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家山嘴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岱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家山嘴村村民委員會
- 羅馬字母拼寫:Yújiāshānzuǐ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設立年份:1984
- 廢止年份:2004
虞家山嘴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岱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命名。
虞家山嘴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岱山縣人民政府批准命名。地名含義以村委會駐地虞家山嘴得名。歷史沿革1949年屬岱西鎮第九保;1950年解放初為岱西鎮第九村;1956年建立建新農業社;1958年成立建新大隊,屬岱西公社;1...
他常負笈遠行,數月不歸,為寺廟殿宇刻畫彩繪,現村民尚有以其所畫迎仙門圖做成的家堂軸子,令人嘆為觀止。任呈孝扎制彩龍更為人稱道,僅竹蔑、麻繩、紙、絲、顏料即可。所扎制之龍鬚角逼真,鱗爪細膩,色彩亮麗,嘴中特製一竹哨,舞龍時風入即響,同時龍身關節內有魚肉燈,夜晚點燃,龍身更是生輝,如真龍現身。...
2011年11月,惠陽、東郊等10個居民委員會和花北、小橋2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婁東街道。截至2021年10月,城廂鎮轄16個社區、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太平南路76號。2019年,城廂鎮有工業企業115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0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1個。城廂鎮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
1999年4月,撤銷管理區,改設村民委員會。是年末,全區共有55條行政村、20個社區。2004年8月25日,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禮樂鎮建置改制,由鎮改為街道,設立辦事處,並開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區下轄外海、禮樂、江南、滘頭、滘北5個街道,共29個社區、34條行政村。2013年6月,江門高新區...
2011年末,塘橋鎮轄鎮中、鹿苑、妙橋、胡同4個居民委員會和周巷、何橋、青龍、韓山、橫涇、顧家、歐橋、蔣家、金村、巨橋、灘里、花園、牛橋、劉村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7個居民小組、726個村民小組。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塘橋鎮轄8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鎮中社區南京西路16號。地理環境 位置...
1963年,城關公社增設汾道溝、沙女溝、敬村3生產大隊。1972年,城關公社增設曲里、六家嘴2生產大隊。1984年2月,城關鎮轄24村民委員會。1998年6月,景毛鄉的陳郭、柴寺2村民委員會和賈罕鄉的湖李、劉村2村民委員會併入,城關鎮轄28村民委員會。2001年3月,新城鎮增設鄧曲、趙店、城南、古城莊、溝爾里、城...
胡海、張鋪、胡志高、飛躍、湯沖、黃金寨、王橋、曹廟、龔坳、舒垸、劉河、新河、河西上、白茆、楊林沖、祖虞、涼亭、楊寨、石鼓沖、石鼓河、羅坳、鴨咀、果子畈、分路、馬路、坳上、牌樓、中路、湯畈、范湖、花園港、里下沖、胡壩、灣潭、三門寨、黃坪5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個居民小組,516個村民小組。
29個村民委員會的名稱,同1962年調整後的名稱不變,轄88個自然村不變。其中變動的,原1個楊湘居委,1993年後隨著居民戶的增多,鎮區的擴大等原因,增加到3個居委,即:澱山湖居委管轄範圍以鎮區淀興路為界,路北為澱山湖居委;路南為利民居委;原運輸社改建為石楊河居委。永義村民委員會所轄的小港自然村,...
2011年末,楊埠鎮轄河埠1個居民委員會,柴店、江坪、長吉、甘泉、茶源、箬源、壕源、湯源、花園、張坊、楓林、塔尾、詹坊、坪上、合港、霞山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138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楊埠鎮轄2個社區、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楊埠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楊埠鎮地處餘干縣東部...
1984年,撤社復鄉,大隊、生產隊改為村、村民小組。其後部分鄉撤鄉建鎮。1996年初,轄12個鎮、17個鄉:城關鎮、大荊鎮、川山坪鎮、長樂鎮、古培鎮、白水鎮、汨羅鎮、桃林寺鎮、高家坊鎮、黃柏鎮、弼時鎮、新市鎮、八景鄉、三江鄉、天井鄉、火天鄉、古侖鄉、白塘鄉、玉池鄉、紅花鄉、黃市鄉、沙溪鄉、...
2021年,安寧市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有63個村民委員會,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分設338個村民小組, 179個居民小組。市人民政府駐連然街道。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寧市,地處昆明西郊,距昆明主城區28千米。介於東經102°8'~102°37'和北緯24°31'~25°6'之間。南北長約66.5千米,東西寬約46.4千米,總面積1301...
各條龍船(划船)在“龍頭船”的帶領下,沿水路向東經曹家灣、大壩橋、太平港到西門灣吃點心乾糧休息,然後“請”李王神像上岸到岳上,再返船,順山前塘由東向西過三條橋到西壩。龍船船隊一路經過的村(隊),都要在岸邊燒香祈福。沿途村民向龍船贈菸酒吃食以示犒勞。龍船在規定的水域一一完成行程後,要把李...
來安縣歷史悠久。境內頓丘山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瓷和骨器證明,在新石器時代,縣境便有人類棲息繁衍。據《太平寰宇記》:“來安水在縣東三里,源出馬嶺山,東流至來安村為名。”唐虞時代,屬“揚州之域”。周初,屬徐國。春秋,先屬吳後屬楚,故稱吳頭楚尾。戰國,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建陽...
