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蛇島,又名“
小龍山島”。位於
大連市以西42千米的
渤海內,
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8′,北緯38°56′。全島略呈菱形,長1700米,寬700米,面積0.63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5.5米。島上有7條山脊,6條溝,7處岩洞,四周除有一小片
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地層屬於元古代
震旦紀釣魚台統,主要是
石英岩。植物種類豐富,覆蓋率達70%。
島山多天然岩縫和洞穴,灌木叢生,雜草茂密,候鳥聚群,是
蝮蛇良好的棲息繁殖地,近2 萬條單一類型的毒蛇---黑眉蝮蛇獨占全島,形成蛇島特殊的生態系統。島上
蝮蛇每年遞增8%,1990年已增至1.5萬條左右。
地理位置
蛇島
老鐵山保護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四周環海的蛇島及其周圍200 m海域,面積155
公頃(以下簡稱蛇島地區)。二是以
老鐵山為代表的陸地部分,面積為14,440
公頃,包括老鐵山、
老虎尾、九頭山及其周邊地區(以下簡稱老鐵山地區)。
蛇島又名蟒島,
小龍山島,位於旅順西北方的
渤海中,東距陸地5.3海里,南距
海貓島5海里,
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8′40″,北緯38°57′00″。島嶼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460 m,寬約760 m,總面積155
公頃,其中島嶼面積73 公頃,水域面積82 公頃,主峰海拔215 m。
老鐵山地區位於遼東半島南端,
大連市旅順口區的西部。
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5′07″~121°15′05″、北緯38°43′18″~38°57′00″。北起
北海街道黃泥灣海域,南至
老鐵山東南角,西臨
渤海,東部以北海街道到
旅順口區新市街一線為界;北西南三面臨海;南北長約27 km,東西寬約12 km,面積14,440
公頃,其中海岸線長74.1 km。
地質構造
蛇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中朝準地台東北部,膠遼台隆上復縣台陷中的復州-大連凹陷,該凹陷形成於晚古生代。經過燕山運動該區全面隆起。新生代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發生了下遼河斷裂,導致
渤海下陷,古陸剝蝕平原被海水淹沒,山峰形成島嶼。最近幾百年來,幾經海退海侵,在蛇島海拔20-30米、60米、160米的懸崖上均留下了海蝕遺蹟。至今蛇島仍處於微微上升之中。
老鐵山地區在地質構造上屬於中朝準地台的復州-大連凹陷區。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期,以
老鐵山至復縣
老帽山為中軸繼續上升,其西翼同時沉降,地勢基本與現代雷同。由於古氣候多次變化,亦出現多次海退海進和海岸帶的變遷。
老鐵山地區出露的岩層主要為太古界震旦系地層,以分布在老鐵山東坡的混合岩和片麻岩為代表。區內廣泛分布的地層為震旦系
石英岩,石英砂岩、板岩和千板岩。
地形地貌
蛇島是鄰陸孤島,系由震旦系
石英岩構成的單面山,西南陡峻,地勢向東北緩傾,沖溝發育,上覆薄層黃土。除溝口有小規模的
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並有
海蝕柱和
海蝕洞。土壤為
棕壤。
水文氣候
中緯度寒溫帶季風性
氣候類型,受季風和海洋影響明顯,四季分明,變化平緩,夏無酷暑,冬無奇寒。淡水資源缺乏,需人工攔蓄雨水。
土壤類型
蛇島上的地帶性土壤為
棕壤,絕大部分是發育在
