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蜀宣花牛”是以宣漢黃牛為母本,選用原產於瑞士的西門塔爾牛和荷蘭的荷斯坦乳用公牛為父本,從1978年開始,通過西門塔爾牛與宣漢黃牛雜交,導入荷斯坦奶牛血緣後,再用西門塔爾牛級進雜交創新,經橫交固定和4個世代的選育提高,歷經30餘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種。
品種介紹
“蜀宣花牛”血統來源清楚,遺傳性能穩定,含西門塔爾牛血緣81.25%,荷斯坦牛血緣12.5%,宣漢黃牛血緣6.25%。截止2010年底,在宣漢縣育種區內,“蜀宣花牛”總存欄3萬餘頭,基礎母牛群8000餘頭,公牛400餘頭,其中核心群1300餘頭。
“蜀宣花牛”體型外貌基本一致。毛色為黃白花或紅白花,頭部、尾梢和四肢為白色;頭中等大小,母牛頭部清秀;成年公牛略有肩峰;有角,角細而向前上方伸展;鼻鏡肉色或有斑點;體型中等,體軀寬深,背腰平直、結合良好,後軀較發達,四肢端正結實;角、蹄以蠟黃色為主;母牛乳房發育良好。
“蜀宣花牛”母牛初配時間為16-20月齡,妊娠期278天左右。公、母牛出生重分別為31.6千克和29.6千克;6月齡公、母牛體重分別為149.3 千克和154.7千克;12月齡公、母牛體重分別為315.1千克和282.7千克。成年公、母牛體高分別為149.8厘米和128.1厘米,體斜長分別為180.0厘米和157.9厘米,胸圍分別為212.5厘米和188.6厘米,管圍分別為24.3厘米和18.6厘米。
“蜀宣花牛”第四世代群體平均年產奶量為4480千克,平均泌乳期為297天,乳脂含量4.16%,乳蛋白含量3.19%。公牛18月齡育肥體重平均達499.2千克,90天育肥期平均日增重為1275.6克,屠宰率57.6%,淨肉率48.0%。
“蜀宣花牛”性情溫順,具有生長發育快、產奶和產肉性能較優、抗逆性強、耐濕熱氣候,耐粗飼、適應高溫(低溫)高濕的自然氣候及農區較粗放條件飼養等特點,深受各地民眾歡迎,培育期間已向育種區外的貴州、雲南、西藏、重慶、河北、上海等省市和省內近二十個市(州)中試推廣5000餘頭母牛、500餘頭公牛。
品種審定
2011年10月23日-25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牛馬駝專業委員會在四川省宣漢縣,對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和四川省宣漢縣畜牧食品局等單位申報的“蜀宣花牛”新品種進行了現場審定。委員們考察了育種核心群和養殖基地,現場抽測了部分種牛個體,聽取了培育單位的育種工作技術匯報,並查閱了育種記錄和系譜資料,經質疑和討論,委員們一致認為,“蜀宣花牛”育種方案明確,技術路線科學,系譜資料齊全,育種檔案完整,符合《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審定和畜禽遺傳資源鑑定辦法》(農業部令第65號)關於牛新品種審定標準,同意“蜀宣花牛”通過初審,並報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
2012年3月2日,國家農業部發布第1731號公告命名並頒發“蜀宣花牛”(畜禽新品種)證書。
“蜀宣花牛”的培育,促進了宣漢奶源基地和優質肉牛基地建設與發展,建立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以乳品加工為龍頭,農戶種草養牛為基礎,科技為動力的“企業加基地聯農戶”的路子,養牛業收入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
“蜀宣花牛”新品種的培育成功,標誌著四川乃至中國南方地區養牛業發展呈現出新起點,是中國畜牧業史上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對當前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推動四川及全國奶牛業、肉牛業的發展壯大,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蜀宣花牛養殖技術
2012年4月7日至12日,央視七套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組記者到四川省宣漢縣,對“蜀宣花牛”的特性特徵、品種優勢、養殖技術、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現場採訪,錄製科教專題片。 並於 9月2日,央視七套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播出時長達24分鐘的《蜀宣花牛養殖技術》專題片,向全國推廣介紹蜀宣花牛的養殖技術。
★蜀宣花牛養殖技術--視頻,詳見參考資料。
如何養好蜀宣花牛
搞好衛生工作
包括哺乳衛生、牛欄衛生和牛體衛生。哺餵犢牛的牛奶和草料應清潔、新鮮,禁止飼餵變質的奶和草料。飼餵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飼餵的奶溫度應保持在32~38度之間,餵後用乾淨的毛巾將犢牛口邊的殘奶、殘料擦淨,防止犢牛的舔癖。飼餵用具,在使用前後需進行清洗和消毒。犢牛欄勤打掃,保持犢牛欄和墊草的清潔、乾燥,定期消毒牛欄、牛舍。每天定時刷拭牛體,保證牛體清潔。
保溫和通氣良好
犢牛舍夏季防暑,舍內陽光充足,通風良好,使空氣新鮮,
中國農業網提醒但要注意防止穿堂風,“避免產生犢牛感冒,影響發育。冬季儘可能保溫。”趙益元說。
飲水
保證供給犢牛清潔的飲水,餵奶期犢牛用32~38度清潔飲水,以2份奶,1份水混勻飼喂,2周后即改為引用常溫水。一月齡後,除混入奶水飼餵外,還應在犢牛欄內或活動場所設定飲水槽,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
飼養
犢牛採食精料1千克左右,2.5~3月齡時即可斷奶。三月齡以前的犢牛應任其儘量生長,能夠長多快就多快。“現在犢牛即將進入6月齡,必須繼續補飼精料每日1千克左右,同時,自由採食粗飼料,儘可能飼餵優質青乾草,日增重控制在600克左右。做到以上幾點,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犢牛出現下痢的情況,為其健康發育打下基礎。”趙益元說。
生長發育測定和變好
此外,趙益元還介紹到,“犢牛出生後和6月齡時還要進行編號、稱重和測量體尺等工作,建立健全檔案資料”,便於查詢、及時掌握生長發育情況和改進調整飼餵方案。
穿鼻、去角和剪去副乳頭
犢牛在斷奶後,育成青年牛時應根據飼養的需要適時進行穿鼻,並帶上鼻環,尤其是留作種用的更應如此。鼻環應以不易生鏽且堅固耐用的金屬製成,穿鼻時應膽大心細,將牛固定好,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摸在鼻中隔的最薄處,另一隻手持穿鼻器和大號套管針用力穿透即可。犢牛在出生5~7天后採用電烙鐵去角並剪去副乳頭。
2012年4月7日至12日,央視七套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組記者到四川省宣漢縣,對“蜀宣花牛”的特性特徵、品種優勢、養殖技術、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現場採訪,錄製科教專題片。 並於 9月2日,央視七套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播出時長達24分鐘的《蜀宣花牛養殖技術》專題片,向全國推廣介紹蜀宣花牛的養殖技術。 ★蜀宣花牛養殖技術--視頻,詳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