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甸龍舟會

湖甸龍舟會

湖甸龍舟會,江蘇省常熟市民俗,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甸位於常熟市尚湖虞山交界處,這裡港汊眾多,湖塘密布,村民大多傍水而居。湖甸龍舟會就是每年春、秋兩次村民祭祀當地水神李王的一項民俗活動。龍舟會每年農曆三月廿日和八月初三舉行,參加的龍船有老爺船、划船和鐺船三種。每次活動都在午後開始,每個村(隊)的龍船隊會集一起,以抓鬮方式產生此次活動的龍頭。午飯後,將李王神像抬出李王廟(致道觀),請上“老爺船”。各條龍船(划船)在“龍頭船”帶領下,沿水路游弋。龍船經過的村都要在岸邊燒香祈福,沿途村民向龍船贈菸酒吃食以示犒勞。龍船完成行程後,要把李王神像請回李王廟。湖甸龍舟會本是一項祭祀活動,由於觀眾雲集,激發了槳手們的表現欲,便逐漸有了“競渡”的意味。

2007年6月12日,湖甸龍舟會列入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9月2日,湖甸龍舟會列入江蘇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JS-03-Ⅹ-00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甸龍舟會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11年9月2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熟市
  • 遺產編號:JS-03-Ⅹ-001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流程,活動用品,衍生習俗,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參加活動,電視節目,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划龍舟習俗,在荊楚,相傳是吊三閭大夫屈原;在吳越,相傳為紀念伍子胥;而在常熟,劃龍船是民間拜李王的一種祭祀儀式,而且時間並不是在端午,而是安排在每年的春秋兩季(農曆三月廿日和八月初三)進行,第一次叫“劃青苗”,第二次做“秋報”。其時,龍船整飾一新,由頭船引領,各路好手交會十里山塘,觀者雲集,是民間的一大節日,俗稱“龍舟會”。龍舟會主要是常熟市湖甸一帶人家的祭祀活動,所以稱為“湖甸龍舟會”。
湖甸由尚湖邊的大湖甸、小湖甸、甸橋等自然村落組成。湖甸人家傍水而居,日常出沒風波里,在水中討生活。有限的生產力限制了人們的認知,對於自然和人生變數的敬畏,使這裡的先民祈福於當地傳說中的水神李王。在每年的春秋季節,湖甸人就要請出李王,把李王的塑像抬上龍船,在生產、生活區域內巡遊,進行“湖甸龍舟會”,祈求水神的保佑,希望實現驅瘟免疫、人口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湖甸龍舟會所祭祀的李王,原名李祿,吳興長興人,早在南宋嘉定年間,即被民眾叩拜,據《常昭合志》記載:“民以雨暘禍福之事叩之,必應”。那時李祿還活著,“生時有靈”,即為老百姓消災謀福。死後升為水神(海神),“惠天下之民,佐水衡,衛海漕,時雨暘,息災厲,宜乎著之禮部,加爵於無窮也。且虞山海尤近,故知王之能顯于海漕無如此者,乃即致道觀西廡像事之。”老百姓以“致道觀”中辟出一廂專門供奉李王。據《虞山鎮志》和《虞山林場志》,“致道觀”建於南朝梁。元至正六年(1346)鄭東撰《李王紀劃績碑》云:“海虞致道觀,有海神李王祠。……海虞去吳興為近,神之利澤通暢流布,故其民祀神之盛……”“時值流毒濡染,州民惶惶憂懼,共詣神庭下......神有功于海虞之民有如此者。”明宣德八年(1433)張洪撰《續李王紀績碑》中說常熟人供奉李王為“海神”,是因為“元之江南舊賦由海道入,禱而有應者……”。同時也證明了湖甸龍舟會與道教有關。據《藝文類聚》記載:“漢朝,天師張陵十二代裔孫張道裕來常熟傳教,卜居虞山西麓十餘載,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在虞山南麓創建道觀,初名招真治,後改名致道觀……”
傳說舊時湖匪橫行,漕運與強盜遭遇,眼看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就在這時,忽聽當空一個霹靂,鑼鼓聲大作,只見水天相接處似有十多艘龍船正在合圍過來。為首的“老爺船”上懸掛的旗幡,上書“李烈士”等字樣。強盜見狀,驚慌失措,逃之天天。龍船和米船總是保持一定距離,一路護送,直到運米船越過浩淼的湖面拐進內港後才神秘消失。事後,船主經查問證實當日附近並沒有龍船會活動,頓悟這是李王老爺護佑顯靈。隨即根據“老爺船”旗幟所書,尋至致道觀拜倒在李王像前,並許願連續包辦三年“龍船會”的費用,以感謝救命之恩。像這樣的民間傳說至今仍在常熟流傳。明代錢岱撰《神舟記》,把李王的神威見諸文字,傳之久遠。
湖甸龍舟會從宋、元始,經歷明、清,一直興盛不衰。到清末民初,湖甸龍舟會的活動又有了豐富和延伸。據《常熟市志》記載,湖甸龍舟會持續到了夜間,其時“煙火齊發,全城可見”。《虞山鎮志》在記述到湖甸龍舟會活動時還說到“豪紳巨室的大號快船停泊河心,船上名廚烹調暢飲。有的遊客雇舟搭坐,稱‘搖出水’”,可見當時的盛況。特別是一年兩度的祭祀一直流傳了下來,並成為當地的盛大節日。