石英岩類風化殼上的棕壤性土,坡積棕壤面積較小。土體厚度平均在75cm左右,最深達1m以上,分布不均,有機質含量較高,含量可達7.77-13.67%。除裸岩地段外,一般20-60cm厚。比較厚的土層為蛇島
蝮蛇冬眠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測定,蛇島土壤枯枝落葉層一般厚度在5厘米以上,個別地段達10厘米左右,黑土層在10厘米左右。土壤pH為5.90-6.70,0-22厘米土層有機質含量5.19-9.12%,全N 0.291-0.467%,全P 0.066-0.331%。均高於
老鐵山地區。這與蛇島上無人為活動干擾和破壞活動有關。
老鐵山地區的土壤分為典型的地帶性土壤—
棕壤,同時還零星分布著一些地域性土壤。—草甸土、風沙土、鹽土和水稻土,共5個土類7個亞類。
棕壤為3個亞類,面積約19.7萬畝,其中棕壤土11萬畝,該亞類土層薄,坡度大,易發生水土流失。
棕壤亞類5萬畝,潮棕壤亞類3.7萬畝,一般為耕地,還有部分菜園,是重要的產果產糧區。
草甸土只分一個亞類,面積約1萬畝,該亞類土體深厚,質地適中,土地肥沃,是主要的產菜產糧區。風沙土和鹽土各為一個亞類,該亞類主要分布在海岸邊,土體沙性大,含鹽量高,經改良後可種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植被覆蓋率。兩個亞類總面積約為0.3萬畝。水稻土只一個亞類,面積不足千畝,主要栽種水稻等水生作物。
老鐵山地區各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65%,其中農業土壤為1.43%。菜田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均為2%。
老鐵山地區土壤障礙因素主要是土層較薄,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如
棕壤性土 11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 43%,必須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改良利用,一是要退耕還林,二是修築梯田,三是採取工程措施治溝壘壩。
河流水系
蛇島上無固定河流,僅在降水時沿山溝形成若干徑流,很快就消失,因此,水分成為制約蛇島植被和野生動物的一個重要因子。
老鐵山地區大小河流十幾條,絕大部分是季節性的乾河,雨季水勢迅猛,喧泄急快,洪水過後立即乾枯。長年流水的兩條河:一是鴉戶咀河,發源於
鐵山鎮對莊溝水庫,向
北流至南鴉戶咀村,再轉向東,經鹽灘注入黃海港灣,全長約11.5公里,流域面積1,000
公頃,二是江西河,發源於
旅順口區三農場
北甸子村,向北經大潘家村、
隋家村、經鹽廠而流入
渤海雙島灣,全長7.7 km,流域面積600公頃。另外還有六座水庫,總庫容量為37.8萬立方米,一是
鐵山鎮對莊溝水庫,庫容量為29.9萬立方米;二是鐵山鎮楊樹溝水庫,庫容量為14.1萬立方米;三是江西鎮大潘家村的八一水庫,庫容量為25.5萬立方米;四是
雙島灣鎮大甸子村的軍民水庫,庫容量為13.5萬立方米;五是
台山西村的台山西水庫,庫容量為11.9萬立方米,六是曲家村曲家水庫,庫室是為42.9萬立方米。
老鐵山地區地表水年徑流量為1916.8萬立方米,區內人均地表水占有量330 立方米/人,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2.0%。
形成原因
蛇島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自然變化而形成的。從蛇島的岩層、岩相分析大約在10億年以前。蛇島和遼東半島連在一起,在距今1億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及後來距今1千萬-2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產生了遼河斷裂,
