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手機遊戲《宿命迴響:弦上的嘆息》及其衍生作品角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蝙蝠
- 外文名:Die Fledermaus
- 配音:朝井彩加(日文) 、夏一可(中文)
- 性別:女
- 登場作品:宿命迴響:弦上的嘆息
蝙蝠,手機遊戲《宿命迴響:弦上的嘆息》及其衍生作品角色。
蝙蝠,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的統稱,是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蝙蝠前肢除第一指外均極細長,指間以及前肢與後肢之間有薄而無毛的翼膜,通常後肢之間也有翼膜;蝙蝠分兩類,大蝙蝠和小蝙蝠。14翼手目動物這個名字,是由於此類動物的前肢或...
普通蝙蝠(學名:Vespertilio murinus Linnaeus),別名雙色蝙蝠、蝙蝠、霜蝠。普通蝙蝠體型中小,體背面毛基近黑色,體側與胸腹部色較淺,頭骨較短。普通蝙蝠常常和其它種類的蝙蝠混居在一起,白天休息,晨昏陸陸續續地從棲居處外出捕食,食物例如蚊子、石蛾和飛蛾等。普通蝙蝠的繁殖力不高,一般夏季6月產子,每...
蝙蝠,一動物,有“活雷達”與“敢死隊”之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曾訓練過一支蝙蝠“敢死隊”,計畫用於“轟炸”日本。當時日軍常用汽球攜帶 炸藥飄過太平洋,襲擊騷擾美國。美國人就想用“蝙蝠炸彈”報復一下。他們把微型定時炸彈捆在訓練過的蝙蝠身 上,準備用飛機空投到日本。1。檔案摘抄蝙蝠,哺乳綱,...
中華菊頭蝠表現出兩種顏色,灰棕色和棕紅色。棕紅色相不是永久的並且會變色,變化隨年齡和性別而變化。雌性擁有位於恥骨區的一對無功能的乳頭。功能對乳頭在腋窩區域。隨著蝙蝠的變老,它們的皮毛呈現出略帶薑黃色,尤其是在臉部周圍和股骨間膜。在首次換羽之前,幼蝙蝠是淺灰色的。近種區別 中華菊頭蝠最容易與有...
吸血蝙蝠是蝙蝠科種類所有吸血蝠的統稱,是哺乳動物中特有的吸血種類。頭骨和牙齒已經高度進化,頰齒在數量和大小上趨於減少並變小;臼齒很小;上犬齒大且呈刀狀略帶三角形;臉部中間的鼻部有一片頂端呈“U”字形溝的肉墊;三角形的尖耳朵;沒有外露的尾巴;拇指極長而強;後肢強大有力;在前後肢和指尖之間又寬大...
大足鼠耳蝠是繼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索諾拉鼠耳蝠之後被發現的又一種食魚蝙蝠,並且是首次在中國發現的食魚蝙蝠。它們數量稀少,相關部門應加以保護。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具有食魚蝙蝠的形態特徵,但食魚習性待考。以北京房山種群為對象,夜間在洞口懸掛霧網,捕獲取食返洞大足鼠耳蝠共18隻,胃檢...
灰蓬毛蝠(學名:Lasiurus cinereus):是一種生活在美州的毛蝙蝠。平均體長13.5厘米,尾長 5.8厘米,體重20-35克。耳朵短而寬圓,具有三角形耳屏。身體皮毛長,濃密,基本是灰棕色,有少量白色。喉嚨處有鮮明的黃色斑塊,爪腕和肩膀有白色斑塊。飛行迅速有力。有時自高而下盤旋,或在樹葉間搜尋昆蟲。該物種...
大耳蝠(學名: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別名鬼蝠、褐大耳蝠、普通大耳蝠。大耳蝠體型較小,前臂長37~42mm,耳極大,寬且長,耳長可達30~34mm,背面淺灰褐色,毛基黑褐色。大耳蝠單獨棲居,不與其他蝙蝠混居,棲息在原始森林或一些遺棄的建築中。6月產崽,每年一胎,每胎1~2隻。大耳蝠分布範圍較廣...
須鼠耳蝠(學名:Myotis mystacinus Kuhl),別名鼠耳蝠、小蝙蝠、多須鼠耳蝠。須鼠耳蝠體型較小,前臂長33~39 mm。鼻吻部正常。耳較長,體背面毛為黑棕褐色。須鼠耳蝠不與其他種蝙蝠混雜,蝠雌雄同居,但繁殖期除外。交配期一般在秋天,但受精推遲到第二年的春天。繁殖期為每年的3~4月,每胎2仔。須...
