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送潘大臨

《蝶戀花·送潘大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以“酒”為媒體,寫作者對即將赴省參試的潘大臨的囑咐與期望;下片以夢幻、假想之筆,以自己還未赴試人仕的美妙人生構想來激奮潘大臨的功名心。全詞以“青樓”“佳麗”帶有顯示性意義的題材,來囑託、期望潘大臨赴省參試獲得成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送潘大臨
  • 作品別名:蝶戀花·別酒勸君君一醉
  • 出處:《全宋詞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詞牌名:蝶戀花
  • 字數:60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送潘大臨
別酒勸君君一醉,清潤潘郎,又是何郎婿。記取釵頭新利市,莫將分付東鄰子。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餘名字。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潘大臨:字邠老,黃州人,北宋江西派詩人,著有《柯山集》,《宋史翼》卷十九有傳。蘇軾貶居黃州時,二十多歲的潘大臨從蘇軾學詩習書。
⑶釵頭: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結住頭髮的稱“釵子”。釵頭系釵的首端,多指釵。這裡代指美女。新利市:仕慶所賞得的錢。這裡代指升官所得賞錢。
⑷東鄰子:鄰居女子代稱。
⑸回首:回顧,憶起。長安:古都。這裡泛指京都。佳麗:美麗的女子。
⑹青樓:青漆塗飾的豪華精緻的樓房。這裡代指妓院中的女子。
⑺花枝缺處:指妓院。白居易長安道》詩:“花枝缺處青樓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送別的酒勸你一醉方休,清秀而豐潤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記住美女與升官所賞的喜錢,不要交給鄰居家的女子。
憶起京城那個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瀟灑的不一般的人物。為向青樓女子尋覓往日風流韻事,在妓院的牆上還留著名字。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年間,潘大臨將赴省參試。蘇軾借京都試成出仕文人昔日風流韻事作詞,激勵潘大臨的心志與大願。
趙德麟《侯鯖錄》卷一:東坡在徐州,送鄭彥能還都下,問其所游,因作詞云:“五年前,我是風流帥。花枝缺處留名字。”記坐中人語,嘗題於壁。後秦少游薄游名師,見此詞,遂和之。其中有“我曾從事風流府”。公聞而笑之。(按《蘇軾詩集》卷十六有《送鄭廣曹》送鄭僅赴大名府,時為元豐元年。)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東坡送潘邠老赴省詞》:“右《蝶戀花》詞坡在黃時,送潘邠老赴省試作也。今集不載。”
《侯鯖錄》與《能改齋漫錄》所持兩說互異。若按《侯鯖錄》說,蘇軾此詞當作於元豐元年(1078),按《能改齋漫錄》說,此詞則作於貶黃州以後。《孔譜》繫於元豐四年(1081)。潘大臨,大觀間客死蘄春,年未五十。元豐四年年僅二十餘耳。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上片以“酒”為媒體,寫蘇軾對潘大臨的囑咐與期望。“別酒勸君君一醉”,寫餞行。“別酒”,象徵深情厚誼。“勸君”,情誼非同尋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後吐真言:“清潤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選擇人生兩大事進行議論:一是“學而優則仕”。二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文人過考,面臨兩大話題。每每提及,倍覺親切自然。“清潤”二字,飽含著蘇軾對潘大臨青春美的讚賞之情。“記取釵頭新利市,莫將分付東鄰子”,以史實為教訓,蘇軾叮囑潘大臨要記取:仕慶得到的賞錢與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貴的,千萬不要輕易喪失於東鄰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謂語重心長,語短情長。下片,以夢幻、假想之筆,以自己還未赴試人仕的美妙人生構想來激奮潘大臨的功名心。“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以假想之筆,寫了以往應試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憶。“長安”京都,政治中心,處處都有“佳麗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齡仕途男子,出入於繁華的“佳麗地”,常常發出幽悱的詠嘆:“我是風流帥。”一個“風流帥”,一語雙關,說政治上出人頭地,神情上英姿瀟灑。蘇軾預想即將赴京參試的風華正茂的潘大臨,成為“風流帥”人物的一天定會到來。最後兩句,滿懷深情地對潘郎說:“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餘名字。”想當年,自己未親自出入“佳麗地”,而今已不可能尋覓青樓舊事,更不可能在青樓牆上留名,而只能“記取”了。言下之意,潘大臨該有信心去實現試後的“黃金屋”和“顏如玉”的人生兩大美願。
此詞寫送潘大臨赴省過考。以“蝶戀花”這一帶有象徵性意義的詞牌,以“青樓”、“佳麗”這一帶有顯示性意義的題材,來囑託、期望潘大臨赴省參試獲得成功。詞中反映“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識和性愛觀念。這是蘇軾思想上的一種時代局限性。

名家點評

清·宋翔鳳樂府餘論》:按其詞恣褻何保減耆卿。是蘇軾偶作以付餞席。使太雅,則歌者不易習,亦風會使然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蝶戀花·送潘大臨
蘇軾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