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韶華爭肯偎人住

《虞美人·韶華爭肯偎人住》是清代詞人董士錫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的上片即寫春去秋來這一自然界中亘古不變的規律,用“爭肯”“無賴”“幾時”等充滿主觀感情色彩的詞烘托傷逝的悲哀;過片就“秋聲”落筆,蕭蕭秋葉,牆頭畫角,悲秋情懷更添幾分蒼涼,末二句忽發奇想,期盼有誰來挽起長江水,洗去浮雲,讓天空放晴。此詞想像雄奇豪放,抒寫自然流暢,立意新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虞美人·韶華爭肯偎人住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董士錫
  • 作品出處:《齊物論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虞美人1
韶華爭肯偎人住2?已是滔滔去。西風無賴過江來3,歷盡千山萬水幾時回?
秋聲帶葉蕭蕭落,莫響城頭角4!浮雲遮月不分明5,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虞美人:詞牌名,本於唐教坊曲。因項籍《虞兮之歌》命名。周紫芝詞有“只恐怕寒難近玉壺冰”句,一名《玉壺冰》;王行詞取李煜“怡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名為《一江春水》。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兩仄韻,兩平韻。
2.韶華:美好的時光,這裡指春光。爭肯:怎肯。
3.西風:秋風。無賴:這裡是煩擾、多事之意。
4.角:古代樂器,常響于軍中作報警之用。
5.浮雲遮月:暗寓朝中奸佞當道。

白話譯文

美好的春光怎肯長住人間,已如流水揚波去遠。多事的秋風又吹過大江,杳然的春光何時才能回還?
落葉蕭蕭已伴秋風一片,報警的畫角切莫再把人心震撼。天地昏暗是浮雲遮了明月,問誰能高擎長江洗清霄漢?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寫作背景已無從考察,但從詞意揣摩,當是詞人奔波仕途之際的情感流露,是詞人對國事人生的思考記錄。作者身處嘉慶、道光年間,其時正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貪吏當道,財政支絀,軍備廢馳,國勢下降,危機日重的社會又遇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詞人為此深深地憂慮。有感於如此危局,作者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韶華”二句,採用擬人手法,賦予無生命的時光以生命和意識。韶華不肯與人長期依偎,像江水一樣滔滔逝去,顯示出物換星移之自然規律。詞人慨嘆年華似水,紅顏易凋,愴然與無奈之情於此表露無遺。人生有限,時間無限,這一永恆的矛盾曾引發過多少哲人的思考。詞人為官在外,頗嘗羈旅勞頓之苦,時驚年光飛逝之疾,對比感觸良多,常用詞的形式表達出來。
“西風”句,寫自己的心情和行蹤。在西風蕭瑟的日子裡,詞人百無聊賴,涉江北去,不禁悵然回首江南故里。在西風驟起,萬木搖落之際,最易誘發鄉思。古人曾有見秋風思菰萊鱸魚膾之美而辭官歸里的酒脫之舉,詞人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蘇,此時客過異鄉,面對“西風愁起綠波間”的景象,怎能不觸動滿懷鄉情。“歷盡千山萬水 幾時回”,身在途中,復又思歸,這就把詞人既不願行,又不得不行的矛盾心情和盤托出。
下片起首承上“西風”意,用“秋聲帶葉蕭蕭落”七個字描繪出一副秋風衰颯,黃葉飄零的秋景圖。此句意境與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相類,當是由之點化而來,雖氣魄不及杜,但此句在此詞中有似承又轉之妙。上片痛喪韶華,情緒低沉、壓抑。下片若不另闢新境,從筆法上講,文勢呆滯;從命意上講;詞品欠高。詞人深諳此中三昧,既另闢新境,又未傷曲之意脈。聯繫下句“莫響城頭角”希望迴避戰事來看,這七字便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秋景圖,當有深意寓焉。由此看來,“秋風帶葉蕭蕭落”也是清朝社會風雨飄播的“秋景圖”。
“浮雲遮月不分明”。詞人借眼前景,暗喻清廷昏憒,奸邪滿朝,在清社會的“秋景圖”上又重重地補上一筆。“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表層意思是說希望有壯士出,用滔滔長江之水洗盡滿天陰靄,使青天重現。深層含義則是寄希望於雄才不略之士出來拯救時局。這主要是因為詞人緊扣身處的環境落墨,如頭上浮雲遮月之象,眼前長江奔涌之景,信手拈來,妙合無痕。
董士錫為常州詞派開山張惠言之甥,繼承外家之風,重意格,崇比興。這首詞很能代表常州詞派的特點,上片悵嘆流年,下片深憂國事,借秋風,浮雲綰合自然、社會,人生,運意於騷雅古懷,深得興象風神之旨。

名家點評

原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惠淇源《婉約詞》:秋之為氣悲,但亦不知悲從何來。於是怨西風,楓角鳴,恨浮雲遮月,總之均是莫可名狀的惆悵。此詞即表達此種悲秋的困惑之情。雖是文人感時興悲的積習所致,但也確是人生中常見的普遍情緒。為抒情文學所不廢。

作者簡介

董士錫(1782—1831年), 字晉卿,一字損甫,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張惠言之甥。嘉慶十八年(1813)副貢,侯選直隸州州判。曾主通州紫琅書院,揚州廣陵、泰州書院講席。詞得張惠言嫡傳,有《齊物論齋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