伏翼(學名: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為蝙蝠科伏翼屬的動物。廣泛分布於歐洲,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各地,包括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陝西、雲南、四川、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法國。[2]伏翼很小,體長約3.5-4.5厘米,翅膀19-25厘米寬。體毛維不同深度的棕色。一般生活在樹林或田野,但也可以生...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是翼手目最大的一科,多達350種左右,幾乎遍及翼手目的全部範圍。蝙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較大,有小到大的耳屏,無鼻葉但有些種類有褶皺,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蝙蝠科絕大多數種類為食蟲性,也有一兩種為食魚性。簡介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於齧齒目的...
印第安納蝙蝠(Myotis sodalis)蝙蝠是900種左右會飛的哺乳動物中的一種。不過,這900多種會飛的哺乳動物中,只有蝙蝠真正稱得上會飛。大多數種類的蝙蝠都有精確的回聲定位系統。印第安納蝙蝠是體形中等的鼠耳蝠,每年10月份的前10天是它們的繁殖殖。雄雌蝙蝠在這段時期的晚上進行交配。到了次年3月底,大部分蝙蝠將...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吃什麼的蝙蝠種類都有: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隻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
東亞家蝠(學名:Pipistrellus abramus),又叫日本伏翼,隸屬於小蝙蝠亞目蝙蝠科伏翼屬,是一種於東亞地區常見的小型蝙蝠。一隻成年東亞家蝠的個體身長可以有4.8厘米,尾部則可以長4厘米,翼也可伸至3.6厘米。它們最喜愛住於舊式建築物上面的天花板及屋檐之內。它們主要捕食蚊及飛蛾等細昆蟲為主。它們廣泛分布於...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間覓食。內容簡介 全球華文地區網路文學天王級作家──痞子蔡 1998年...
有1屬6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為無鼻葉的中小型的蝙蝠。鼠尾蝠科成員最顯著的特徵是有非常長的尾巴,是所有蝙蝠中尾巴最長的,幾乎和身體等長。鼠尾蝠科成員常成群居住在建築物上,在埃及,蝙蝠群大概從金字塔建成之時起就已經將金字塔作為家園了。鼠尾蝠完全為食蟲性,比較適應乾旱和半乾旱的環境。
在泰國,捕殺狐蝠是一種合法行為;在印度尼西亞,這種蝙蝠更是不受保護。愛波斯坦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與其它遷移動物一樣,狐蝠也需要遷移區制定相關管理計畫對其進行全面保護。”相關內容 中國最大的狐蝠標本 1973年10月,原陝西省生物資源考察隊接到西安市西郊民眾稱:近日來,常有兩隻巨大的怪獸在傍晚飛臨,非...
褐山蝠(學名:Nyctalus noctula),又名夜蝠、山蝠,是一種蝙蝠科山蝠屬的中型蝙蝠。它們喜愛居住於舊建築物的屋檐上,一群由1至50隻不等,飛行速度極快。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簡述 翼手目,蝙蝠科。又稱山蝠、絨山蝠。分布於山東、陝西以南地區。體長6.8~7....
扁顱蝠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是我國最小的蝙蝠之一。因其棲息於竹子中的特殊習性而備受人們關注。研究顯示,扁顱蝠選擇有蟲蝕的粉單竹(Lingnania chungin)竹林棲息(洞口平均為43.79 mm×11.94 mm)。1997年8月在四川南充市金城山(N30°40',E106°18')發現的扁顱蝠,為其地理上最北分布。物...
錘頭果蝠(學名:Hypsignathus monstrosus),是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錘頭果蝠屬下的單屬種。它廣泛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區。這種體形比較大的蝙蝠生活在河流邊緣的森林、紅樹林、沼澤或低於1800米的棕櫚林中。與錘頭果蝠屬(錘頭果蝠)同科的動物尚有偏齒果蝠屬、無尾果蝠屬(無尾果蝠)、多尖齒果蝠屬(懷氏多尖齒果蝠)...
印度狐蝠(學名:Pteropus giganteus):體長為20-25厘米,沒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體重約為300-400克。頭和顏面部狹長,吻尖而突出,耳長且直立,結構簡單,沒有耳屏,眼大而圓,牙齒尖銳,整個面部看起來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頸部較長,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別延長;達60-70...
果蝠(拉丁學名:Rousettus leschenaulti)是狐蝠科果蝠屬下的動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中國的種類不多,僅限於華南各省,現被疑為伊波拉病毒宿主。果蝠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又名飛狐。其體型較大,第 1、2 指均有爪。眼大,尾較短,不為皮膜所包被。在黎明和黃昏出外覓食,果實和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