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遠河

綿遠河

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沿綿竹市山區、壩區奔騰而下,在德陽市中心區穿城南去,全長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遠河
  • 全長:133.6公里
  • 支流個數:10餘條
  • 發源地: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
簡介,沱江正源,德陽母親河,綿遠河污染,綿遠河治理,

簡介

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沿綿竹市山區、壩區奔騰而下,在德陽市中心區穿城南去,全長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城區段為16.1公里。綿遠河吸納德陽西北區域10餘條支流,滋養著旌城兒女。

沱江正源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正源,另外兩條就算旁系支流。

德陽母親河

長期以來,綿遠河為兩岸生活的10餘萬人和40餘家大中小型企業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灌溉沿河兩岸近10萬畝良田,承擔著德陽城區50餘平方公里的防洪功能,因此,綿遠河被旌城人民尊稱為“母親河”。
德陽綿遠河德陽綿遠河

綿遠河污染

上世紀80年代末,德陽城市和經濟發展迅速,但城市的生態環境卻因保護不力受到了影響。綿遠河城區段每年有上千噸的生活垃圾、近萬噸的建築垃圾無序堆放,沿河160多個排污口每天向綿遠河排放近萬噸污水,流域範圍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河道淤積、道路不暢等問題日趨嚴重,沿河居民苦不堪言,整治綿遠河,還清母親河成了全市人民共同的心聲。1989年,德陽市委、市政府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解決城市發展向東受阻的問題,決定對當時的綿遠河城區段7公里的堤防,雨、污排水管,跨河的部分橋、閘進行建設。1991年4月,岷江路閘橋落閘蓄水,德陽城內誕生了一個人工湖——旌湖。

綿遠河治理

2001年3月,德陽市委、市政府站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改善民眾居住和商業環境的高度,做出了以污水治理、環境治理、完善功能為重點的綜合整治決策。2001年7月,委託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對16.1公里長的綿遠河城區段——旌湖,進行濱水景觀城市設計。2002年4月,旌湖綜合整治工程正式開工。2002年至2006年,綜合整治工程一直被德陽市委、市政府列為重點工程,全力推進。目前,還清後的母親河“天藍、水清、岸綠、景美”,成為旌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重現了青春魅力。
綿遠河古稱綿水。境內河段長11.9公里,流經連山鎮雙泉鄉松林鎮三水鎮,與石亭江匯合後出境至趙鎮入沱江。屬於降水補給河流。河面均寬268米。集雨面積8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總量5.12億立方米。
旌陽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半濕潤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少,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大,強度不一。常年平均氣溫16.0℃,最高氣溫36.5℃,最低氣溫-6.7℃,溫差43.2℃。年平均日照時數1215.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893.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達536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
季節交替時,冷熱空氣活動頻繁激烈,形成以東北方向為主的季風。年平均風速1.5米/秒,瞬間最大風速14.3米/秒。無霜期長達276天。
常年發生的主要氣候災害有低溫凍害、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秋霜、寒潮等,低溫凍害天氣主要出現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生頻率70%。春旱、夏旱伏旱和冬乾經常發生。3月初至4月底發生春旱頻率為40%,4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生夏旱的頻率86%。6月底至9月初,發生伏旱的頻率61%,12月至次年1月發生冬乾頻率40%。夏秋兩季發生洪澇的頻率50%,年平均發生0.75次。六級以上大風年平均發生0.86次,年平均出現雹災0.8次。9月至11月,易發生秋霖,年平均發生1.89次,12月至次年2月,寒潮年平均發生1.52。
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1度,無霜期271天,年降水量893毫米,日照1251.5小時,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低溫冷寒、乾旱、洪澇冰雹和秋綿雨。全區耕地面積33683.5公頃,占幅員面積的56.84%,林地面積9354.4公頃,占幅員面積的1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