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伐跡地是宜林地中的一個類別,指採伐後,,保留木達不到疏林地標準而沒有超過5年的跡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伐跡地
- 定義:採伐後不久而尚未長起新林的土地
- 措施:一般應迅速進行更新,恢復森林
- 目的:以免荒廢
- 特性:群落一次直接退化到次生裸地階段
- 退化狀態:隨森林的採伐強度和頻度而異
釋義
採伐跡地清理
(2)將風倒木及該集未集的採伐木運出跡地。
(3)將伐木造材作業中的剩餘物,如枝丫、梢木、截頭等按要求集中歸成一定規格小堆,堆積枝、r時避開小河、小溪徑流。
(4)在水土容易流失的跡地橫向堆放被清理物。
(5)長度2m、小頭直徑6cm以上的木材必須全部運出利用。
(6)將灌木、藤條砍除,但有多種經營的、有利用價值的應予保留。灌木的清理依據採伐方式確定,皆伐使用割灌方式,擇伐不使用割灌方式。
(7)用堆腐、帶腐、散鋪、火燒(病蟲害嚴重的採伐跡地才能用火燒法,其餘跡地均不能使用)或不清等方法恢復森林生態環境。
(8)天然更新的採伐跡地可不進行清理。
(9)將採伐放倒的枯立木、火燒木、病蟲木以及在採伐作業中受到嚴重傷害的樹木的可利用部分造材運出跡地。
(10)所有固態廢物垃圾必須在伐區內採伐完成後立即移至垃圾坑並埋掉。
採伐跡地演替
草地或灌叢,通過自然發展可演替為馬尾松或喜光闊葉林樹種的混交林。常綠闊葉樹種一般生長速度較慢,它們的幼苗對日灼和乾旱甚至霜凍都很敏感,很難適應跡地的氣候條件;而喜光的樹種如馬尾松、楓香、化香、麻櫟等卻能在這裡生長良好,形成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林群落或落葉闊葉樹為主的闊葉混交林群落。當這些樹種組成的群落達到鬱閉階段時,林下光照和溫濕度條件發生變化,這一變化對喜光樹種本身不利,它們的幼苗、幼樹不能在自己的林冠下生長,其他的喜光植物亦被排擠消失。
(3)常綠闊葉樹種定居階段
由於喜光針、闊葉樹種形成鬱閉,緩和了林下小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動,較耐蔭的一些常綠樹種,如青岡櫟、木荷、栲樹、楠木等的幼苗,已經能夠在林冠下生長並定居下來。這一階段的初期,上層由馬尾松或落葉闊葉樹種構成主林層,下層主要由中生的和耐蔭樹種的幼苗幼樹構成;後期則形成以馬尾松和常綠闊葉樹種組成的針、闊(常綠)混交林,或落葉、常綠闊葉樹種混交林。
隨著歲月的流逝,常綠闊葉樹種的樹高生長越過了馬尾松或其他喜光闊葉樹種,於是常綠闊葉樹種占據了林冠的上層。那些喜光樹種因不能忍耐遮蔭而開始衰退、死亡。這樣,最後又發展為穩定性較高的常綠闊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