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蜀,shǔ,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
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為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
部首筆畫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3
五筆86:LQJU
五筆98:LQJU
筆順編號:252
nbsp:213 525 121 4
四角號碼:60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700
字形結構
漢字部件分解:四蟲
筆順讀寫:豎折豎豎橫撇折豎折橫豎提捺
基本字義
1.中國四川省的別稱:~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書籍)。~客(旅遊蜀地的人)。~椒。~繡(四川出產的刺繡)。~錦。得隴望~。
3.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詳細字義
〈名〉
1.(會意。字從罒,從勹(bāo),從蟲。“罒”即“網”。“勹”指“包裹”。“蟲”指“活物”。三個部件聯合起來表示“網包活物”。本義:用帶孔眼的網罩包裹住活動物體。說明:1.“蜀”字去掉“蟲”以後仍然維持原有音義。請參見《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1262頁。2.四川盆地得名為“蜀”的原因可能是該盆地自有一番天地,但仍然有若干進出口與外地交往,好比網內是一個獨立空間,但仍然可以通過網眼看到外面世界)
2.同本義
欲小則化為蠶蠋。——《管子·水池》
鱣似蛇,禹似蜀,人見蛇則驚駭,見蜀則
毛起。——《
韓非子》
3.古族名、國名、郡名,在今四川一帶。
4.又如:
蜀江(蜀郡之內的江河);
蜀魄(
杜鵑鳥的代稱。傳說蜀君
杜宇死後,他的魂魄化作杜鵑鳥);蜀王春恨(傳說杜鵑春天啼鳴時聲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郡(秦滅
古蜀國,始置蜀郡);蜀都(古代蜀國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
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中(蜀,古國名,為秦所滅。有今四川省中部地。因泛稱蜀地為“蜀中”);
蜀王(蜀國的君王);
蜀羅(蜀中織造的
輕羅);
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棧(蜀中的
棧道);蜀本(宋時蜀中刻印的書);
蜀山(蜀地山嶽的泛稱);
蜀川(蜀地的川流);
蜀茶(蜀地所產的茶);
蜀客(指旅居在外的
蜀人);蜀國(泛指蜀地)
5.朝代名。三國時蜀漢的簡稱。舊地在今四川、雲南、貴州一帶。
蜀兵傷者極多。——《三國演義·失街亭》
6.中國四川省的別稱。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7.固定詞組。如:蜀刀(四川出產的小刀);
蜀桐(蜀地所產的桐木);蜀都(古時四川稱為蜀,蜀都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常用詞組
1.蜀漢 Shǔhàn
三國之一,公元221-263年,
劉備所建。在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北部以及陝西漢中一帶。
2.蜀錦 shǔjǐn
中國四川出產的傳統的染色絲織品
3.蜀葵 shǔkuí
多年生草本植物(Althaea rosea),作為二年生植物栽培於花園中,葉大而粗糙,圓形,花美麗,成頂生穗狀花序。
唐·
韓愈《與韋中立論師道書》:“蜀中山高霧重,見日時少;每至日出,則群犬疑而吠之也。”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後遂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5.蜀繡 shǔxiù
四川刺繡。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中】【蟲字部】蜀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7
《唐韻》市玉切《集韻》殊玉切,𠀤音屬。《
說文》葵中蠶也。《淮南子·說林訓》蠶與蜀狀相錆,而愛憎異也。《詩·豳風》
蜎蜎者蠋。本作蜀。詳蠋字注。 又獸名。《
山海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其文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孫。 又《韻會》雞大者謂之蜀雞。 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卽
益州地。 又《爾雅·釋山》獨者,蜀。《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又《字彙補》
祠器也。《管子·形勢篇》
抱蜀不言而廟堂旣脩。 又同睽,見《歸藏易》。《楊愼曰》蠲字從蜀為聲,音圭,則蜀固有圭音矣。
漢典考證:〔《爾雅·釋山》獨山,蜀。〕 謹照原文獨山改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