渤海下陷,蛇島在這個階段由被擠壓的巨石在渤海中形成。當時蛇島很小,只是現在的幾分之一,在以後若干年
地殼不斷上升後才形成今天的樣子。
動物
島上的
蝮蛇(黑眉蝮蛇)從眼睛到口角有一條黑褐色寬眉紋,體長1米左右,灰色體背上,間有深色環紋。
蝮蛇能在夜間準確地捕捉食物,吞食比自己頭還大的飛鳥和鼠類。數以萬計的
蝮蛇能在這裡繁衍生息,首先是這裡食物充足,各種
昆蟲、鼠類及每年遷徙在此停歇的多種候鳥,為黑眉蝮蛇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條件。
島上地形奇特,一座200多米高的單面山,東北部受海浪侵蝕切割,形成很多洞、穴、石縫,再加雜草、樹木茂密,便於
蝮蛇隱蔽偽裝。這個氣溫適宜的小島,便成了“
蝮蛇的王國”。
島上
蝮蛇的生活,除了和候鳥有密切關係外,和鷹也有關係,它們之間的生存鬥爭是劇烈的。經常看到鷹貼近山坡低飛盤旋,在搜尋食物,可能蛇和鼠都是被搜尋的對象。曾經有人看到一隻鷹襲擊
蝮蛇,反而被蛇咬傷,結果在空中盤旋了幾圈就掉在島上死去了。
蛇島的海濱動物種類很少,除生活在岩礁隙縫的肉球近方蟹、絨毛近方蟹和幾種寄居蟹外,多為附著力較強的種類,其中有橙磯海綿、海葵(兩種)、
毛石鱉、
布氏蚶、厚殼貽貝、毛貽貝、櫛孔扇貝、大連灣海蠣、笠貝(3種)、白紋藤壺、海燕、
馬糞海膽、
大連紫海膽和復海鞘(兩種)等。就它們的生態上來說,這和該島周圍風浪大、海流急的環境條件有關。以上這些動物都是旅大海濱常見的種類。
植物
植被是次生闊葉落葉林,以喬木和灌木為主,林間生有以禾本類為主的中生草本植物。島上植物多為雜草及灌木,偶爾亦看到藤本。木本種類不多,欒樹是其中最占優勢的一種。它雖是喬木,但叢生成灌木狀,高度一般為2米左右,最高的也不過3米多,樹冠的直徑也只有2米上下,這和該島經常有大風是密切相關的。欒樹在島上分布很廣,從高潮線不遠的地方起,一直到山頂都有,但並不成為連續的植被,只占全島面積的1/6到1/5。
其他木本植物主要的有
小葉朴、刺棗、蒙古桑、
胡枝子及溲疏等。在草本植物裡面,為數最多的是蘆葦,密密分布在高度為80米以下的山坡上,山溝中尤其多,100米以上則逐漸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地勢越高,土壤水分越少,越不適宜於它們生長的緣故。其次是
藜、
荻、芒及羊蹄大黃。
蛇島植物組成屬於華北植物區系。共記錄有65科210種野生維管束植物。由於受強烈海風的作用,島上的喬木林多變為矮林狀態,形成獨特的海島矮林。矮林的外貌特徵表現在有明顯的主幹,但是高度一般在3-4m。蛇島矮林主要種類包括:
一、欒樹矮林
分布在向陽陡坡,樹高平均2.0米左右,土層厚的地段樹高可達3-4米,喬木層蓋度60-70%,伴生少量麻櫟、
小葉朴、黃榆(Ulmus macrocarpa)和遼東櫟。灌木層蓋度40-50%,優勢種為葉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伴生金雀錦雞兒(Caragana frutex)、李葉溲疏(Deutzia prunifolia)和枸杞(Lycium chinense)等。
草本植物層蓋度20-50%,優勢種為朝鮮艾蒿(Artemisia argyi var. gracilis)和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其中混生日本野菊(Chrysanthemum boreale)、毛脈山萵苣(Lactuca raddeana)、牡蒿(Artemisia japonica)、半夏(Pinellia ternata)、小葉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心葉沙參(Adenophora tracheloides)和東北堇菜(Viola mandshurica)等。
層間植物有粉葛藤(Pueraria pseudo-hirsuta)、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和蛇白蘞(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等。
