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虞美人·有感白漿閥盼
滿枕瀟瀟今夜雨,人共孤燈語。鳳凰台畔亂香紅,只到尋常煙月竟匆匆。
江芝充拒少上蓴絲秋未采,莫怨朱顏改。吳山幾曲碧漫漫,還有許多風景待人看。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正體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2.瀟瀟:風雨急驟貌。
3.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面。香紅:代指花。
4.煙月:煙花鳳月。亦指風流韻事。
5.蓴絲:蓴菜絲。這裡暗用西晉張翰在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家鄉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的典故。
6.朱顏改:李煜《虞美人》:“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詞有“只是朱顏改”句,此處變其意而用之。
7.吳山:泛指江南家鄉的山。漫漫:廣遠無際貌。
白話譯文
瀟瀟的雨聲從窗外傳到室內,縈繞在枕邊。卻只有孤燈陪伴自己,鳳皇台畔山花爛漫、春色迷人,只覺得平常的煙花鳳月很匆忙。
秋天江朵民歸面上的蓴菜廈員鑽絲沒有人採摘,不要抱怨朱顏已經發生變化。江南家鄉的山彎彎曲曲看不到邊際,仍然有很多風景想忍不住去看。
創作背景
徐燦為海寧陳之遴繼室,之遴工詩詞,夫婦情甚相得。明崇禎十年(1637)陳中進士,但次年其父右僉都御史陳祖苞整飭薊遼邊備失責,入獄仰藥死,他便被明思宗列為“永不敘用”之人。好在陳氏為海寧望族,家庭生活並未受太大影響。不數年清兵入關,陳之遴積極投靠新朝,很快就升官,順治九年(1652),已授弘文院大學士。此詞當寫於陳已入京任職,徐尚滯留於南方之時。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凡有離愁別恨或者久客思鄉的人,最怕的是夜長不眠,偏又遇上夜雨連綿。此情此景歷來詩人多有描寫。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都是傳誦的名句。瀟瀟的雨聲從窗外傳到室內,縈繞在枕邊。一個“滿”字側寫雨之大,時間之長,簡直充滿了衾枕四周;困擾得詞人久久不能入睡。心中必須悶愁思想要訴說訴說,卻只有孤燈與之共語。滿胸中的煩惱和愁思,想來都是因羈旅他鄉而產生的駝蒸習。何以消愁,詞人只能藉助懷舊。當年鳳皇台畔山花爛漫、春色迷人,正應該珍賞愛玩、細心領略才是,可那時卻把它看作“尋常煙月”,竟然匆匆放過了。如今才深深感到當時是多么地粗疏,不懂得愛惜故鄉的風光。
下片繼續展開對故鄉美好生活的回憶,但詞人並沒有在這種失悔的情緒中消沉,故鄉著名的蓴菜,雖然時已入秋,仍還有未曾採集者。那幾嚷院處宛慨辨判蜒曲折的吳山,碧色漫漫,也還有許多賞心悅目的風景等待著人回去觀看呢。一種“命駕而歸”的心情遂油然而生。雖然青春易逝,朱顏已改;而迷途未遠,命駕歸隱,猶未為晚,願言及此,沒有什麼可以感嘆的。
此詞從其感情色調看當是徐燦前期作品,當時她丈夫在北京任明朝官職,徐燦相隨其夫生活,但也時有暫離乍別的情況,從她的詞集中可以看出。這首的開頭兩句特別是“人共孤燈語”一句即反映了她的孤獨心情。“江上”句借張翰因秋風而憶“鱸魚專羹”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嚮往隱遁的素志,雖說她自身並未仕宦,但其夫既是官場中人,自己也就難酬宿願了。離愁、鄉思、歸隱之情,三者融合在一首詞里,因此題目便題作較有彈性的“有感”。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從字面來看,似乎是一首懷人之作。從季節物候變遷說到自己的韶華不永,急切地盼望遠人歸來。然而結句歇拍在‘吳山’,似與主人公無關,若說是比喻,則不免牽強。實則此處蘊含著對山河眷眷深意,因而洽合感興的主題。
作者簡介
徐燦,字湘蘋,又字明霞、明深,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人。
陳之遴繼配。幼穎悟,通書史。陳之遴兩次流徙,均曾隨行。康熙十年(1671),奉旨歸之遴之骨。晚年學佛,更號紫䇾。早年雅好吟詠,尤喜為詞。被詞人
陳維崧譽為南宋後閨秀第一。有《拙政園詩餘》《
拙政園詩集》。
此詞從其感情色調看當是徐燦前期作品,當時她丈夫在北京任明朝官職,徐燦相隨其夫生活,但也時有暫離乍別的情況,從她的詞集中可以看出。這首的開頭兩句特別是“人共孤燈語”一句即反映了她的孤獨心情。“江上”句借張翰因秋風而憶“鱸魚專羹”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嚮往隱遁的素志,雖說她自身並未仕宦,但其夫既是官場中人,自己也就難酬宿願了。離愁、鄉思、歸隱之情,三者融合在一首詞里,因此題目便題作較有彈性的“有感”。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從字面來看,似乎是一首懷人之作。從季節物候變遷說到自己的韶華不永,急切地盼望遠人歸來。然而結句歇拍在‘吳山’,似與主人公無關,若說是比喻,則不免牽強。實則此處蘊含著對山河眷眷深意,因而洽合感興的主題。
作者簡介
徐燦,字湘蘋,又字明霞、明深,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人。
陳之遴繼配。幼穎悟,通書史。陳之遴兩次流徙,均曾隨行。康熙十年(1671),奉旨歸之遴之骨。晚年學佛,更號紫䇾。早年雅好吟詠,尤喜為詞。被詞人
陳維崧譽為南宋後閨秀第一。有《拙政園詩餘》《
拙政園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