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發源,建寺,八卦池,臥龍岡,興衰,歷史沿革,“伐神像”,後續重建,文字記述,《蘆崗擁翠》,《四景辭》,
簡介
這一漢代佛寺占地約1.5萬平方米,既是新石器時代中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遺址(文化層厚達六米,出土有鼎、瓮等陶器及斧、鏃等石器、骨器);又是周公旦東征伐蔡的古戰場和蔡侯叔度被擒後的軟禁地。從蟾虎寺向遠處眺望,四周多溝壑,寺明顯高出地表,可遠觀古縣城。
發源
建寺
據上蔡縣誌記載:蟾虎寺始建於東漢時期,有當時得道天竺高僧智淵大師及眾弟子云游到此,觀此地靈秀異常,又因蟾游於壑、虎伏於隅,起名“蟾虎寺”。東漢永初年間(公元107—113年)傳得道天竺高僧智淵大師率弟子云游四海。一日,路過古蔡境,忽見城西北上空紫氣升騰,隱約成蓮花狀,忙與眾僧到崗頂察看。只見不遠處有一中間低洼、狀似蓮花的地方,氤氳紫氣籠罩,四面崗嶺環抱。走到近處一看,見一百餘畝的高台,高台四周深數丈、寬數十丈的澗溪與崗嶺相隔,儼然似一朵蓮花出盆,盆中陷約現出一碧眼金蟾和一猛虎的幻身法象。通曉天機的智淵大師甚為驚喜,當即合掌禮拜,選定在此建寺修行,並定寺名蟾虎寺。
關於蟾虎寺的傳說還有一個版本,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實為東漢),蟾虎寺一帶“岡高林密,泉水清美,有澗溝數十餘道,縱橫曲折,深可數尋(現有澗溝王村)”,常有野獸出沒傷人,尤以一對大蟾、老虎為甚,它們結伴而出,害人無數,一時間從此經過的進京官道無人敢走。某天,有位雲遊僧人從此經過,不顧眾人好意阻攔一意孤行,百姓怕他受到傷害拿著鐵杴、木棍尾隨其後。但當蟾虎再次出來時,老百姓看到了令人稱奇的一幕:只見蟾虎跪在路邊不停地向異人叩頭作揖,那僧人說:“我明白了,你們去吧。”從此以後蟾虎不知所蹤,鄉里太平。接著,一所占地百畝的寺院拔地而起,在此可以“觀古柏蔭郁,聽澗水轟嘩,迎爽風襲面,聞花香浸脾。”好一個風景秀麗、靈氣翁郁、機緣萌動、蓮香四溢的佛事靈地!這位雲遊四方的高僧就是佛教初從西方傳入我國時(東漢末年)的攜象門徒,名叫智淵。該寺自此名聲遠播,香火鼎盛時有僧人數百名,晨鐘暮鼓,虔誠誦經,棄惡揚善,教化眾生。
蟾虎寺不愧為“風水寶地”,茂密的松柏參天聳立,陡峭的澗溪鬼斧神工,珍禽異獸出沒,芳草奇花溢香。據說,寺四面的九條溝是佛祖如來派來的九條護寺的青龍。每當洪水泛濫時九條龍就把滔滔的水吸走。所以數千年來,這個看上去低洼的寺院從沒被淹過。大旱之年,寺院仍是綠水環抱,林木蔥鬱,花草爭艷,另具洞天。
蟾虎寺最吸引人的還有一個奇特而神秘的自然現象:從四周遠望,蟾虎寺恰在一片崗嶺中的低洼地;到得寺院,蟾虎寺卻雄居於巍峨峻拔的制高點,和怪坡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說視覺差)。
八卦池
如今明清殘碑散落寺內,在一個殘破的清代石碑上,刻有“周公東征,屯兵蘆嶺,日久方克”的字句,記載的是3000年前的一場慘烈平叛戰爭。周公旦(還是個孩子的周成王叔叔)的軍隊攻占了蟾虎寺一帶地區,從蟾虎寺向東,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隨即失陷……最後以周公旦獲勝而告終。一起參與策劃討伐周公旦的管國(今鄭州)國君管叔鮮和朝歌(今河南淇縣)國君武庚(紂王的兒子)被殺,霍國(山西霍州)的霍叔處被廢為庶人,蔡叔度被捉,軟禁在蟾虎寺附近,封國也被取消了……戰爭是殘酷的,歷史是無情的(歷史總是成功者寫就的),蔡叔度等人認為周公旦是想篡權,他們向全國發布公告,號召諸侯國和朝中大臣一起討伐周公旦,卻反過來落得身敗名裂的悲涼結局,最後客死禁所,讓人不勝唏噓...我不禁同情起這位開國之君來。
臥龍岡
臥龍岡曾是伏羲畫卦得靈感的地方。岡上出了兩個宰相,一個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住在岡脊背上的李斯樓村;另一個是西漢時的宰相,叫翟方進,在龍頭附近的華陂村。龍脊背上承載著一個古國——蔡國。有蟾虎寺、鐵佛寺、石佛寺等佛教勝地,白雲觀、城隍廟等道家勝地和孔子問津處、程門高足弟子謝良佐的上蔡書院、孔門弟子漆雕四賢的祠堂等。李斯墓、蔡叔度墓、明順陽王墓、蔡王墓等屹立其上。有一岡山的民間傳說和傳奇故事。