二、黃榆矮林
黃榆矮林分布於山脊或
向陽陡坡。喬木層高2.0-2.5米,土層厚地段可達3-4米,蓋度70-90%。黃榆為建群種,間混生少量的
小葉朴,灌木層蓋度10-20%,葉底珠為優勢種,間混生金雀錦雞兒。
草本層優勢種為小根蒜、小葉章和紫穗麥冬(Liriope spicata)。其間混生黃瓣糖芥(Erysimum aurantiacum f. flavum)、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半夏和日本野菊等。有的地段粉葛藤十分茂盛,幾乎覆蓋了整個群落,由於遮蔭不僅下部植物稀少,而且樹木受害十分嚴重。
三、灌叢及灌草叢
1、灌叢
分布於林緣。建群種有葉底珠,
胡枝子(Lespedeza bicobor)、李葉溲疏、三裂繡線菊(Spiraea trilobata)、鹽膚木(Rhus chinensis)、小葉鼠李(Rhamnus parvifolius)、酸棗(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和萬年蒿(Artemisa sacrorum)等。蓋度在60-80%,高度0.8-1.2米,為幼蛇的捕食場所。
2、灌草叢
灌草叢分布在山坡下腹,指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建群種,其中散生一定數量的灌木的植物群落。建群種主要有牡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黃背草(Themeda japonica)、芒(Miscanthus sinensis)、荻(M. sacchariflorus)、大油芒(Spodiopogor sibiricus)、小葉章、多葉隱子草(Cleistogenes polyphylla)、東北短柄草(Brachypodeum manshuricum),蓋度40-80%,草層高20-50厘米。其中散生不少灌木,主要有酸棗、萬年蒿、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金雀錦雞兒、小葉鼠李、山刺玫(Rosa davumica)等。
老鐵山地區的植物屬於華北植物區系,已經記錄的維管束植物有422種,分屬85科。代表植物有赤松、油松、麻櫟、栓皮櫟、槲樹、槲櫟、臭椿、酸棗、荊條、扁擔木、山花椒、黃背草、桔草、牡羊草、細柄草等。此外,
老鐵山產的老鐵山腺毛茶藨為該區的特有樹種。海州常山為亞熱帶樹種。該區目前營造的大面積刺槐和日本黑松均系引進種,這兩個樹種已適應該區的生境,落地種子均可正常發芽,生長成幼樹,形成半天然林。
老鐵山地區的植被屬於暖溫帶
夏綠闊葉林地帶的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主要的天然和半天然植被類型包括赤松林、日本
黑松林、刺槐林、麻櫟林、蒙古櫟林、酸棗灌叢、三裂繡線菊灌叢、
胡枝子灌叢、黃背草灌叢、野古草灌草叢、牡羊草灌草叢和結縷草草甸。人工植被主要為農田和果園。主要植被類型為:
針葉林 包括赤松林和日本黑松林。分布在低山和高丘陵的山體上部,坡度較大,土層厚在20-30 cm,常有石礫出露。目前該區內針葉林的面積為5250
公頃,占所有林地面積的75%。針葉林鬱閉度一般在0.2-0.7左右,樹高4-8m,胸徑4-8cm,屬幼齡林。林下灌木主要有山花椒、細葉
胡枝子、絨毛胡枝子、多花胡枝子、胡枝子、酸棗、土莊繡線菊、花木蘭、朝鮮鼠李、茅莓懸鉤子和南蛇藤等。草本植物層蓋度一般在30-60%,主要有低苔草、矮叢苔草、早春苔草。伴生有黃背草、野青茅、翻白萎陵菜、伏茜草、多葉隱子草、叢生隱子草、藍萼香茶菜、霞草、少花野菊和結縷草等。
柞樹林 建群種包括麻櫟、槲樹、遼東櫟和蒙古櫟等,均為鄉土樹種。分布在山丘的
向陽坡地,坡度在15°-30°,土層稍厚。鬱閉度0.4-0.6,樹高4-9m,胸徑5-15cm,多為幼林。其中常混生有赤松。林下灌木主要有花木蘭、絨毛
