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災指
冰雹降落造成的災害。 雹是在對流性天氣控制下,積雨雲中凝結生成的冰塊從空中降落的現象。冰雹是一種地方性強、季節性明顯、持續時間短暫的天氣現象。冰雹由雹核和雹核外面的冰層所組成。雹災主要危害農業生產,使農作物莖葉和果實遭受損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此外,雹災有時還造成少量人畜傷亡,並破壞交通、通信、輸電等工程設施,從而造成更嚴重損失。 世界上多雹地區主要分布在高原和一些山脈地區,多呈帶狀分布。中國是世界上雹災比較嚴重的國家,其分布比較廣泛,以黃河流域、淮河流域、
四川盆地、
江南丘陵的一些地區最為嚴重。 雹災輕重主要取決於降雹強度、範圍以及降雹季節與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關係。一般分為輕雹災、中雹災、重雹災三級。防禦雹災的主要措施除了調整農作物品種和播種時期,使主要發育期儘可能避開多雹期外,還要加強雹災預防,採取人工消雹措施,減輕雹災破壞損失。
冰雹是對流性雹雲降落的一種固態水,不少地區稱為雹子、冷子和冷蛋子等,它是中國的重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冰雹出現的範圍雖較小,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常伴有狂風驟雨,因此往往給局部地區的農牧業、工礦企業、電訊、交通運輸以至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例如:1987年中國先後有2150多個縣(次)降雹,受災農田500多萬公頃,毀壞房屋180萬間,死亡400人,受傷1萬人以上;1989年全國先後有970多個縣(次)降雹,受災農業田面積440萬公頃,倒損房屋310萬間,死亡430多人,受傷1.5萬人以上;1993年受雹災農田達640萬公頃,倒損
房屋230萬間,死亡約250人,受傷1萬多人,直接經濟損失約47億元。
根據冰雹的發生條件、發展過程、降雹的強度,通常分氣團降雹、颮線降雹、冷鋒降雹。氣團降雹是一種弱降雹天氣,雹塊小、,降雹範圍也不大,危害較輕。颮線降雹多數是指在於冷氣流和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下產生的,是一種強烈的降雹天氣。一般雹塊較大,移動快,波及的範圍也較大,通常使十幾個縣甚至幾十個縣嚴重受災。冷鋒降雹和颮線降雹類似,也是強烈的降雹天氣,它的生成直接與鋒面活動有關,嚴重時常造成幾十個縣受災。
地區分布
中國年降雹日數的地區特點比較明顯,大體上從東北到西藏這一條,“東北一西南”向地帶中冰雹多,其兩側的廣大東南地區和西北內陸乾旱地區(山區除外)冰雹少。
青藏高原是中國雹日最多、範圍最大的地區,四川理塘、松潘以西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雹日都在8天以上,其中最多中心在拉薩以北的西藏東部地區,那曲每年平均雹日達35.7天,川西高原和青海東南部地區是個冰雹次多中心,四川色達年平均雹日為23.9天。其次,祁連區東段雹日可達7~15天;天山西段山區5~10天以上,昭蘇甚至達20.7天,是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國降雹最多的氣象站。此外,陰山及燕山地區年平均雹日3~5天,大
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區2~3天,雲貴高原川黔湘鄂邊緣山區和黃土高原年平均雹日為1~3天不等,都是我國冰雹較多的地區。廣大東南地區和西北內陸乾旱地區是我國冰雹最少的地區。具體他說,西北內陸諸乾旱盆地、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四川盆地,年平均雹日都在0.4~0.5天以下;華南沿海及海南島
等地在0.2天以下,甚至從不出現。這是因為這些地區上空為0℃層很高,低層空氣又暖,冰雹常不及地就已融化分散成為雨滴的緣故。冰雹一般隨海拔增高而增多,例如五台山、華山、黃山、廬山、峨眉山等山頂氣象站的雹日都較其附近的氣象台站雹日多1~3天。
總的來說,中國年平均雹日的地區分布特點是:西部多,東部少,山區多,平原和盆地少。由於東部及平原地區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地區,降雹次數雖少,但多出現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且雹塊一般比西部大,所以冰雹對農作物所造成的危害要較西部地區嚴重。
根據全國台站年內降雹日數的變化,可以把中國各地降雹的季節變化類型分為以下4種:
①春雹區:以2~4月或3~5月雹日最多,這3個月雹日一般占本地區全年雹日數的70%以上。
②春夏雹區:以4~7月雹日最多,4個月的雹日一般占本地區全年雹日的75%以上。
③夏雹區:以5~9月或6~9月雹日最多,5個月(或4個月)的雹日一般占本地區全年雹日的85%(或90%)以上,是中國降雹日數最多,雹季最長的地區。
④雙峰型雹區:以5~6月及9~10月雹日最多,4個月的雹日一般占本地區年雹日的70%以上。
季節分布
雹災季節變化規律明顯。1956~1974年,4~9月冰雹出現次數約占總數的84%,其中5,6月為峰值期,占22%,冬季很少出現大範圍冰雹天氣。將1990~2000年各月雹災出現次數占全國雹災次數之比(稱為雹災頻率)與1956~1974年各月冰雹出現日數占全年百分比(稱為降雹頻率)進行比較(圖3)可見,春夏依然為全國降雹的主要時段,4~9月出現冰雹次數約占總數的92.3%,10,12,1月基本沒有雹災出現;但是20世紀90年代的2,3,9月雹災出現的頻率相對70年代以前為少,而集中到了5,6,7月這3個月,且占到全年的67.6%,其中6月份出現的頻率為25%,是全年的峰值期。
影響
從各地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冰雹發生的源地依天氣形勢、季節和地形而變化。一般說來,山脈的陽坡、迎風坡以及地表複雜的地區等地容易出現冰雹。
冰雹的移動路徑主要決定於所處的天氣系統的位置和氣流方向以及當地的地形。中國大部地區處於西風帶,天氣系統多由西向東或由西北向東南移動。所以冰雹也多由西向東或由西北向東南移動。由於受當地地形的影響,冰雹走向又常與山脈、河流走向一致。
降雹和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緊密相聯繫,又受地形和下墊面狀況的影響極大。即使在相同的天氣形勢和氣象條件之下,冰雹的出現地區和強度也會有很大不同。但從歷史資料和各地反映的情況來看,仍可以看出一些統計分布規律:高原和山地降雹較多而平原較少;迎風坡較多,背風坡較少;山脈南坡多,北坡少;高山多,河谷少;地勢起伏大相對高度差大的地區多,地勢起伏小、相對高度差小的地區少;地表複雜的地區多,地表單一的地區少;植被少的地區多,植被多的地區少。
補救
雹災是夏季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威脅極大。作物遭受雹災後,一般不要輕易改種其他作物,只要管理及時、措施得當,仍能獲得收成。玉米苗期遭受雹災,只要生長點未被砸壞,一般就不要輕易翻種,而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加強田間管理。(1)剪葉。雹災過後,及時剪去枯葉和被冰雹打碎的爛葉,促進心葉生長。(2)中耕。雹災過後,容易造成地面板結,地溫下降,使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到抑制,應及時進行劃鋤、鬆土,以提高地溫,促苗早發。(3)追肥。災後及時追肥,對植株恢復生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一般地塊,每667平方米可施碳鐵5千克左右。(4)移栽。對雹災過後出現缺苗斷壟的地片,可選擇健壯大苗帶土移栽,移栽後及時澆水、追肥,促進緩苗。
小麥
小麥是一種抗災能力較強的作物,在揚花期以前,不論遭受何種程度的雹災,只要不翻種,都能重新發杈成穗。(1)追施肥料。冰雹過後,麥田氣溫高,地面覆蓋度小,應結合澆水,及時追施適量速效化肥(施用尿素時,每畝5~7.5千克為宜),以促進植株儘快恢復生長。(2)及時澆水。災後小麥從新生分櫱到拔節、抽穗直至成熟,尚需60天左右的時間;五、六月份,正值春夏乾旱高溫季節,及時澆水對小麥恢復生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3)中耕鬆土。由於冰雹的重力作用,災後地面嚴重板結,及時劃鋤,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地溫,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從而提高產量。(4)分期收穫。災後小麥生長參差不齊,成熟期很不一致(民眾稱之為“老少三輩”),必須實行分期收穫,成熟一批收穫一批;如果一次收穫,同時脫粒,就會把青穗擠成白漿,這樣,一般每畝要少收20千克左右。
玉米
(1)剪葉。雹災過後,及時剪去枯葉和被冰雹打碎的爛葉,使頂心似露未露,以促進心葉生長。(2)中耕。(3)追肥。災後及時追肥,對植株恢復生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一般地塊,每畝可施碳銨5千克左右。(4)移栽。
大豆