今蟾虎寺東面即是蔡叔度墓,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東征,屯兵蘆嶺,日久方克”的字句。講述周公討伐蔡國之事。蘆嶺即今天的蘆崗,位於縣西,又名西岡、蘆山崗, 老百姓稱四十五里臥龍岡。其北起百尺的前王村,南終汝南的金鋪鎮,長22.5公里,寬約5公里,平地突起,蜿蜒如龍,故又名臥龍崗。崗上溝壑縱橫,林木蒼翠,登之可望郎陵(樂山)、嵖岈諸峰。東有“其形如山”,周長10公里的蔡國故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上蔡縣誌》載: “蘆岡。一名西岡,一名蘆山岡。在縣西,北起長村,南 抵汝南之金鄉鋪,亘五十里,廣十里。陵阜聳翠,涉之可 望朗陵、嵖岈諸峰;中有蟾虎寺,松柏蔥鬱,泉水清美,夾 岡大澗,數十餘道,縱橫曲折,深可數尋,大雨驟至,岡 水下注,澗壑竟流聲如雷奔,雨霽則涸。獨古城西南,山神廟之右,澗底一泉,營澈澄泓,水南瀉復逆而西,經逆水橋南折,入蔡埠河。”
興衰
歷史沿革
東漢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建光是漢安帝劉祜的第四個年號),南陽人鄧騭到上蔡做官,見蟾虎寺地靈佛傑,廣發善緣,撥巨款擴建。每天早早處理畢公事,就到寺內請智淵大師為其講經說法。鄧騭因之仕途大進,於建光元年封萬戶侯。唐時,武則天推崇佛教,蟾虎寺擴建的巍峨輝煌。到了宋代,由於戰爭頻發,蟾虎寺殿宇大半毀於兵火。直到明朝中期,經兩次大規模修建,蟾虎寺又聞名天下。明朝時期,上蔡李八剛、王百萬出資鑄造一尊八尺多高的銅佛像,供奉於大佛殿內。清嘉慶年間再度擴建,自南向北依次建3座大殿,並建東西廂房、講經堂、方丈室等40餘間,常住僧人百餘名,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晨鐘暮鼓響徹蔡地上空,一時成為中原最大名剎之一。2000多年來雖歷經戰火風雷雨雪洗禮多次坍塌多次重建,其大殿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威嚴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伐神像”
1950年代,蟾虎寺殿宇大部分被拆除,只剩兀立一台。
河南當代作家張天福在其散文集裡寫道:”故鄉頭枕著西邊的臥龍岡生長著,和著村東頭石佛寺里鐘聲敲擊的節拍。故鄉的名字來源於村東頭那座叫石佛寺的小寺院。寺院的佛像為石質,因名。寺院建於何時,已無從考究,……竟然,在中原大平原上故鄉的這座幽靜恬淡的小村莊裡,有了這座小寺院。似乎寺院裡的鐘聲和誦經聲自覺不自覺地在撥動著人們的行為,調整著相互關係,穩固著這個並不起眼的小村莊。 ……土改“伐神像”鬧革命時,寺院的神像被打爛填到井裡去了,殘存的幾尊和幾塊石碑一起壘到牆肚子裡去了。僅留下大殿、禪房和那口鐘。寺院廢棄,舊址上建了一所國小,叫“石佛堂國小”,大殿做了校長的辦公室,禪房做了教室,那口鐘做了上下課敲擊的鈴。“ 那巍峨的大殿、張牙奮爪的鎏金獸頭雕刻、漢白玉石佛、一排排碑廊石刻……至今只存在於老人們的記憶里,當初一場破“四舊”的政治風暴把這一切通通化為烏有。
所喜的是改革開放後民族宗教得到應有的尊重,蟾虎寺承國之盛世、民之殷實之機緣風際,又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7年,蟾虎寺遺址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續重建
2009年11月8日在上蔡縣蟾虎寺院隆重舉行了蟾虎寺大雄寶殿建設奠基儀式。蟾虎寺重建工程由社會各界居士、香客共同集資,計畫總投資500萬元,總占地面積35畝(一畝 = 666.6667 m2),規劃先期建設大雄寶殿,後期重建鐘鼓樓、東西廂房、東西配殿、八卦池等設施。這座千年古剎完全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上蔡知名度,成為一個弘法利生、祥和社會的寶地,普度眾生、連線友誼的紐帶,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載體,提升道德,淨化心靈的源頭,文化旅遊觀光之勝地。
文字記述
《蘆崗擁翠》
葭龍屈曲起平隰,鱗甲蒼茫纏古邑。
齒齒嵖岈削絕愣,陰陰莽薈生層級。
寺高鐘響拂城來,村陡壑聲從地入。
蔡國遊人蟾虎多,綠衫儘是空煙濕。
由此,足見當年蟾虎寺勝景,而蘆崗擁翠成為後來的古蔡八景之一。
註:葭,jiā 初生的蘆葦, 又通“笳”。隰 xí,本義:低濕之地。薈,草木繁盛,引申為會集,也指遮掩;隱翳。
《四景辭》
上蔡 ·蟾虎寺《四景辭》碑文
卉柳綠映,花香風送,可人情,桃李芬芳;動人興,梨花弄影。玄鳥聲聲,絮舞長空,花亂擁。醉遊人,公子王孫迷歸路,文仙曠野遇柳升。
西風初動,北雁南行,侃侃的蟋蟀韻清,衰草連天舟自橫。冷露無聲,桂花槐黃,楓葉柿紅。鎖寒空,只恐怕嫦娥心動,為此圍著廣寒宮。
作者摹寫蟾虎寺春夏秋冬四時景致,筆法奇巧,意境瑰麗,值得仔細玩味。這四景是臥龍岡風光的縮影,是佛教境界的物化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