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蛋白缺乏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攝入不足、質量不良引起;另一類是為疾病所誘發。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血蛋白缺乏症
- 主要病因:攝入不足,疾病誘發
病因,診斷,治療,
病因
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攝入不足、質量不良引起;另一類是為疾病所誘發。 1.攝入不足或質量不良戰爭、饑荒或其他原因(如神經性厭食、精神失常等)造成食物供應不足,或飲食結構不合理(如某些偏食者,長期不接受動物蛋白類食物),又如嬰兒由於母乳不足或長期單純餵養母乳不添加其他代乳品等造成的膳食結構不平衡,即飲食質量不良。 2.疾病誘發 (1)胃腸道疾病:某些胃腸道疾病引起蛋白質不能自腸道很好吸收。部分病人蛋白質自腸壁滲出增加,加重了蛋白質的丟失,如所謂“腸道蛋白質喪失症候群”者,血漿中白蛋白大量自腸壁滲出,造成低蛋白血症,嚴重時可導致休克。 (2)肝硬變:由於肝硬化時門靜脈高壓,消化道靜脈曲線、淤血,影響消化及吸收導致蛋白缺乏;肝硬化時肝功能明顯低下,白蛋白合成減少,發生低蛋白血症。 (3)其他臟器的嚴重疾病:嚴重心臟病、腎炎、神經及腦部病變、肺結核或肺功能不全等,常伴有食欲不振或噁心、嘔吐而影響攝入,或蛋白丟失過多。 此外缺氧、循環不良、神經營養障礙以及毒物影響等均可促進組織的分解代謝,導致營養狀況惡化。
診斷
1.疲乏無力,勞動甚至活動時極易疲勞,精神淡漠,反應緩慢,記憶力下降。
2.消瘦,皮膚松弛,缺乏彈性,重者呈惡病質狀態。
3.浮腫,輕者僅限於下肢、面部,重者可發展至全身,並伴有胸水、腹水及陰囊積水。
4. 血漿蛋白下降,總量為50g/L以下。
5.除外肝、腎等疾患。
治療
1.輕症病例無腸道功能紊亂者應給予較高的蛋白及高熱量、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並以分次多餐為宜。每日蛋白質60~80g,其中包括一部分動物蛋白。成人熱量一般在10.5MI(2500kcal)左右。如消耗增多,蛋白質及熱量供給應更增加。
2.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體質虛弱、腸道消化功能不良者,不主張給予大量飲食,因大量飲食非但不能消化吸收,反而誘致腸脹氣及腹瀉等症狀。開始治療時可試用流質或易消化的食物,包括水解蛋白、葡萄糖,分多次小量給予,或用鼻飼管緩緩滴入。最初數日給總熱量每日4.2~6.3MJ (1000~1500kcal)左右,蛋白質1g/kg,如果患者耐受,總熱量可逐漸加至8.4~12.6MJ (2000~3000kcal),蛋白質1.5~2.0g/kg(老年人、婦女酌減),此時仍注意避免過多飲食。當病情好轉後患者可適當從事活動及工作,以利於肌肉恢復及避免脂肪過多堆積。
嬰兒時期應以牛乳或乳粉加蔗糖和植物油力最好的食品基礎,供給充足的能量和優質蛋白質,年齡稍大,可根據患兒食慾。消化功能好壞和病情嚴重程度,酌情添加固體食物以提高熱量供給,如米糊、爛面或軟飯。如胃腸能耐受,早期可給予每日每公斤體重0.80MJ(190kcal),逐漸加至0.84MJ (200kcal)。不能耐受乳糖者可用豆漿或豆粉代替乳製品。
在治療最初數周,可由於浮腫消退體重增加不明顯,或反而減輕,但精神好轉、體力增強。以後病情繼續好轉,體重逐漸增加、約半年以後蛋白質尚可達到平衡。
治療期間還應給予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或維生素B族等藥物,以及其它輔助治療,如苯丙酸諾龍25mg,肌注,每周2次,同時注意選擇高蛋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