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一動物,有“活雷達”與“敢死隊”之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曾訓練過一支蝙蝠“敢死隊”,計畫用於“轟炸”日本。當時日軍常用汽球攜帶 炸藥飄過太平洋,襲擊騷擾美國。美國人就想用“蝙蝠炸彈”報復一下。他們把微型定時炸彈捆在訓練過的蝙蝠身 上,準備用飛機空投到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蝙蝠——“活雷達”與“敢死隊”
- 對象:蝙蝠
- 分類:生物
- 學科:生物
1。檔案摘抄蝙蝠,哺乳綱,翼手目。具有飛翔能力。分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前者體大,以果實為食,如
狐蝠、果蝠、犬蝠。
狐蝠、果蝠、犬蝠。
後者體較小,種類較多,一般以昆蟲為食,如菊頭蝠、蹄蝠、伏翼、山蝠、鼠耳蝠、大耳蝠等。個別種類吃魚 (如食魚蝠)或吸食其他動物的血(如吸血蝠等),還有食花蜜和花粉的(如長鼻蝠)。
2。會飛的“活雷達”
蝙蝠善於在空中飛行,能作圓形轉彎、急剎車和快速變換飛行速度等多種“特技飛行”。白犬,隱藏在岩穴、 樹洞或屋檐的空隙里;黃昏和夜間,飛翔空中,捕食蚊、蠅、蛾等昆蟲。蝙蝠捕食大量的害蟲,對人有益,理應得 到保護。
到了夏季,雌蝙蝠生出一隻發育相當完全的幼體。初生的幼體長滿了絨毛,用爪牢固地掛在母體的胸部吸乳, 在母體飛行的時候也不會掉下來。
蝙蝠有用於飛翔的兩翼,翼的結構和鳥翼不相同,是由聯繫在前肢、後肢和尾之間的皮膜構成的。前肢的第二、 三、四、五指特別長,適於支持皮膜;第一指很小,長在皮膜外,指端有鉤爪。後肢短小,足伸出皮膜外,有五趾, 趾端有鉤爪。休息時,常用足爪把身體倒掛在洞穴里或屋檐下。在樹上或地上爬行時,依靠第一指和足抓住粗糙物 體前進。蝙蝠的骨很輕,胸骨上也有與鳥的龍骨突相似的突起,上面長著牽動兩翼活動的肌肉。
蝙蝠的口很寬闊,口內有細小而尖銳的牙齒,適於捕食飛蟲。它的視力很弱,但是聽覺和觸覺卻很靈敏。一些 實驗證明,蝙蝠主要靠聽覺來發現昆蟲。蝙蝠在飛行的時候,喉內能夠產生超音波,超音波通過口腔發射出來。當 超音波遇到昆蟲或障礙物而反射回來時,蝙蝠能夠用耳朵接受,並能判斷探測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以及距離它 有多遠。人們通常把蝙蝠的這種探測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蝙蝠在尋食、定向和飛行時發出的信號是由 類似語言音素的超音波音素組成。蝙蝠必須在收到回聲並分析出這種回聲的振幅、頻率、信號間隔等的聲音特徵後, 才能決定下一步採取什麼行動。
靠回聲測距和定位的蝙蝠只發出一個簡單的聲音信號,這種信號通常是由一個或二個音素按一定規律反覆地出 現而組成。當蝙蝠在飛行時,發出的信號被物體彈回,形成了根據物體性質不同而有不同聲音特徵的回聲。然後蝙 蝠在分析回聲的頻率、音調和聲音間隔等聲音特徵後,決定物體的性質和位置。
蝙蝠大腦的不同部分能截獲回聲信號的不同成分。蝙蝠大腦中某些神經元對回聲頻率敏感,而另一些則對二個 連續聲音之間的時間間隔敏感。大腦各部分的共同協作使蝙蝠作出對反射物體性狀的判斷。蝙蝠用回聲定位來捕捉 昆蟲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是非常驚人的。有人統計,蝙蝠在幾秒鐘內就能捕捉到一隻昆蟲,一分鐘可以捕捉十幾隻 昆蟲。同時,蝙蝠還有驚人的抗干擾能力,能從雜亂無章的充滿噪聲的回聲中檢測出某一特殊的聲音,然後很快地 分析和辨別這種聲音,以區別反射音波的物體是昆蟲還是石塊,或者更精確地決定是可食昆蟲,還是不可食昆蟲。
當2萬隻蝙蝠生活在同一個洞穴里時,也不會因為空間的超音波太多而互相干擾。蝙蝠回聲定位的精確性和抗 干擾能力,對於人們研究提高雷達的靈敏度和抗干擾能力,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敢死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曾訓練過一支蝙蝠“敢死隊”,計畫用於“轟炸”日本。當時日軍常用汽球攜帶 炸藥飄過太平洋,襲擊騷擾美國。美國人就想用“蝙蝠炸彈”報復一下。他們把微型定時炸彈捆在訓練過的蝙蝠身 上,準備用飛機空投到日本。具體方法是這樣:從飛機上用降落傘投下一個大圓筒,在大約300米高度上圓筒自 動打開,數千隻蝙蝠飛出圓筒,撲向預定的“攻擊”目標。蝙蝠喜歡倒掛在屋檐下棲息,晝伏夜出,很難被人發現, 美國人為此項計畫耗費了200萬美元。但沒等到蝙蝠“敢死隊”出動,日本就投降了。“蝙蝠炸彈”沒有嚇著日 本人,倒使美國人自己受了一場虛驚:一個全副武裝的蝙蝠擅自飛離基地,不知去向。訓練人員帶著偵測儀器四出 尋找,好不容易在一座飛機庫的房梁縫裡找到了它。在手電筒強光照射下,心情緊張的訓練人員一手就逮住了蝙蝠, 卸下了那滴滴嗒嗒還在走動的定時炸彈引爆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