胡枝子、多花胡枝子、胡枝子、苦參、山花椒、三裂繡線菊、葉底珠、錦帶花和五脈百里香等。草本植物層蓋度30%~60%,主要種類有矮叢苔草、地榆、變色白前、藍萼香茶菜、火絨草、鵝絨萎陵菜和霞草等。
刺槐人工林 廣泛分布於該區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林齡一般在10-20年,亦有30-40年的壯齡林。刺槐抗性強,適宜在土層薄的乾山坡生長。鬱閉度一般在0.2-0.6左右,多為純林,樹高8-20m,胸徑10-35cm。灌木層蓋度較小,一般在10-20%。主要有榛子、
胡枝子、山花椒和酸棗等。刺槐林草本植物稀少,僅見有零星分布的矮叢苔草、霞草、火絨草和黃蒿。
落葉闊葉灌叢
老鐵山地區的灌叢按照建群種劃分,主要有酸棗灌叢、山花椒灌叢、三裂繡線菊灌叢。這些灌叢占據著低山丘陵的石質山坡,或分布於林間,或分布於低丘陵人為活動頻繁地段。灌木層高0.5-1.5 m,總蓋度50%-80%不等。其中混生10餘種灌木,主要有扁擔木、山刺玫、萬年蒿、
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細梗胡枝子、細葉胡枝子、花木蘭、葉底珠、錦帶花和五脈百里香等。
草本植物層蓋度在30%-60 %。主要有矮叢苔草、早春苔草、霞草、地榆、黃岑、乳漿大戟、瓜子金、風輪菜、東北杜蒿和黃背草等。
落葉闊葉灌草叢
老鐵山地區多見的灌草叢主要是牡羊草灌草叢、黃背草灌草叢、野古草灌草叢、叢生隱子草灌草叢和結縷草灌草叢。灌草叢是人為活動極為頻繁,森林和灌叢被破壞之後形成的群落,多分布在林間和低丘陵村屯附近。土層瘠薄,粗砂碎石出露,群落蓋度一般在30%-80%不等,高度為20-60cm。
草本植物有時高於灌木。草本植物除了建群種外,尚混生多葉隱子草、寬葉隱子草、北京隱子草、叢生隱子草、中華隱子草、細葉白前、山雞兒腸、霞草、野古草、芒、荻、石竹、細葉婆婆納、鬼針草、豬毛菜和細柄草等。
散生灌木主要有酸棗、多種
胡枝子、萬年蒿、花木蘭、三裂繡線菊、苦參和五脈百里香等。
鹽生草甸 鹽生草甸分布於沿海高潮線以上的淤泥質重鹽化草甸土上,其群落蓋度20%-30%。建群種植物主要有獐茅、匙葉磯松、付氏磯松、翅鹼蓬、遼寧鹼蓬、海篷子、大穗結縷草、蘆葦、毛蘆葦、狼尾草和馬藺等。在個別地段尚出現有小喬木檉柳和小灌木槓柳。
四、果園和農田
果園:
老鐵山地區是暖溫帶水果產區,主要品種有蘋果、桃、大櫻桃、葡萄,近年又發展了一定的乾果品種(如棗、栗子等)。
老鐵山
位於中國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西南,遼東半島南端,面臨黃、渤兩海,地理座標為東經121°6′30″,北緯38°40′32″。
老鐵山與蛇島隔水相望,由於雨量充足,氣候適宜,植物生長繁茂,被子植物有180多種,
桑樹、欒樹、
大果榆等喬木因受海風影響,並不高大。每年秋季,來自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的候鳥,如大雁、
白枕鶴、
黃雀、百靈、斑鳩、
鵪鶉等約200多種,成群結隊匯集於此,停留休息,補充食物準備遷飛南下。
老鐵山成了名副其實的“鳥站”。 1963年建立自然保護區。為東北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站。春秋兩季約200多種鳥類來此停歇,多達幾十萬隻,包括國家保護動物
丹頂鶴、
虎頭海雕、天鵝、鴛鴦等珍稀鳥類。天然植被破壞嚴重,人工林主要有黑松、櫟林、
刺槐等暖溫帶樹種。
管理狀況
改革開放之前,
老鐵山一度毀林開荒嚴重,山林火災頻繁。又有非法採石、採礦者開山放炮,許多鳥兒“無枝可依”,不敢過境停歇。
老鐵山候鳥曾減至40多萬隻。多年來在蛇島上形成了蛇吃小鳥,小鳥吃
昆蟲,昆蟲吃植物,植物以鳥糞為肥料的食物鏈,形成了以蛇為中心的完整的生態系統。
黑眉蝮蛇在日益發展的系統中形成大型群體,50年代中期據我國科學家調查統計,當時蛇島上有黑眉蝮蛇5—10萬條,可在1958年6月蛇島發生了一場大火一連燒了四五天,整個蛇島植物幾乎化為灰燼。大量蛇被燒死、烤死,使蛇資源遭到嚴重損失。1980年前後,蛇島上僅存8000至9000條蛇;到1989年,蛇量恢復到1.5萬條左右,蛇島蛇的種群數量保持了穩定增長。
