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虞美人1
春情只到梨花薄2,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3人間猶有未招魂4。
銀箋5別夢當時句,密綰同心苣6。為伊判作7夢中人,索8向畫圖清夜喚真真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梨花薄:謂梨花叢密之處。薄:指草木叢生之處。
不道:猶不管、不顧。
招魂:招生者之魂。
銀箋(jiān):塗有銀粉的箋紙。
同心苣(qǔ):相連鎖的火炬狀圖案花紋,亦指織有這種圖案的同心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
判作:甘願作。
索:猶應,須,得。
真真:美人之代稱。此處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白話譯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時候,夕陽西下,黃昏降臨,卻不知道人間尚有人相思惆悵,不能自已。
曾經濃情蜜意,海誓山盟。為了她甘願做夢中之人,於是整日對著她的畫像呼喚,希望能以至誠打動她,讓她像“真真”那樣從畫中走出來與我相會。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此亦懷亡妻之作。盧氏卒於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梨花期已過,詞至早當作於康熙十七年。”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這首詞敘述對亡妻的思念。
上片“春情”二句謂梨花開放時已近暮春,雖然漂亮,但是不久就零落殆盡。但“春情只到梨花薄”,並不單指梨花因為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稀薄,而意在梨花盛開於美好的春天,來不及歡喜就被風吹落了。以春光比喻相處的美好時光,用凋謝的梨花來指代心中的愛人,暗示妻子年紀尚輕,不幸亡故,語句略帶怨意。“斜陽”二句責問斜陽為何匆匆下山,天色垂暮,而不管自己還在為妻子招魂,希望能復其精神,延其年壽。由怨生怒,語似無理,實為情深之故。
下片寫思憶。當年與妻子的定情詩句,特地另外寫在銀箋上,還密密地打著同心結,以示對妻子的愛心永遠不變。甘願作夢中人,以便能和妻子一起在夢中生活;或者對著亡妻的遺像呼喚她的名字,希望她能像傳說中的真真一樣,從畫圖上走下來,復活重生。這種心情,在作者的悼亡詞中經常流露,說明詞人對妻子情深意摯,妻子死後還念念不忘。
該詞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自然過渡到下片直抒胸臆,詞意一氣貫注,酣暢淋漓。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納蘭詞研究員田萍《納蘭詞全集鑑賞》:“‘春情只到梨花薄’,不寫悼亡而悼亡之傷隨梨花的凋落自然流露,寄情於景,將內心的感情表達得自如而清晰。”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戊《納蘭詞箋注》:“這首詞以春到梨花,又風吹花落之興象寫對伊人(或其妻子、戀人)的刻骨相思。”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
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
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
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側帽集》《
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