民俗內容

活動流程

一、時間
每年農曆三月甘日和八月初三,每次活動在當日的午飯後開始。
二、程式
1.產生“龍頭”。每個村(隊)的龍船隊會集一起,以揀“鬮子”的方式產生此次活動的龍頭。龍頭船產生後,其它船的一切活動都聽命於龍頭船。
2.請出李王神像。午飯後,由6名吹鼓手為先導,8人(或更多人)用二根4米多長的槓木,將李王神像帶坐椅扛出致道觀。致道觀後毀於戰亂,鄉民又另造李王廟供奉。8名紅衣童伴於神像兩邊,一路嘴裡喊著“呼——呼——”。供李王神像的船不是一般的船,而是大船,在15噸左右。把李王神像“請”上大船後,那大船被稱為“老爺船”。
3.祭龍。龍主水,文獻又自古以龍比道家思想的創立者老子。湖甸民間祭龍擺的是儀仗。李王神像“請”上老爺船後,原來在水中央的各條龍船便奮力劃向岸邊。條條龍船如離弦之箭,直取岸邊。眼看就要撞上駁岸時,各條龍船兩邊的槳手會齊刷刷地把木槳插入水中,齊力往後一扳,龍船又齊刷刷地昂首立定於水岸之間,蓄勢待發。這就叫做“祭龍”。
4.“盤老爺”。祭龍後,每條龍船領一支“金花”,並繞老爺船三圈。此儀式稱為“盤老爺船”。
三、路線
參加湖甸龍舟會的划船,是有行進路線的。各條龍船(划船)在“龍頭船”的帶領下,沿水路向東經曹家灣、大壩橋、太平港到西門灣吃點心乾糧休息,然後“請”李王神像上岸到岳上,再返船,順山前塘由東向西過三條橋到西壩。龍船船隊一路經過的村(隊),都要在岸邊燒香祈福。沿途村民向龍船贈菸酒吃食以示犒勞。龍船在規定的水域一一完成行程後,要把李王神像“請”回李王廟(致道觀)。李王老爺上岸,由8個穿玄色衣,戴紅纓帽的人以及2個拖毛竹爿的人、2個持白蠟棍的人引路(名“開路司”),把李王老爺護送回觀。