1980年8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遼寧蛇島
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年來,區內生態環境有所恢復。
老鐵山自然植被覆蓋率達80%,其中森林覆蓋率為34.6%。蛇島上建起了安全監測站,派人常年駐守,配備
巡邏艇,嚴禁非允許人員上岸。2002年,國家投資100萬元,安裝了蛇島微波電視監控系統,能夠遠程遙控監測蛇鳥活動、違章登島、非法捕殺及自然災害等情況。
保護區170平方公里內有3個鎮,區內人口密布,是導致鳥、蛇棲息地減少的重要原因。多年來,蛇島周圍200米海域被地方有關單位占據,從事生產經營,養殖海產品。島上蛇、鳥活動旺季,200米海域內數十條養殖作業船噪音轟鳴,黑煙瀰漫,污垢漂浮。
老鐵山區一些非法設定的生產設施,侵占了
候鳥過境或生息、繁衍之地。承包者任意推平山頭,建起曬魚場、曬菜場、畜禽飼養場。還有一些海濱濕地,本是
老鐵山“水域沼澤鳥類群”取食、產卵、棲息地帶,也變成了海產品養殖場、曬鹽場。有人利用各種網具和燈具,封天堵地,非法獵捕鳥類。山林間,埡口處,房前屋後,架設城網、牆網、吊網、叉網等網具。2002年9月至11月的候鳥
遷徙旺季中,保護區管理處共查獲各種鳥網2420片,在現場抓獲非法獵捕、販運鳥類者54人次,放飛各種鳥類646隻。
科學研究
科學家研究表明,蛇島上的蛇是由大陸上來的。但不是大陸蛇類渡海過去的,也不是由漁船帶至島上去的,而是地質時期海陸變遷的結果。大約在幾億年以前,海面遠較今天海面為高,或者說是大陸太低,遼東半島與蛇島雖連在一起,但均被淹沒在海中。到了4億年以前,這一地區開始成陸,
遼東半島與蛇島開始逐步出露海面,後來經過數次的
地殼運動以及海平面的升降,使得蛇島飽經滄桑之變。當低海面時,遼東半島與蛇島連線一起,蛇可直接游到蛇島上去;而當海面回升時,蛇島逐漸與遼東半島分開,於是蛇島上的蛇便留在島上了。雖然幾經演變,但蛇島上的蛇仍沒有被大自然的天災和人為的禍害所滅亡,相反在環境適宜的島上代代繁衍下來,形成了今天的蛇島。
科學家研究表明,蛇島上的
蝮蛇是一種劇毒蛇類,具有重要醫藥價值,可提煉
麻醉藥、止痛藥、止血藥等,蛇皮、蛇膽均可製作成藥。蛇毒是寶貴的藥用資源。它製成的藥劑對治療各種神經肌肉、血液循環等疾病能起到良好政果。
歷史
蛇島是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島上毒蛇很多,1930年代前,曾有日本人北川政夫等去探過險,做過植物和
昆蟲的初步調查,對毒蛇的情況也有一些報導。解放後,亦有人去過島上。但傳聞雖多,而實況知道得很少。
1957年4月及9月中旬,
中國動物學會旅大分會在旅大科聯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考察隊共12人,先後兩次在島上進行了調查,第一次為期2天,第二次是5天。兩次均由大連港乘快艇出發,約5小時到達目的地,航程60多浬。
蛇島自然博物館
始建於1990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1平方米,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個蛇類專業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共接待上百萬名社會各界觀眾和50多萬名大、中、小學生,其中有
萬里、
陳慕華、
田紀雲等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外國友人及港澳台同胞。改造後的蛇島
老鐵山自然博物館,以國際流行的“主題單元”為陳列理念,以“自然保護”為主題,展示內容緊緊圍繞保護區的自然歷史和中心工作,濃縮保護區的發展史,重點突出蛇島和蛇島