很久以前,村里來了一位姓鄧的外地貨郎,住在大王廟裡。當時,山中有隻猛虎,常常出來傷害人畜,讓村民們擔驚受怕。這位鄧貨郎得知以後,便暗下決心為民除害。他將烤好的雞戳在沖槓上,進山尋虎,果然不多時便遇到了猛虎。猛虎朝他撲來,鄧貨郎舉起沖槓朝猛虎的嘴直刺。沖槓最終刺進了猛虎的心臟,猛虎一陣...
娶親“欄柵”是南厙村的又一習俗,南厙人兒女結婚時,若是小伙子娶親,村民大都夾道相送,而若是村外新郎前來娶南厙媳婦,村民們則會或張開雙臂、或擺只長凳“欄柵”,娶親隊伍則必須發糖遞煙燃放鞭炮以請出道路。娶親人家萬不可吝惜糖煙不肯發,因為“欄柵”的人越多,則預示著這家新婚的家庭生活越美滿。美食 南...
當地村民為了紀念六祖惠能的恩德,把古寺所在地命名為“六祖坑”。夏田村 夏田村,廣東省古村落,隸屬於廣東省連平縣陂頭鎮,坐落在被譽為河源“小桂林”之稱的盆地里。據當地史料和《謝氏族譜》記載,最早在連平縣陂頭鎮夏田村落居的為謝姓,明朝初年,南宋文學家和愛國詩人謝枋得的五世孫謝復澈從江西錫州遷居...
完顏村居民們800年來一直恪守著這些傳統習俗。村裡的老人介紹,從正式定居在涇河邊開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習俗便被繼承了下來,一年年的不斷重複,成為了隱居在此的完顏村人對本民族祖先的懷念和寄託。祭黃繩是完顏村最著名的祭祀儀式之一。祭祀開始以前,由村民將一根1000多米長的黃色繩子從山包上連到山下的完顏...
據一些史籍、碑刻記載,唐代許多牛姓家狀都記載為牛金之後,如牛弘家族、牛肅家族,以及上黨一帶牛氏。山西壺關沙窟村近年因盜掘出土許多唐代牛姓家族墓誌,這些墓誌大都記載其先祖為牛金,官任上黨太守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張姓村民建房時牛金墓及墓碑據說被發現,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後下落不明。從山西明初...
熊永付是興文縣仙峰苗族鄉太陽光村六組村民,他照顧的這位老人叫熊少友,雖然老人也姓熊,但與熊永富並不沾親帶故。而熊永付無私照顧的孤寡老人,在熊少友之前還有漢族孤寡老人孫銀安。解放前,少年時的孫銀安是當地一個地主家的長工,解放後,無親無故的孫銀安不知自己該何去何從,22歲的熊永付便像親人一樣...
據有關史料記載,洵河水大時,沖毀街道、田壟、害及上紙寨,瀝津莊,有危級縣城之虞。為消除水患,上紙寨村民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三月十四日起,致力於泃河河道治理。三十四日內,挖成新河道六百三十弓(折合1050米)。又經三十四日的修建,建成一條一百六十四弓(折合273.3米)的長堤。1979年,山東莊公社...
王家坪一級電站:位於綿竹縣王家坪,利用綿遠河山區支流湔溝落差建站。1990年動工,1992年4月竣工。設計水頭110米,裝機2台(2×500),容量1000千瓦。在當地清平磷礦與國家併網。1993年發電量270萬千瓦小時。1994年發電量300萬千瓦小時。電站總投資360萬元,全部由王家坪村民組自籌。王家坪二級電站:位於綿遠河...
關於這棵千年烏楊的傳說很多。當地村民認為樹有靈性,有讓孩子認“保爺”的風俗,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備好香燭來祭拜這烏楊“保爺”。媳婦沱 過了烏楊樹,很快就進入了川黔兩省交界黑獺鄉境內。在白泥河(又名名甘龍河)與烏江交匯的下游一里處,有一個較大的回水坨,名叫媳婦沱。這裡雖無鬧市,但山環水繞,...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截止2017年,在南極估計有70000頭(2017年)虎鯨,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當前在日本、印尼、...
唐虞三代時期,為肅慎人住地。夏、商、周、秦朝時期,為肅慎地。漢朝時期,在東北設玄菟郡等郡時,磐石一帶為西蓋馬縣西境。漢朝末期,扶餘族興起,磐石屬高句麗轄地。晉、北魏、隋至唐朝初期,為高句麗北境,後隸屬於渤海中京路鹹德府顯州、鐵州、興州3州。遼朝時期,歸東京道管轄。金朝時期,為鹹平府歸仁縣...
農曆廿一深夜,游燈結束,村民將“蛇頭”“蛇尾”送進蛇王廟焚化,祈祝蛇王升天。筠竹燭橋燈 燭橋燈會是筠竹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民俗活動,不僅寄託著人們祈求吉祥平安、人壽年豐、驅邪滅災的美好願望,而且還兼有聯絡鄉親、互訪互幫的重要作用。燭橋燈是用竹篾扎的骨架作燈罩,糊上透光紙,將燈固定在丈余長、咫尺...
我永遠忘不了到紫雲那一天的情景,整個小山城沸騰了,全城居民和附近村民紛紛涌擠在路兩邊,可謂人頭攢動、人山人海,象觀看天外來客一樣,簇擁著我們上海知青;到處是紅旗飄飄,鑼鼓喧天,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的樂曲;一撥又一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