活動用品

參加龍船會的龍船有三種,一種是老爺船,另一種是划船,還有一種是鐺船。
老爺船:有龍頭和龍尾,船很寬敞,中艙有棚,有船樓,李王老爺端坐其中。神像前有供桌、供品,供品是一般的滷菜。左右各有樂手吹打。船桅上有旗桿直插雲霄,白天扯旗,旗上書“敕封靈慧英烈福濟忠正王李”等字樣,夜裡桅掛“九蓮燈”。老爺船的動力設施有二支櫓,頭櫓需6人控制,二櫓需4人控制。
划船(龍船):比較小,又窄又長,頭尾也飾龍頭、龍尾。龍尾高高翹起、一片金光。船身繪著朱紅顏色的長線。每條龍船分為龍頭、龍體和龍尾,船體總長約11米。龍船兩頭尖中間寬,最寬處約1.9米。龍頭、龍尾是活絡的,可拔去。船體間有12檔板,5檔為梁腳,3檔為梁頭。龍尾有一個舵,名“招”,呈關刀狀,在行駛中用於把握方向。招的位置不設在船尾中間,而是放在“櫓”後(船尾的左邊)。龍頭、龍梢的製作材料過去一般用水紅楊樹雕刻而成,現在大多用泡桐。每隻划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坐在左右兩側,人數對稱。前面船頭有一個帶頭人,稱“跺龍頭”,因每跺一腳剛好合槳手的一划。中艙有一個鼓手和一個鑼手。一般為二記鼓,一記鑼。緊要關頭,則要連擊,稱“急急風”。船尾也有一人,謂之“掌蛟”。帶頭人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面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划船的進退。擂鼓打鑼的起著統一槳手下槳划水的節拍和力度。龍船兩邊各有6面五色小旗,龍梢插1面百腳旗,名為拖艄旗,往往是隊旗。槳手統一著裝,穿“黃衫”。每條參加龍舟會的龍船各有自己的“隊服”。
鐺船:是供武術高手表演的水上舞台。鐺船是敞口船。船四周飾以彩綢。船上陳列十八般武器。武術愛好者們在此間一展身手,博得陣陣喝彩。鐺船在行進中如遇過橋,表演者把鋼叉從橋的上方飛過橋去,當鐺船過了橋,表演者已穩穩地把鋼叉接住了。整套動作都是在瞬間完成的。

衍生習俗

湖甸龍舟會代代相傳,成為水鄉人家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活動,圍繞“龍舟會”衍生了一系列的民間習俗。如“社酒”,參加龍舟會的人員,在一天的活動結束以後,要聚集在一起喝“社酒”。如“比船名”。每條龍船都要取個名號。從每個名號中蘊含的信息可以考察民意或者時尚的烙印。湖甸龍舟的船名有叫“余皇”“金騰龍”“五色龍”“本庄黃龍”“新綠龍”“嚴紫龍”的,也有叫“前巷黃龍”“穿雲小白龍”“接駕老黃龍”“飛天小青龍”“柴龍”等的。比名號,比的是哪個更有意思,哪個更貼切,哪個更有文化,哪個更氣派。衍生的習俗還如“喊親眷”。龍舟會這一天,湖甸人家家家戶戶要把遠近的親戚眷屬都請到家裡來團聚,龍船活動開始,客人們就坐上主人家的大小船隻,尾隨龍船去觀看龍船會。還如“競渡”。湖甸龍舟會的劃龍船原本不為比賽而是祭祀。由於湖甸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活動富有獨特個性的形成和文化精神,吸引了城裡的住家,屆時莫不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湖甸看“龍舟會”。在湖甸有熟人的,可以歇在岸邊的船上觀看,不然就站在各個水關口或碼頭上看。由於觀眾雲集,激發了龍船槳手們的表現欲,於是便逐漸發展了“競渡”,每條龍舟力爭上遊,自有一番激烈的水上博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湖甸龍舟”是江南水鄉農耕文化的活化石,凝結著鄉親們追憶先賢、團結進取的精神信念,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通過團結一致、拼搏向上的“龍舟精神”,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文化動能。湖甸龍舟既是常熟民俗活動的重要項目,也是常熟文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人物

