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類養殖

以經濟價值較高的蝦類為對象,進行人工飼養生產的行業。養殖方式採用池塘養殖港灣養殖網箱養殖等,也有採用魚、蝦、貝等混養的方法養殖。養殖的品種,在海水蝦類方面主要是對蝦類的東方對蝦和斑節對蝦,在中國南方也有的養殖龍蝦。在淡水蝦類方面,則有羅氏沼蝦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蝦類養殖
  • 方式:人工飼養
  • 過程:育苗和養成
  • 主要地區: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熱帶、亞熱帶
概述,人工育苗,

概述

沿革 200多年前中國河北、廣東等省沿海居民就在岸邊築堤設閘,利用漲潮時的高水位納入魚蝦幼苗混養,至秋末收穫。這種方式完全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產量很低且不穩定。類似的養殖方式也見於東南亞及中美洲。20世紀40年代日本藤永元祚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 對蝦幼苗,為世界對蝦養殖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60年代初,全人工控制的對蝦養殖已能小規模進行,至70年代逐漸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育苗和養殖技術用於生產。淡水大蝦的養殖研究始於林紹文,他在60年代創造了羅氏沼蝦的人工育苗和養殖方法,現已在世界許多國家推廣。中國淡水蝦類幼體培育和生活史的研究,早在20世紀30和40年代已經開始。對海水蝦類的養殖研究始於1953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在完全人工控制條件下培育出了中國對蝦的仔蝦。7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人工育苗,80年代初結束了靠自然苗養殖的局面。
世界蝦類養殖產量中約4/5以上是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產的。除具有養殖傳統的中國、泰國、印度和日本等外,美國、加拿大、宏都拉斯、澳大利亞和法國等20餘個國家都已建立生產性養蝦場和專業研究機構。養殖對象除對蝦外,還有春尾白蝦、北方長額蝦和羅氏沼蝦等20餘種。此外爬行蝦類的幾種龍蝦(Panulirus spp)和螯龍蝦(Homarus spp)等。
養殖方法 主要包括育苗和養成兩個階段。
育苗 對蝦養殖用苗可直接從自然繁殖場(河口或淺海區)捕撈或利用潮水納入,也可人工繁殖培育。 沼蝦及其他蝦類養殖用苗均須人工培育。育苗設施有土池、網箱、水泥池和聚脂水槽等多種,而以水泥池和聚脂水槽為主。面積一般只有幾平方米至幾十平方米,環境條件容易控制,出苗率一般高於大水體。

人工育苗

① 親蝦的培育成熟和產卵。育苗用親蝦可直接捕自海區的懷卵母蝦,或利用養殖對蝦經培育成熟後使之交配產卵。羅氏沼蝦和其他真蝦類的交配產卵在雌蝦成熟蛻皮時進行。對蝦類是產卵前交配,雌體攜帶精莢在產卵時受精;因此受精過程不需雄蝦參加。提高水溫或切除眼柄(破壞雌體分泌卵巢發育抑制激素的腺體)等措施能促進親蝦的性腺發育和成熟並提早產卵。
② 育苗用水的處理和水質監測。為保證卵的化和幼體成活,育苗用水通常須經沉澱、過濾和消毒處理。其過程依次包括沉澱→加氯消毒水體→過濾加溫度預調等等。如發現有害重金屬離子(如鋅、銅、鉛、鎘、汞等)的濃度超過正常海水含量時,要加入適量的EDTA鈉鹽,以降解其毒性。水質鹽測的項目一般包括水溫、鹽度、pH、氨氮含量、有害原生動物量、光線和海水透明程度等。監測標準因不同蝦種而異,如中國對蝦育苗時的適宜鹽度範圍為25~30,pH7.6~8.3,氨氮值不超過0.1ppm等。此外,向池水通氣、換水也是保證水質條件的必要措施。為了預防育苗過程中出現蝦病,通常還要在池水中加入抗生素等藥物。
③ 幼體餌料供應。 餌料的質量和投餌數量直接關係到蝦類幼體的生存和生長發育。幼體的餌料主要是微小型浮游生物,但不同發展階段對餌料的要求有所不同。如中國對蝦無節幼體階段不攝食;狀幼體主要以硅藻及其他單細胞藻類為食,但從第2期狀幼體開始還出現攝食微小型浮遊動物(如輪蟲等)的傾向;糠蝦幼體階段的食性轉變為以浮遊動物為主。故要根據不同發育階段及時調整餌料種類和數量。
養成 主要可有3種方式:①粗養。即魚養殖。利用沿海豐富的天然餌料進行魚蝦混養。一般不投餌或僅投少量補充餌料。養殖池的面積較大,但產量很低。主要見於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厄瓜多等熱帶美洲國家和中國南部沿海。由於這些海域魚蝦幼苗豐富,水溫較高,自然條件優越,全年可進行養殖作業,有的1年收穫 3~4次。中國的粗養蝦池有不少已完全投放人工苗,有的還投以補充餌料。年產量約在100千克/公頃。主要優點是基本不用投餌、管理簡單、成本低。②高密度精養。又稱集約式養殖。採用水泥池或聚脂材料製成的水池。以流水、噴水或增氧機進行增氧,實行自動化水質監控,完全投餵人工配合餌料和高密度投放人工蝦苗,年產量可達10~40噸/公頃。但養殖池面積很小,需很高的技術水平和先進設備。主要見於日本、美國、厄瓜多、墨西哥、南非和東南亞國家等。③半精養。介於上兩種方式之間。一般採用土池,有條件的地方還使用增氧設備,交替投餵人工配合餌料和鮮活餌。放苗量稍低於高密度精養,是主要的養成方式。
養成期的管理主要包括水質監測投餌、換水巡池等。體長1~2厘米的對蝦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50~200%;4厘米的占50%,7厘米的占20%,12厘米以上的僅占5~10%。但實際投餌量根據水溫高低、池內基礎餌料生物多少、特別是人工所投餌料的殘存情況而定。養蝦池水深一般要求達到1.5米以上,每天的換水量至少應占池水總水量的15%。換水時應以先放水後納水,入晚後多換水為原則。巡池是用肉眼辨察蝦情動態最直接可靠的辦法,要注意池水和底質的顏色、臭味變化、殘餌情況、對蝦行為(如是否“浮頭”)以及敵害生物的消長,等等。為防止敵害生物滋生和池底老化,每年收蝦完畢後,要及時排盡池內積水,挖走表層黑土,翻耕和壓實池底,並經一冬的曝曬和冰凍;蝦苗正式入池前用魚藤精、巴豆和茶籽餅等帶水清池。對蝦養殖實行早春納水可以避免競爭生物和害魚入池,延長池內基礎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