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蝙蝠

普通蝙蝠

普通蝙蝠(學名:Vespertilio murinus Linnaeus),別名雙色蝙蝠、蝙蝠、霜蝠。普通蝙蝠體型中小,體背面毛基近黑色,體側與胸腹部色較淺,頭骨較短。

普通蝙蝠常常和其它種類的蝙蝠混居在一起,白天休息,晨昏陸陸續續地從棲居處外出捕食,食物例如蚊子、石蛾和飛蛾等。普通蝙蝠的繁殖力不高,一般夏季6月產子,每胎2崽,偶產1崽。普通蝙蝠的棲居環境是多樣的,包括樹洞、岩縫、頂樓、屋檐下、古建築物等地。

普通蝙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知識,

形態特徵

普通蝙蝠體型中小,鼻吻部較正常,鼻孔後兩側各有一壟起的圓形皮膚丘,上唇較向前中央突,而使上唇中央稍長。耳較短,較圓,兩耳在前額處相距很近,只有1.5mm,耳屏較短,其基部寬而端部較窄,端部圓鈍。尾較長,在股問膜後端突出2.5mm;翼膜較窄,翼膜由趾基起;距細長,有較窄的距緣膜;翼膜近體側處和股間膜兩大腿處具較長的毛。第2指具1短的指骨,第3指具3指骨,最外指節為軟骨;第3、4、5掌骨漸短。
普通蝙蝠普通蝙蝠
普通蝙蝠體背面毛基近黑色,毛尖近毛長1/5處為淺褐色,毛尖端則近白色,因其毛尖好似一層霜故稱霜蝠。體側與胸腹部色較淺,特別是頸部與腹下毛色淺白;腹毛基灰褐色,毛尖端灰白色,與背部深色成鮮明對比,所以又稱雙色蝠。翼膜基毛、股膜基毛棕褐色;翼膜黑褐色;耳廓及吻鼻部均黑褐色。
普通蝙蝠頭骨較短,最大長不超過17mm,枕部高大於顱全長的1/3,顴弓較細弱;頭骨吻部兩側凹陷,其前端鼻竇深達吻端至眶間狹縮處全距之半;無矢狀嵴,人字嵴也不發達。聽泡處顱高近顱全長的1/2而稍小。
普通蝙蝠齒式=32。上頜門齒2枚;外側門齒小,不及內側的1/2,且只有2個齒尖;前臼齒與第1、2臼齒相似,但較高;第3臼齒前後窄,左右寬。下頜門齒3枚,犬齒不太發達;第1前臼齒小,相當第2前臼齒的1/2,甚至更小;臼齒較大,有3枚。

生活習性

普通蝙蝠常常和其它種類的蝙蝠混居在一起,白天休息,晨昏陸陸續續地從棲居處外出利用25~27千赫的超音波捕食,食物例如蚊子石蛾飛蛾等,狩獵高度20~40米,如果食物稀少,有時可整夜活動,捕食蚊蚋等有害昆蟲。平時雌獸和雄獸住在一起,但在懷孕與哺乳期的雌獸40~50隻成群,而雄獸則單獨或成小群分別棲息。
普通蝙蝠
普通蝙蝠的主要天敵主要有類,蜥蜴等。其越冬情況不詳,但有冬眠現象。冬眠時單只懸掛於岩洞頂或倒伏於岩壁上,多分布岩洞深處,岩洞內溫度為7℃,體表溫度接近氣溫。

繁殖方式

普通蝙蝠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一般夏季6月產子,每胎2崽,偶產1崽。幼獸不到六周斷奶後,雌性蝙蝠才離開生育棲息地。
普通蝙蝠

棲息環境

普通蝙蝠的棲息地非常廣泛,既棲息在森林,也棲息在草原;除居民點以外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亦有分布。普通蝙蝠的棲居環境是多樣的,包括樹洞、岩縫、頂樓、屋檐下、古建築物等地。
普通蝙蝠

分布範圍

普通蝙蝠的分布廣泛,自西歐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向北到北緯60度,向南到喜馬拉雅山。中國分布在北京、新疆南部、甘肅、東北等地有分布。
普通蝙蝠

亞種分化

該種分布很廣,但亞種分化不多。Ellerman等(1951)列出2個亞種除指名亞種外,僅日本亞種(V m.namiyei)1個。Wallin(1969)討論日本蝙蝠區系中涉及中國及西伯利亞等地,命名一個新的亞種——烏蘇里江亞種(V m.ussuriensis)。分布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烏蘇里江(Ussuri)。Corbet(1978)保留了指名亞種和烏蘇里江亞種,而將日本亞種並人大蝙蝠(V .superans)中,該種仍保持兩個亞種。中國普通蝙蝠根據分布區應屬於烏蘇里江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普通蝙蝠指名亞種
Vespertilio murinus murinus
Linnaells,1758
2
普通蝙蝠烏蘇里江亞種
Vespertilio murinusussuriensis
Wallin,1969

種群現狀

在歐洲北部地區物種數量很多,分布不零散。部分地區種群呈擴大趨勢,例如丹麥和荷蘭。該種廣泛分布,中國北部數量也不少,但在蒙古數量不多。已查明該物種的數量趨於穩定。
普通蝙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知識

蝙蝠是用超音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聲定位系統,藉助這一系統,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飛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擾下運用回聲定位,發出波信號而不影響正常的呼吸。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著被稱作“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複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波裝置,具有發射波的功能,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生物波。如果碰到障礙物或飛舞的昆蟲時,這些生物波就能反射回來,然後由它們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饋的訊息在它們微細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生物波探測靈敏度和分辨力極高,使它們根據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迴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著準確的回聲定位和無比柔軟的皮膜,在空中盤旋自如,甚至還能運用靈巧的曲線飛行,不斷變化發出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蟲干擾它的信息系統,乘機逃脫的企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