繆鈞,男,1967年生,江蘇常熟人。15歲涉足龍舟,現為常熟市虞山街道大湖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江蘇省龍舟協會理事,常熟市(湖甸)龍舟協會會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起成立常熟(湖甸)龍舟協會,組織策劃湖甸龍舟各類賽事。曾組織參加中國蘇州國際旅遊龍舟競渡邀請賽、江蘇省龍舟公開賽、首屆中國(常熟)國際尚湖文化節、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表演賽等大型龍舟競賽活動並屢獲獎項。
褚金金,男,1946年生,江蘇常熟人。12歲涉足龍舟,現為常熟(湖甸)龍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負責制定每年度龍舟活動工作計畫,統籌安排各龍舟主比賽,特別是外出參賽時各類事宜,熟知龍舟活動整個程式。競渡時為頭船(座樁黃龍船)掌舵者,有時也兼“跺龍頭”,指揮划船的進退。曾組織參加湖甸龍舟各類賽事,為湖甸龍舟在各項比賽中獲獎發揮了重要作用。
談雲根,男,1950年生,江蘇常熟人。16歲涉足龍舟,現為常熟(湖甸)龍舟協會副會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龍舟活動恢復,籌集社會資金建龍舟隊。曾組織參加湖甸龍舟各類賽事。在歷次比賽中於頭船上“跺龍頭”,引導方向,保證了龍舟行進秩序井然、安全競渡,為湖甸龍舟在各項比賽中屢獲獎項發揮了重要作用。
湖甸龍舟會
湖甸龍舟會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為了使湖甸龍舟會得以保護和傳承,虞山文化旅遊度假區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鼓勵環湖沿線的村民繼續延續此項活動,當地持續對龍舟修繕保養給予補貼,組織傳統龍舟走出去參加民俗交流。另一方面,度假區把環湖沿線的各村、社區和景區中的體育愛好者進行集中挑選,組建了虞山尚湖龍舟隊。
2020年,湖甸龍舟基地竣工並投入使用,總占地約120畝,包含湖甸龍舟館、文化活動廣場、龍舟賽道等。基地內設有500米龍舟標準賽道4條、22人龍舟5艘、浮動碼頭、登船平台和裁判平台、龍舟測功儀1台、綜合力量訓練室。龍舟館占地800餘平米,建有8個展區,呈現了湖甸龍舟的起源、傳說、流程、盛況、發展歷程。場館中設定了豐富的展示內容,如“湖甸龍舟會”的傳統習俗、湖甸船菜、龍舟隊訓練和參賽影像、傳統龍舟製作過程等,更有打造的傳統木質龍舟模型和擂鼓划槳體驗區、親子活動區、休閒區,可使遊客切身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湖甸龍舟會”保護單位:常熟市虞山尚湖旅遊度假區。

社會影響

參加活動

2006年,湖甸龍舟參加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龍舟表演賽。
2015年6月14日,2015“招商·太公望花園”杯江蘇省龍舟精英賽在尚湖風景區舉行,還原常熟“湖甸龍舟”傳統民俗盛況。
2017年5月6日,第九屆長三角城市龍舟邀請賽在常熟虞山尚湖畔舉行。

電視節目

2021年6月6日,央視攝製組來到大湖甸村采寫湖甸龍舟巡遊盛況專題片,並於端午節當天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文化十分》欄目中進行播放。2022年6月4日,湖甸龍舟乘風破浪、奮楫擊水,再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端午特別節目。

榮譽表彰

大湖甸村先後獲得“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村”“蘇州市農民龍舟基地”“蘇州市民眾體育工作優秀集體”等榮譽稱號。
2022年,湖甸龍舟基地入選江蘇省省級鄉村休閒運動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