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門水道

虎跳門水道

虎跳門水道(Hǔtiàomén Shuǐdào)珠江八條入海水道之一。北起江門市新會區沙堆鎮大環村,接河麻溪,南至珠海市斗門區蟲雷蛛仔,接虎跳門。長約44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跳門水道
  • 外文名:Hu Tiaomen shuidao
  • 水道全長:19.0千米
  • 流域面積:121.5平方公里
  • 河床平均坡降:0.5%
  • 年徑流量:202億立方米
  • 年輸沙量:509萬噸
  • 最大漲潮差:2.51m
  • 最大落潮差:2.66m
  • 所屬水系:珠江八條入海水道之一
  • 源 頭:江門市新會區沙堆鎮大環村
基本概述,流量範圍,

基本概述

虎跳門水道 源於珠江支流荷麻溪、澇澇溪,於明朝中葉形成,河道受岩島所挾持,清朝時受修築圍堤的影響,河岸線被固定下來,泥沙淤積,河道變淺。河麻溪、澇澇溪支流匯合虎跳門,出現強支奪乾現象,最後經崖門水道流入黃茅海。
虎跳門水道示意圖虎跳門水道示意圖
此水道北起橫坑口西,南至小濠涌北圍,全長18.36公里。東側流經斗門邊境35平方公里,過境流量106億立方米,年輸沙量387萬噸。水道寬272米~872米。河面最寬在斗門上洲長圍仔處約1公里,4.4水深米~11.2米,最深處是下洲四十畝圍。該水道是珠江三角洲與海南省、北部灣水運捷徑。
虎跳門水道是西江在新會大鰲鎮萬頃頭分流至睦洲鎮後的一條水道。全長19.0千米,流域面積121.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 0.5%。水道沿岸已建堤圍4條,總長64.4千米;水閘26座;電排站36座,裝機容量2489千瓦;電灌站13座,裝機容量385千瓦,排水灌溉兩用站5座,裝機容量240千瓦。水道可通航300噸級船舶,水質達國標Ⅱ類。
虎跳門水道,西江正幹流在中山沖缺三角洲西側分支,稱西海水道,到百頃頭再分出虎跳門水道直出黃茅海,由荷麻溪、橫坑、虎跳門3水道組成。清代以來,為深水航路,現變淺狹,應加開浚復原。2010年後河寬120—500米,水深2.5—5米,可行500噸級船隻,浚寬後可行1000—3000噸船隻,直上梧州。全長約50千米。屬於國家一級水道,四處河段禁止船舶追越和錨泊,它們是棺材洲44#-46#浮標、睦洲水閘口至蓮腰水文站、大瀝衝口至橫山水文站、七姐妹石至虎跳門口河段。

流量範圍

虎跳門位於斗門蠕蛛仔,是虎跳門水道的出海口門。虎跳門的年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占珠江入海總徑流量的6.2%,年輸沙量為509萬噸,占珠江入海總輸沙量的7.2%,最大漲潮差2.51米,最大落潮差2.66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