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川勝概圖

蜀川勝概圖

《蜀川勝概圖》是宋代著名繪畫藝術珍品,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的弗瑞爾美術館

畫卷所繪內容為宋代川峽四路(今四川、重慶)的著名山嶽、河流、城池風貌,且對宋代的地理名稱有詳細標註,在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同時,兼具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傳為北宋畫家李公麟的名作,最為乾隆帝所欣賞,列“乾隆四美”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蜀川勝概圖
  • 時代:宋
  • 作者李公麟
  • 又名:《蜀川圖卷》
  • 規格:卷長746.5厘米,高32.2厘米
  • 現收藏地:美國華盛頓的弗瑞爾美術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蜀川勝概圖》,又稱《蜀川圖卷》或《蜀江勝概圖》,卷長746.5厘米,高32.2厘米。西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收藏的昭和十一年(民國20年)日本興文株式會社刊行的《支那南畫大成》第十五卷著錄有此畫卷;1982年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收有此長卷。《蜀川勝概圖》後被清乾隆皇帝收藏,最為乾隆帝所欣賞,列“乾隆四美”之一。長卷右上方有乾隆皇帝題寫“李公麟《蜀江卷》尋丈間有萬里之勢,脫盡筆墨痕與造物者游矣”等御識;《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登錄的長卷後陳所蘊跋語稱:“顧廷尉汝和家藏有李龍眠《瀟湘》、《蜀川》二圖,俱稱神品。”所以,一般又稱作李公麟《蜀川勝概圖》。
蜀川勝概圖(局部)蜀川勝概圖(局部)
《蜀川勝概圖》的畫卷所繪範圍包括:
從傳統的長江發源地汶山、岷山畫起,經茂州、石泉、永康軍、青城山、成都城區、雙流新津彭山、龍安、眉州青神,後大跨越式地跨過嘉州敘州瀘州渝州涪州,後接忠州梁山萬州、雲安、夔州巫山縣結束。

創作背景

一是在南宋中後期,地理志的編纂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二是宋代地圖學較前代有了很大發展,地圖製作與摹繪在士大夫階層更加普及。
北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詔令翰林院遣畫工分詣諸路,圖畫山川形勢、地理遠近,付樞密院。到宋神宗熙寧年間,趙彥若、沈括等人先後繪製了天下總輿圖。
而在宋代所繪製的地圖中,還有不少是彩繪地圖,如紹聖四年涇原路經略使章楶有關涇原路山川形勢、道路險易、有無泉水等“據種朴彩畫到地圖簽貼圓備”

藝術賞析

《蜀川勝概圖》通觀全圖,圖中標註歷史地名最集中的地區是:益州路治所成都府(四川成都)地區,以及夔州路治所夔州府地區(重慶奉節縣)一帶。作品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同時,兼具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名家點評

《蜀川勝概圖》的藝術價值,正如吳秋野所說:“全卷筆墨簡概,意境疏遠,確為古代山水畫的上乘作品”,“應該是全景式的寫實山水到米式雲煙的過渡作品”。

作者簡介

相傳此畫作者為北宋畫家李公麟。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桐城)人。宋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