大豆的再生能力較強,在苗期遭受雹災後,只要子葉節未被打斷,而且子葉節處有部分莖皮,經過加強田間管理,仍能恢復生長,還能形成分枝、開花、結莢,並能獲得較好的產量。在大豆側枝形成期受雹災,嚴重的被打成光稈。經過中耕鬆土、肥水管理,一般6~7天,子葉節上部葉腋中發芽,並長成分枝、開花結莢,其產量可比翻種大豆高10~30%。
花生
花生具有很強的分枝和再生能力,且莖葉柔軟、富有彈性,每當傍晚和陰雨天氣,葉片閉合,是極強的抗雹災作物。花生在生育期間可抗不同程度的雹災襲擊,只要加強災後管理,對產量影響不大,因此雹災後不要隨意翻種。
甘薯
甘薯在紮根前,抗雹災能力弱,受害重,且災後易發生爛秧死苗,應及時翻種或補栽。當甘薯苗紮根或爬秧後如受雹災,儘管蔓葉被砸爛,只要還留有拐子,不要翻種,只要及時鬆土、追肥,能迅速恢復生長,獲得較好收成。
棉花
棉花具有很強的生理補償作用和再生能力,一般遭受雹災後,只要加強管理,仍能獲得較好收成,不要輕易翻種。(1)及時中耕鬆土。雹災過後容易造成地面板結,地溫下降,使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必須及早進行中耕、晾墒,以增溫通氣,控制死苗,促進早發;特別是鹽鹼地棉田,更應及時鬆土,防止返鹽死苗。(2)追施速效氮肥。災後及時追肥,可以改善棉株營養狀況,使其在儘快恢復生長的基礎上,促進後期的生長發育,以彌補災害損失;一般地塊,每畝可追施尿素5~7.5千克或碳銨13~15千克。追肥時,肥料要離開棉株10~13厘米,以防燒根。(3)及時治蟲。棉株受災後萌發的枝葉幼嫩,前期蚜蟲多,後期易受棉鈴蟲、棉小造橋蟲等害蟲為害,要早治、狠治,做到每葉必保,每蕾(鈴)必爭;必要時,可在棉株萌芽初期打一遍“保險藥”防治蚜蟲。(4)科學整枝。受災棉株恢復生長後,往往多頭叢生,五股六叉,不利於現蕾結鈴,必須合理修剪。對於頂心完好、斷枝破葉的棉株,要及早去掉贅芽和瘋杈,保證頂心生長;頂心被砸壞,僅留殘葉及少量果枝的棉株,可在主莖上部選留1~2個大芽,代替頂心生長;在現蕾前後被砸成斷頭、光稈的棉株,可在主莖中上部選留1~3個健壯新芽。如果棉株在接近開花時遭受雹災,由於生長季節有限,應多留、早留健壯新芽。在大部分新枝開始現蕾後,及時去除無效蕾枝,並適當早打頂,爭取多結有效鈴。
預防
預報冰雹,大都是利用地面的
氣象資料和探空資料,參照當天的
天氣形勢,尋找可靠的
預報指標。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鬥爭中根據對雲中聲、光、電現象的仔細觀察,在認識冰雹的活動規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根據雷雨雲和冰雹雲中雷電的不同特點,有"拉磨雷,雹一堆"的說法;各地民眾還觀察到,冰雹來臨以前,雲內翻騰滾動十分厲害。有些地方把這種現象叫“雲打架”。常常是兩塊或幾塊濃積雲相對運動後合併而加強發展,往往有利的地形條件也加強了這種"雲打架"的氣流匯合;另外,在冰雹雲來臨時,天空常常顯出紅黃顏色。冰雹雲底部是黑色或灰色,雲體帶杏黃色。有些地方有“地潮天黃,禾苗提防”(防冰雹)的說法。
當前,在研究冰雹的工作中各地也使用了很多科學儀器,上面提到的閃電計數器就是一種。識別冰雹雲最有力的工具是雷達,利用雷達可以定量地觀測到雲的高度、雲的厚度、雲的雷達回波強度等特徵量,可以連續地監視雲的移動及其結構變化,找出一些經驗指標,使我們有把握地識別一塊雲會不會下冰雹。
準確的冰雹預報,對於在降雹前積極採取防護措施有重要意義。
在做好冰雹預報、識別冰雹雲並密切監視冰雹雲的同時,要充分做好防雹準備。
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爆炸方法,另一種是催化方法。
中國目前主要使用爆炸方法。過去,防雹的主要工具是土炮,炮中裝幾兩火藥,沒有炮彈。近年來各地普遍採用和推廣了空炸炮和土追擊炮,可發射至300一1000米高度。這種炮造價低、爆炸力強,深受民眾歡迎。也有些地區製造了各種類型的火箭,也使用了高射炮,可以射到幾千米高空。爆炸為什麼能防雹呢?有人認為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能影響冰雹雲的氣流,或使冰雹雲改變移動方向。有的人認為是爆炸衝擊波使過冷的水滴凍結,從而抑制冰粒增長,而小冰雹很容易化為雨,這樣就收到了防雹的效果。但是究竟爆炸為什麼能防雹,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第二種防雹方法是化學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帶有催化藥劑(碘化銀)的彈頭射入冰雹雲的過冷卻區,藥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過多的冰核分"食"過冷水而不讓雹粒長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