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蛾
拼音:é yǐ
輸入法:五筆98:JTRY 倉頡:LIHQI
筆順編號:2512 1431 21534四角號碼:5315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6FE
簡介
蛾類與蝶類同屬鱗翅目,顯然是一個大家族的近親,但蛾類成員的數量要遠遠多於蝶類,約是蝶類的9倍,中國記錄的蛾類有近7000種。蛾類身體表面的色澤通常都比較暗淡,但也有不少色澤鮮艷的個體。它們的觸角通常呈羽毛狀,而非棒狀,靜止時,飛蛾常會將翅膀水平展開。蛾類的卵多為綠色、白色和黃色,形狀上通常有兩類:一類為橢圓形或扁形,另一類為瓶形、圓錐形、半球形、球形、鼓形。卵散產於寄生植物上或土內,少數產於葉內。飛蛾都是晚上出來飛行,它們有良好的嗅覺和聽覺,能適應夜遊生活。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 昆蟲,與蝴蝶相似,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翅面灰白,靜止時,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子。~眉。~揚(眉揚,形容美人笑貌)。~綠。飛~撲火。
詳細字義
蛾é
〈名〉
1.形聲。從蟲,我聲。本義:
蛾子。昆蟲。形似蝴蝶,體軀一般粗大,四翅,靜止時平
放體側。多在夜間飛行。蛾為作物害蟲,人慾滅之;以其形奇色妖,童兒頗玩。
2. 同本義 [moth]
3. 又如:蛾羅(即蛾子);蛾蝶(指飛蛾);蛾眉(指飛蛾)
4. 蛾眉的簡稱 [beautiful eyebrows]
5. 又如:蛾黃(淡黃色);蛾黛(女子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
6. 形似蛾的某些高等
菌類植物 [some fungus similar to or likened to a moth]。如:木耳,
桑耳,亦稱為
木蛾,桑蛾
蛾 yǐ
〈名〉
1.
螞蟻。後作“蟻” [ant],《
禮記.
學記》:一年視
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
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
大學之道也。記曰:
蛾子時術之(蛾音蟻),其此之謂乎。
鄭玄注云:蛾(音蟻),
蚍蜉也,蚍蜉之子,
微蟲耳。時術(音述),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音碟)。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云:蛾,魚起反,注同,本或作蟻。蚍音毗,蜉音孚,
爾雅云:蚍蜉,
大蟻。復,扶又反。垤,大結反,毛詩傳云:
蟻冢也。
扶服蛾伏。--《文選·揚雄》
蜂蛾微命,力何固?--《楚辭》
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蟻。----《史記》
2. 又如:蛾子(幼蟻);
蛾附蜂屯(像螞蟻和蜜蜂一樣聚集);
蛾封(螞蟻銜土於穴外堆成的小丘);
蛾斗(螞蟻爭鬥)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五何切《集韻》《韻會》《正韻》牛何切,𠀤音莪。《玉篇》蠶蛾也。《韻會》蛾似黃蝶而小,其眉句曲如畫。《爾雅·釋蟲》蛾羅。《疏》此卽蠶蛹所變者也。《埤雅》繭生蛾,蛾生卵。《大戴禮》食桑者有絲而蛾。《前漢·文帝紀》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羣飛蔽日。《師古注》蛾若今之蠶蛾類也。
又飛蛾。《古今注》飛蛾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又蛾眉。《詩·衞風》螓首蛾眉。《前漢·揚雄傳》知眾嫭之嫉妬兮,何必颺纍之蛾眉。《師古注》蛾眉,影若蠶蛾眉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注》見《姓苑》。晉大夫蛾析之後,魏平東將軍蛾靑。
又影蛾,池名。《三輔黃圖》影蛾池,武帝鑿池以玩月,使宮人乗舟弄月影。
又與俄同。《前漢·外戚傳》孝成班偼伃,帝卽位,選入後宮,始為小使,蛾而大幸。《師古注》蛾、俄古字通用。
又《廣韻》魚倚切,艤上聲。與蟻同。《禮·樂記》蛾子時述之。《注》蛾,蚍蜉也。《後漢·皇甫規傳》張角等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注》卽蟻字。喻賊眾多,故以為名。
又人名。《左傳》蛾析。亦音魚綺切。 《爾雅》作䖸。《集韻》本作𧒎。
蛾的書法
關於蛾的書法見圖冊。
漢英互譯
◎蛾
miller moth scalewing
方言集匯
◎ 粵語:ngai5 ngo4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ngo2 [寶安腔] ngo2 [
海陸豐腔] ngo2 [
客語拼音字彙] ngo2 [梅州腔] ngo2 [客英字典] ngo2 [東莞腔] ngo2
相關詞語
燭蛾
| 攢蛾
| 玉蛾
| 衣蛾
| | 揚蛾
|
以火去蛾
| 煙蛾
| 新蛾
| 修蛾
| 小蛾
| 香蛾
|
羞蛾
| 文蛾
| 宛轉蛾眉
| 鐵蛾
| 天蛾
| |
| 桑蛾
| 雙蛾
| 蠶蛾
| 長蛾
| 愁蛾
|
翠蛾
| 蟲蛾
| 赤蛾
| 燈蛾撲火
| 黛蛾
| |
淡掃蛾眉
| | 毒蛾
| 蜂蛾
| 蛾眉班
| 蛾述
|
蛾眉皓齒
| | 飛蛾赴燭
| 飛蛾赴火
| 蛾月
| 蛾附蜂屯
|
飛蛾投火
| 蛾羅
| 蛾子
| 蛾黃
| 蛾服
| 蛾眉倒蹙,鳳眼圓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