蝮蛇、老鐵山和各種鳥類,揭示被保護對象的個體、種群及生態系統的奧秘,套用電光技術手段再現個體及種群生態、生態環境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蛇島自然博物館共分七個展區:
l、序廳:以突出自然景觀為特點,採取全露置陳列方式,大空間展示,自動聲、光控制。觀眾一踏入博物館就領略了大自然的美和蛇島風光。
2、蛇島廳:以揭示蛇島之謎為主題,全景櫥採用三度空間藝術形式,展示了蛇島自然景觀,蛇島
蝮蛇生態氣息,使觀眾仿佛親臨蝮蛇王國。
3、蛇類廳:以展出南北方活蛇為特點,展出活蛇25種,蛇類標本120餘種,並介紹蛇類知識。
4、蛇的利用廳:主要介紹蛇類對人類的貢獻。從古至令蛇的藥用,近代蛇和蛇毒的臨床套用,治療各種疾病等。同時介紹了
大連蛇島醫院,大連蛇島製藥廠,為醫療、藥物的需求,提供了信息。
5、
老鐵山廳:介紹老鐵山鳥站與蛇島的關係,鳥類標本和鳥類知識。
老鐵山鳥站全景櫥,採用三度空間藝術形式,展示老鐵山鳥站四個生態類型的自然景觀和鳥類的生志氣息。
6、影視廳:主要錄放“蛇島錄相片”,讓去不了蛇島的旅遊觀光者,進一步了解蛇島,愛護蛇島,並欣賞蛇島風光和蛇島
蝮蛇生態等奧秘,以飽眼福。還放映動物世界科教片,普及科學知識。
7、蛇園:以人工飼養蛇島螟蛇為主,兼養南北方活蛇。主要進行人工訓化,飼養繁育,探索人工飼養蛇類經驗,為合理開發利用蛇類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供遊人觀賞。
通過展出,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太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為保持生態平衡和造福人類做出貢獻。
所獲榮譽
1990年8月
大連市“六五”“七五”期間環境保護先進集體 中共大連市委 大連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
大連市城鄉建設系統(1992年度)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大連市城鄉建設委員會
1993年7月 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成員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
1994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全球環境500佳提名”獎
1997年9月 遼寧五十佳景
遼寧省旅遊局、廣播電視廳、文化廳、建設廳、林業廳、水利廳、環境保護局
1999年12月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國土資源部
2000年6月
大連市“張裕杯”首屆十佳環保景點評選獲獎單位 大連市環境保護局
2002年12月 全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基地 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02年12月 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央宣傳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04年6月 大連環境教育基地
大連市環境保護局
2005年9月 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遼寧省環境保護局
2006年10月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旅遊提示
從
大連黑石礁乘中巴到
旅順口,再乘定期渡船往返近海的蛇島,以春秋為宜,但切記要跟隨導遊人員行走,不可隨意亂竄,以防巨毒的
蝮蛇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