金中學國中部合併入市三中,至此,市三中從1960年搬遷新址時的16個國中教學班發展成擁有43個教學班,2763名學生的完全中學。學校校園的占地面積由26400m2擴大到現有的37000m2,建築群體(含教學、辦公、實驗樓及學生宿舍、食堂)總計17136m2,運動場地6520m2,固定資產為1281萬元。
2003年及2005年學校先後評為市優秀學校、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共有16人先後評為省市級勞模、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教師。
自2000年以來,市三中教師在國家級和省級的教研教改課題項目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共有24人次獲得19項三等獎以上的獎勵,其中周彥、劉紅雲、劉素芬分別在全國中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競賽指導和全國英語教師技能大賽國中組獲得一等獎和優勝獎。
歷屆英才
1948年下期,地下黨員鄭健安從東北來衡,時任廣德教導主任,以傳教做掩護,在廣大師生中講述解放區見聞,宣傳革命道理,鼓動迎接解放。學生李在芹、錢炎龍積極北上迎解放,1949年隨南下工作團回衡,復以流亡學生身份赴桂林進行地下工作。在校學生陳廣、康惠林、劉禎祥在鄭的教育下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2年畢業於廣德的胡鴻興、成君賢、顧漢鳳等同學一併考入軍事幹部學校,獻身於國防事業,其中胡鴻興現任職於國防科技大學享受正軍級文職待遇。
1958年畢業於三中的李湘沅同學,後考取武漢大學,畢業後先後擔任衡陽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南華大學黨委書記職務。
師資力量
歷任校長都把強化師資作為重點,特別是文革結束,百廢待興,他們以海納百川的氣魄,用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諧的工作環境,從全國各地引入眾多優秀人才,如北大劉健宏、武漢大學劉學圃、華東師大陸善彩、湘潭大學余天祥、湖南大學廖家祥等。這批骨幹教師為當時衡陽市三中提高教學質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歷年來共有七人調入高校任教,六人考入研究生深造,兩人參加援藏支教工作,五人因地下黨員身份而離休。目前市三中共有教職員工173人,其中專任教師131人,占總人數75%,高級教師45人,占教師總人數34%,其中本科學歷72人,占全校教職工人數42%。
其次,廣泛開展課外活動,強調素質教育,也成為該校另一特色:琴棋書畫,蔚然成風,校園文化春意盎然。從廣德中學的“鐵流社”到三中“沁園文學社”,聚集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從廣德中學文藝隊的“鄉里妹子進城來”的秧歌劇喜迎解放到文革前夕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不忘階級苦”,在市禮堂公演,文藝活動一脈相承。
發展前景
市三中歷任校長中從譚月笙到王晨牧,從伍季雄到廖炳輝均是知識淵博、業務精湛、思維敏捷、年富力強的教育專家,因此他們一貫要求課堂教學必須生動活潑,知識傳授一定要觸類旁通。同時幾度創辦了各種特色班(文藝班、體育班),為全市創建特色教育提供了經驗。自2000年以來連續舉行了全校“藝術節”六屆,形式多樣,內容活潑,參與人數多,深受師生歡迎,並湧現出被衡陽市評為“陽光女孩”的李茂雁等文娛骨幹。
1958----1962年學校興辦的酒廠和養豬場聞名全市,因而困難時期,三中師生的生活明顯好於其他學校而被世人慕之。
1971年三中在酃湖鄉興辦農場一所,占地面積達132.6畝,經師生努力,闢為耕地54畝,苗圃50畝,教室、宿舍1800 m2,學生邊勞動邊學習,收益菲淺。
從廣德到市三中,學校共培養高中合格畢業生4980名,國中合格畢業生17345名。
所授榮譽
1971年市三中開始招收四年制初高中連讀。至1977年恢復高考,市三中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得到驗證,趙平波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雁城第一人。1978-1980年共有25人先後被清華、北大、浙大、天津大學等重點大學錄取,其中8人去海外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直至2002年匡肖樂以中考920分列全市第一名後在市八中畢業考入復旦大學。
體育運動曾是市三中最具特色的一項活動,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業餘訓練持之以恆,1973-1975年連續四次以絕對優勢獲得全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總分第一名。在1974年湖南省第三屆全運會上楊少權、游玉佩雙雙獲得100米短跑冠軍,創造了一個省全運會男女百米飛人同來自一所學校的奇蹟。另外在男女籃球、男子足球、桌球等項目中先後獲得15項全市冠軍,王濟賢、塗玲麗、屈和平等人被省、部隊體工隊吸納為專業運動員。
作為以“普九”為主要任務的初級中學在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人才的同時,市三中特別著重向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一貫強調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從而在各條戰線上都湧現了各具特色的優秀人物。如1975年畢業的周湖北同學通過自身艱苦創業成為廣東優秀民營企業家,1977年畢業的萬靈輝(女)在中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三等功,1995年畢業的歐勇軍被遼寧省評為“十大傑出青年”,1984年畢業的劉宏偉被評為全市“十大優秀民警”。
斗轉星移,歲月如逝,市三中即將迎來其80歲的生日,隨著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市學校的合理布局,學校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在重塑輝煌中前進!
成就
三中確立了“東有三中,西有實驗”的發展目標,秉承“校園有美貌、教師有美名、學生有美德、教學有美譽”的建設理念,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師生同心,臥薪嘗膽,近年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國中畢業會考合格率穩居市直中學前列,2005年、2006年中考800分以上人數居市城區第三,人平分居全市第五,珠暉區第一。學校非常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匡肖樂同學以史無前例的920分(總分930分)勇奪“中考狀元”,被評為衡陽市“十佳少年”;2001年肖樂、曾敏分別獲得數學、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2005年胡志敏等5位同學獲英語聽讀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2004年以來高考本科上線率逐年遞增,2007年起,教育局批准10%的國中畢業生可以免試直升該校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