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蜀

《去蜀》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離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預見到蜀中將亂,故決計出峽東歸。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此詩表達了詩人在年邁之年、流寓之跡,種種心愿皆難以實現的無可奈何之情。全詩表現了詩人心繫國家安危,時刻為其憂心流淚的情況,其中有痛惜,有激憤,有寬慰,包蘊極豐。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去蜀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世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去蜀: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故為此題。蜀,廣義指四川,此詩專指成都。
⑵蜀郡:秦滅古蜀國,始置蜀郡。漢仍其舊,轄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杜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後移居新建之草堂,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離蜀,前後共六年,期間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閬州等地,在成都前後合計約五年。
⑶梓州:四川三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為梓州。
⑷如何:猶豈料。關塞:邊關;邊塞。
⑸瀟湘:湘江瀟水的並稱,二水是湖南境內兩條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區。
⑹世:一作“萬”。黃髮:年老。
⑺殘生:殘餘的歲月、生命。
⑻大臣:泛指朝廷掌權者。
⑼不:一作“何”。

白話譯文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過的。
豈料兵荒馬亂,關山交通阻塞,我為什麼反要遠赴瀟湘做客呢?
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卻已經年老,餘生只能像江上白鷗一樣漂泊。
國家安危大計自有當政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人何須枉自老淚長流呢!

創作背景

《去蜀》作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府尹嚴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船東下,寫了這首以“去蜀”為題的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首聯“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說詩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一年還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過的。頷聯“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意思是說:當前到處兵荒馬亂,關山交通阻塞,我為什麼反要遠赴瀟湘作客呢?這是以設問的語氣表達難言的隱衷,是問自己,也是問一切關心他的親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時局如此紛亂不宜遠行的,表隱衷而出以設問,無奈與憤激之情自見。在嚴武當政時期,為了照顧詩人貧困生活,曾表薦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詩人性忠直難被群僚所容,時受譏諷,因此不久堅決辭職歸草堂。嚴武在世時尚且如此,此時他人亡職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詩人前往,因為那邊有可以投靠的親友故舊,如舅父崔偉,朋友韋之晉、裴虬等人。
頸聯說: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可頭上髮絲已由白轉黃,表明身衰體弱之極;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難測,只能以抱病殘生像江上白鷗一樣到處飄泊了。這是在去意已決之後,撫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舉更顯其悲。困苦生涯,莫此為甚,不能不悲憤交集,“黃髮”、“白鷗”聯成對仗,表示行廉志潔如故,決不肯為窮困改節。由此結出尾聯的反語。尾聯說:國家安危的大計,自有當政的王公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須杞人憂天,枉自老淚長流呢!表面是在負氣說話自我解脫,其實是位卑憂國的肺腑之言。明知這班肉食鄙夫只會以權謀私,承擔不起國家頂樑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堯舜”的理想久遭扼殺,國之將覆,不能不悲。寄忠誠憂國之思於憤激言辭之內,感人的力度更見強烈。清人蔣士銓有詩讚杜甫云:“獨向亂離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這位詩聖的高尚情操。
這首四十個字的短小五言律詩,總結了詩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筆調堪稱恢宏寥闊。而此詩尾聯用激切語言所寄託的深於憂患不忘國難的赤誠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名家點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世事已黃髮”,此句哀甚。尾句則為大臣者賢否,亦可見矣。
明代王嗣奭杜臆》:結語乃失意中自寬之詞,亦知公之流淚非為一身之私也。
明末清初金聖歎《杜詩解》:“五載”字痛(“五載”句下)。“一年”字痛(“一年”句下)。五載蜀郡,一年梓州,驟讀之,謂只記其年月蹤跡,殊平平無警耳。不知先生以大臣自待,國家安危,無日去心,身在此中,真朝朝暮暮以眼淚洗面,雖一日有甚不可者,奈何“五載”?奈何“一年”?唱此四字,椎心噴血,已為積憤極癰。三句“如何關塞”一轉,不覺失聲怪叫:“今日去蜀,又非歸關中耶?”看他“游”下得憤極。今日豈得“游”之日?我豈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謂之“游”,又謂之何?劉越石、祖士稚一齊放聲慟哭,是此二十字也(首四句下)。是勉強收淚語,正復更痛(“萬事”二句下)。自雲“何(“不”一作“何”)必”,正復更痛也(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吳喬圍爐詩話》:《去蜀》結云:“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眼中意中,無數過不得,說不能盡。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跡,思歸之懷,東遊之想,身世衰遲之悲,職任就舍之感,無不括盡,可作入蜀以來數卷詩大結束。是何等手筆!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有篇無句,此方是老境。結又得體。結用反言見意,語似自寬,正隱諷大臣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