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鳥頭頂至後枕栗紅色,過眼線黑色,眼下方一條淺藍色紋。頰黃色,喉鮮亮紅褐色,喉線黑色;背部綠色,尾上覆羽天藍色;翼上覆羽綠色、飛羽栗紅色,外翻綠色,翼下全部為栗紅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藍色;尾羽黑色,中央尾羽延長且細。虹膜紅色,喙、跗蹠黑色。
幼鳥背及上體橄欖綠色,上喉至頦淺黃色,下喉至胸紅棕色雜有模糊條紋。無尾飄和黑色頸羽。
大小量度(成鳥):重20~33克;體長19~20厘米;尾飄7厘米。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主要捕食蜜蜂和黃蜂。其它捕食對象還包括蝴蝶、蛾類、豆娘、蜻蜓、甲蟲以及大多數飛行昆蟲。多在飛行中覓食,從停留的電線上或枯枝間快速飛撲獵物。一些研究發現,蜘蛛也可能納入它們的食譜(Del Hoyo et al.,2001)。
叫聲:尖銳的“啾啾、唧唧”聲。
遷徙:可多至500個體組群遷徙。分布於澳洲和紐幾內亞的群體,冬季遷至北方島嶼越冬。
分布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東帝汶。
迷鳥分布:日本、帛琉、中國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季婚配為一夫一妻制,合作育種。繁殖期群棲性,群鳥於平地、低矮河岸、山脊低凹處打洞營巢,一個築巢區最多可容納50個地洞。各地產卵期不同,澳大利亞周邊約在9~11月,紐幾內亞在9月,南澳大利亞在9月中旬到12月,一般每個繁殖季產卵一窩,每窩產卵3~7枚(平均4或5枚)。孵卵期22~31天。雛鳥同日出殼,停留地洞近一月,離巢前由親鳥和協助鳥餵食2~4周。
種群現狀
種群數至少有一百萬隻(S.T.Garnett 2008)。種群數量趨於穩定,無下降或遭受生存威脅的證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